夜晚私人调频

夜晚私人调频

我的专属陪伴,夜晚私人调频。
节目(5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南方的东

南方的东

《路人酒馆》老板,一个讲故事的人
关注
路人酒馆
57
不在报纸和媒体里,没有虚伪的高大上,就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存在着。每个来过的人,都会讲个故事。欢迎光临,《路人酒馆》
印象深处
--
本节目在蜻蜓FM已停更,收听最新节目请关注威信订阅号:南方的东(ID:fmdong123)
夜晚私人调频
--
我的专属陪伴,夜晚私人调频。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1899年11月18日-1985年3月12日)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奥曼迪的指挥是建立在尊重古典传统和坚实浑厚而又细腻的演奏风格之上的,他的音乐既不飞扬浮躁,亦不畏首畏尾。尤其是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感人肺腑。 奥曼迪这位本世纪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从1936年开始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时起,一直到1980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卸去该团常任指挥职务而退居二线时为止,整整和这个伟大的乐团合作了44年,而且在这奇迹般的44年里,奥曼迪既不像伯姆那样中间有过间断,也不像卡拉扬那样同时担任好几个乐团和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与费城交响乐团朝夕相处、紧密相连,从没有离开过一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投在了费城交响乐团身上,为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乐团,在半个世纪中始终保持着少有的顶尖级乐团的水平,做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贡献。奥曼迪经过44年的执著奋斗,将费城交响乐团的声望提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使那无比迷人的“费城——奥曼迪之声”响彻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 奥曼迪的主要指挥风格是纯朴、精致、细腻和富有光彩,他对于精美润泽的音色和感情丰富的歌唱性,都有着敏感的要求和内在的体验。从指挥曲目上看,他是一位“广博性”的指挥家,但再从中仔细地观察一番,便能够体会到他对俄国作品的偏爱,在这些出色的俄国作品中,他找到一种能够与他内心感情进行直接交流的东西。一般来说,他对于柴科夫斯基、鲍罗丁、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演释。他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以无懈可击的艺术魔力,强烈地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了他那永恒的精神与崇高的品德。
28
12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玛丽-伊丽莎白·赫克与钢琴家马丁·海尔姆申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受其影响和启发,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但是创作年代却相隔了二十多年。《第一奏鸣曲》多有室内乐风格,以较低的音区表现沉郁凄苦之情;《第二奏鸣曲》则具有戏剧性和交响乐写作手法,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具备明朗热情的性格。两首作品均美不胜收,以直入人心的旋律和细腻的感情表达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室内乐精品。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与《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同时完成于1886年,瑞士托恩湖畔。此时五十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具备更完善的创作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正处于创作顶峰期。这首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成为勃拉姆斯的力作之一。
59
7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阿卡多与意大利室乐团合作,演奏皮亚佐拉的几部作品。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o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再会诺尼诺》作于1959年。此曲是皮亚佐拉为其父所作之挽歌,也是他最著名以及最具风格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原曲以五重奏编制呈现,乐器包含班多钮手风琴、钢琴、小提琴、电吉他以及低音大提琴,现在则被广泛改编为各种不同编制演奏。 皮亚佐拉曾在1980年回忆他在创作这个作品时说道:“当时,我好像被天使包围着,使我写出如此绝妙的音符,我甚至对这一切深感怀疑。”皮亚佐拉至少采用了二十种不同的配器来演奏这首作品,可以说这个作品一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的演奏生涯。也有人将Adios Nonino直接译作“再见,爸爸”。
4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