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如何让说话的声音更亲切

00:00
12:38
主播信息
歌者盟音乐

歌者盟音乐

欢迎来到歌者盟音乐, 歌者盟众老师教你学唱歌。 零基础入门。科学系统的为您解决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
关注
唱歌小贴士
74
歌者盟高级导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初学者在唱歌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希望大家可以唱出热情,唱响生活!
现代流行唱法——勤学篇
43
唱歌需要热情?唱歌需要天分? 唱歌更需要方法。歌者盟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整理推出《现代流行唱法》系列教程。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细致的讲解,通俗易懂,值得你拥有! 涵盖现代流行唱法基础四大部门的气息、发声、传声、咬字等各项重要的基础技术…… 更简单、更有效,让你零基础入门学唱歌、更快地提升唱歌水准,拥有万人瞩目的好声音!
杠玉的听歌之旅
--
听歌,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听歌,也是一次心灵之旅;听歌,听的是情绪。 带着你的心跟着刘玉老师一起去听歌,一起去旅行 我们每周一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这张专辑收录了艾德温·费雪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钢琴作品。以现今的标准来看,费雪演奏的巴赫离现在认为“正确”的标准还太远,不少学院派钢琴家对这些“浪漫主义”的录音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这些贴在费雪身上的“浪漫”标签实在把他的艺术过份单纯化,而且没有点到核心。依照费雪的看法,诠释者的任务是“找出作品原有的特色”,他认为巴赫时期高速发展的演奏技巧在二十世纪已经没落,巴赫乐谱上的动态指示、声音记号或速度标示很少,得全靠演奏者的直觉、学习与自行去揣摩音乐风格。费雪揣摩的方式是全面性研究巴赫的作品,而且不只局限在键盘乐器作品上。 《十二平均律》录音是费雪研究巴赫作品的重要里程碑。这是第一套(多年来也是唯一一套)《十二平均律》全集录音,首次发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是它仍然称得上本世纪最优秀的录音之一。在旋律线条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上,为这套专辑挑选曲目的布伦德尔认为,选出的这几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他听过最令人兴奋的演出。在费雪诠释的巴赫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色彩,复杂的对位结构明晰,但是又不流于一般钢琴家在诠释巴赫时,完全仰赖敲击键盘的方式以求各声部的结构清楚。费雪尤其重视音质,很少人能弹出如他一般美丽的最弱音乐句。毫无敲击痕迹的圆滑线乐句有着如宗教般自然安详的气息,这种特色在《十二平均律》第一辑的升c小调、降b小调、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还有f小调、升f小调及b小调赋格可以清楚听见。《十二平均律》第二辑的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降B大调前奏曲及升b小调前奏曲是费雪音色变换的最好范例。甚至在费雪特意夸大风格的乐曲里,最弱音乐句还是经常在音乐里出现,第二辑的d小调前奏曲第十八小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突如其来的动态把乐曲带往令人兴奋却又充满张力的境地。
47
40
李赫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李赫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演奏舒伯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1979年3月31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的录音。李赫特演奏的舒伯特,琴声如同丝绸一般拂过,舒伯特独特的曲调,在李赫特指尖流露出强烈的冥想气质,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演奏方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赫特演奏中散发出的那种“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那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能进去”的强烈个人化色彩,带了几分神秘主义,而调子几乎是灰色的,背景是黑色的。李赫特的舒伯特是苍茫孤高意境,充满了演奏者个人的孤独感。从忠实作者原意的角度看,李赫特对舒伯特是一种悖逆反叛,但从创新发挥角度看李赫特又是对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文本的一个自我阐释,他将舒伯特钢琴作品中那种轻灵风致抽去,剩下的是一个处于茫茫大地向死而生的孤独灵魂,李赫特的演绎仿佛就是为亡灵弹奏。 《B大调钢琴奏鸣曲》D575,作于1817年。此曲不但结构完整(四个乐章)、形式完美,而且构思严谨、旋律抒情优美、调性自由、富于个性。 《f小调钢琴奏鸣曲》D625,作于1818年。原稿只有三个乐章(无慢板乐章),即“快板”、“谐谑曲”、“快板”,音乐色彩忧郁、情感动人而富于动力。这里李赫特演奏的慢板乐章取自D505。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作于1819年。此曲是一首广泛流传经常演奏的奏鸣曲,也为三乐章,但乐曲清新明朗、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精炼,其中宁静沉思的行板乐章尤为精彩。
--
12
安娜·莫芙《RCA演唱专辑全集》
安娜·莫芙《RCA演唱专辑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为了纪念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逝世十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限量版本,收录了她1960-1974年间在RCA唱片公司演唱录音,其中包含了四张首度发行CD的专辑。合辑采用的所有模拟母带均以24位/96kHz的技术加以数字化重新处理,效果更胜以往,是回味当代名演的最好选择。 在这套合辑中,安娜·莫芙与多位歌手合作,包含上个世代的男高音代表人物史帝法诺、贝冈吉与克劳斯。参与的指挥更包括莱布维兹、塞拉芬、史托科夫斯基、马格等。 安娜·莫芙(Anna Moffo,1932年6月27日-2006年3月11日)美国歌唱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有意大利血统。1950-60年代活跃于乐坛,因其歌声与美貌而受欢迎。好莱坞曾有意请她拍电影,但因母亲有意让她当修女而拒绝。1955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罗马的圣奇西利亚音乐院求学。二十三岁挑战《蝴蝶夫人》一角,让她一夕成名。之后她饰唱《法斯塔夫》与《梦游女》的女主角,结果吸引卡拉扬,邀请她到萨尔兹堡音乐节合作《法斯塔夫》以及此剧的唱片录音。而卡拉丝演唱的《波西米亚人》,也指定由她唱对手角色穆赛塔。当时的她可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1957年莫芙与RCA制作人马里欧·兰夫蓝基结婚。1959年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茶花女》之薇奥丽塔一角大获成功,并因此与剧团展开长期合作,而当1976年她退休时,也是选择此角色告别舞台。1960-1973年之间,在意大利当地的电视台担任主播,被选为意大利最美丽的10位女性之一。除了歌剧,她也演唱清歌剧与艺术歌曲,曾拍过四部电影。 莫芙的歌声柔和恬淡、用情真挚、细腻而温柔,对于乐曲中的抒情性控制得宜,由内而外散发出典雅高贵的气息。与戏剧性的作品相比,她更适合演唱抒情的作品。莫芙的嗓音低沉丰满、优雅,线条明晰匀称。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温暖而丰富,有着柔和的色彩和天鹅绒般舒适的低音区。她敏捷的花腔技术使她能胜任露契亚这样的高难度唱段。她与男高图克和男中音梅里尔合作演出的《茶花女》以她赋予主人公细腻感伤的演绎至今仍为人们称道。莫芙演唱的音质纯净清脆,线条明晰匀称,音量不大,却充盈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1
15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