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我看明月顺水流

00:00
03:2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每逢佳节

每逢佳节

每天醒来,面朝阳光,努力向上,相信日子会变得单纯而美好!
关注
《玩遍上海》
120.0万
请跟着顶呱呱老师一起玩遍不一样的上海,很多地方都是您不知道的哦!敬请关注,谢谢! 顶呱呱老师是一位退休语文高级教师,退休之后和自己的爱人经常外出旅游,她的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视角独特,很有特色。欢迎关注顶呱呱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就是顶呱呱”。
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
16.2万
顶呱呱老师是一位退休语文高级教师,本专辑是她的一些随笔,视角独特,很有特色。欢迎关注顶呱呱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就是顶呱呱”。
国内行,中国梦
43.2万
国内行,中国梦。祖国的壮丽山河,景色也豪不逊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乔纳森·科恩指挥的阿康杰罗合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一、五小提琴协奏曲》;并与中提琴家马克西姆·瑞沙诺夫合作,演奏《交响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四张个人专辑,以古典时期的莫扎特作品为主题。 《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作于1775年4月14日。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大约在1779年秋天完成于萨尔茨堡。这部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他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风格特点。天才的莫扎特大大地扩充了独奏乐器与乐队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交响乐中似乎高耸于乐队其他乐器之上,然而它们与整个乐队却是血肉相连。乐队和独奏乐器彼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伙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第一呈示部的结尾,其中独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极为自然而和谐地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或者不如说,独奏正是从众多乐器中“诞生”出来。就乐队本身而言,全奏插部乃是交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独奏演奏经过句时,全乐队的进入在这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3.6万9
奥曼迪《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奥曼迪《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降E大调第五号交响曲》作品82,作于1915年。此曲洋溢着乐观、积极、明朗的情绪。西贝柳斯创作的成熟时期,此曲是受到充分重视并且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 交响诗《传奇》作品9,作于1892年,西贝柳斯自述“这是我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甚至可以说,此曲包含我全部的青春,因为这表现我的心理状态。”原曲名《En Saga》,Saga是瑞典语,指以散文写的历史故事。瓦格纳根据以佛坦为主神的北欧神话“艾达(Edda)”,与以日耳曼的英雄齐格飞为中心的“尼伯龙根之歌”等各种Saga为素材,创作需要以4夜的时间上演的乐剧《尼伯龙根之指环》,西贝柳斯则在此曲中没有交代清楚是以什么故事为素材,只说是“一则传说”(En Saga)。不过也有人说,Saga是指北欧神话中的一位女神。芬兰的神话,应该是“卡列瓦拉” (Kalevala),西贝柳斯以“卡列瓦拉”为题材写了多首交响诗。但此曲没有与之有关连,西贝柳斯也没有具体指明是根据什么故事。不过把此曲当作描写“卡列瓦拉”气氛的音乐来听,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妥。 交响诗《塔皮奥拉》作品112,作于1925年。此曲内容取材于民族史诗《卡列瓦拉》中摘下的四行诗句:“那里有北国幽暗绵延的森林,在原始梦幻中蕴藏着太古的神秘;那里住着伟大的森林之神,森林的精灵就在幽暗中蠢蠢欲动。”塔皮奥拉为森林之神。弦乐奏雄浑的森林主题,大提琴与低音管奏朴素动机,表示森林与大地之悠久,木管奏由森林主题变形的塔皮奥拉主题,中提琴与单簧管奏副主题,象征塔皮奥拉的部下,即森林中精灵们。塔皮奥拉主题变形产生各种阴影,最后弦乐以象征悠久的和弦结束。
37625
廖媛媛《最爱·长笛奏鸣曲集》
廖媛媛《最爱·长笛奏鸣曲集》
这张专辑是留法青年长笛演奏家廖媛媛与意大利天才钢琴演奏家保罗·维格瑞合作,演奏四部长笛奏鸣曲。廖媛媛的笛声灵动飘逸,时而婉转时而悠扬;保罗·维格瑞的琴音则与笛声默契配合,和鸣之声、天衣无缝。相信这张廖媛媛最爱的长笛奏鸣曲集,必然给喜爱长笛的人带来至上美的享受。 长笛是一种最接近人声歌唱的乐器,其音色柔美清澈,音质动感好听,音域宽广。长笛的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则婉约,如冰澈的月光。长笛的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它通常被用来演奏花腔,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 专辑收录的四部长笛奏鸣曲包括Eldin Burton(埃尔丁·伯顿)的《Sonatine for flute andpiano op.14》 (为长笛与钢琴而作的小奏鸣曲op.14 )、Carl Reinecke(卡尔·莱内科)的《Sonata “Undine”op.167 for flute and piano》(为长笛与钢琴而作的“女水神”奏鸣曲op.167)、Henri Dutilleux(亨利利·杜蒂耶)的《Sonatine for fluteand piano》(为长笛和钢琴而作的小奏鸣曲)以及Robert Muczynski(罗伯特·穆钦斯基)的《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op.14》(为长笛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op.14)。这四部近现代长笛乐曲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廖媛媛和保罗·维格瑞联手演绎,必将给你带去一场视听上的盛宴。
2.4万14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碧翠丝·贝瑞特与马斯蒙代特指挥的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死之舞》、《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贝森朵夫艺术家、瑞士钢琴家碧翠丝·贝瑞特(Beatrice Berrut),显然是个难得一见的金发美人。她不仅拥有精致的容貌、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着令人信服的钢琴演奏实力。美貌与才华的兼具,在她身上得以完美体现。这位女神级钢琴家曾被国际媒体多次赞美,他们评价她是“天赋秉异的钢琴家”,评价她的演奏“深刻,感性,生动,细腻”,是“充满美感的卓越演奏”。 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品126,写于1838年,在1849年完成。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24,作于1839年。 《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25,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2.7万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