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BWV 988,09 - Variation 8》

00:00
00:54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包含勃拉姆斯的两部协奏曲:1、由沙汉姆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由沙汉姆、王健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个版本,必须要对阿巴多的指挥表达敬意,因为他棒下流淌出的音乐,能让听者得以顺利进入勃拉姆斯的精神世界,聆听其内心的声音。阿巴多金色左手掠过时光的水流,助沙汉姆把感情融于一丝一弦之中,让人感慨小提琴的无限诱惑,其缠绵而不沉溺的演绎,可以看到了辗转于音乐深处勃拉姆斯的萧瑟柔情。此时是最美时刻! 在《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中,沙汉姆的小提琴不需要承担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那么巨大的“负荷量”,所以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的,而王健的大提琴却要出彩得多,音乐感、表现力都比小提琴出色。一如之前的海顿协奏曲以及室内乐录音中那令人十分赞赏的风格,潇洒大气之中蕴含着丰富而自然的表情变化。这种特质在如今的演奏家中已不多见,听着王健的琴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纽因演奏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却又表达得真切挚诚而绝不过火,着实让人感动。 或许应该把更多的掌声给予阿巴多。阿巴多不幸患上胃癌,令广大喜爱其指挥艺术的乐迷感到忧心。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阿巴多在患病后录制的这张专辑中,非但没有无精打采的情绪,相反竟有他步入中年以后少见的火气与压迫感。那种燃烧的激情、强大的张力,自由速度的运用(特别是在悠长的乐句中),令人想到的是盛年时期的福尔特文格勒。
2.0万6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3.5万5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8万12
希拉里·哈恩《伊萨伊·小提琴奏鸣曲》
希拉里·哈恩《伊萨伊·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演奏伊萨伊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从《第一号奏鸣曲》终曲的清新乐段,以及《第五号奏鸣曲》“Danse rustique”活泼的拨奏中,我们能清晰地窥见哈恩对于伊萨伊风格镌刻在音乐基因里的认同。哈恩将《第二号奏鸣曲》里的“Malinconia”视为对她而言格外重要的乐章。“这是一个很短的乐章,但我喜欢它表达的方式,听起来很轻快,但仿佛也让时间停止了。”哈恩表示,“小提琴的声音起初很弱,你可以在这时走进自己的内心,逐渐深入。我可以在那个世界生活几周时间—— 它能抚慰和洗涤人心,让我的灵魂深处也感到舒畅。” 哈恩保证,初次聆听伊萨伊小提琴奏鸣曲的乐迷会大饱耳福,享受到绝妙的聆听体验。“这些奏鸣曲充满活力、变化无常、冲劲十足,你很难只把它们当成背景音乐。”她表示,“乐章的结构设计很有意思,瞬间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哈恩表示,这些音乐有“催眠的魔力——它们并非是用冥想的方式来让你平静,而是使你沉浸其中,迷失方向,让你的感觉和感官交织在一起。这些音乐情感丰沛,在空间音频的加持下,你会真切感觉到音乐就环绕在你的身边。这种感觉非常神奇,让我再次爱上了这些作品。”
3.0万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