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第二期
1.6万

电子音乐第二期

欢迎收听,原曲(River)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VaRio-刘金宏

VaRio-刘金宏

电子音乐.电子无声专辑分享站.
关注
电子音乐第二期
1.6万
欢迎收听,原曲(River)
电子音乐第一期
9810
第一期作品,原曲(pulot)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小涅高兹《1971年独奏音乐会》
小涅高兹《1971年独奏音乐会》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小涅高兹)1971年10月9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独奏音乐会现场录音,演奏的都是肖邦的作品,包括《幻想波兰舞曲》、《夜曲》两首、《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三、四叙事曲》。 浪漫主义性格强烈的小涅高兹,指尖下的音乐充满纤细、感性,以独特的风格撼动听者的心,他弹奏的肖邦、斯克里亚宾作品精彩绝伦,在钢琴演奏史上有一定的份量,他被称为俄罗斯最好的肖邦演奏家之一,以及天生的斯克里亚宾诠释者。 小涅高兹不算天才型的钢琴家,也不属于稳定扎实的的钢琴家之列,在技巧、精确度方面,优于他的钢琴家不乏其人,但在对乐曲的敏锐度,以及细腻的情感表现上,却很少有人能与小涅高兹媲美。因此有人盛赞他是“情感表现的超技典范”。此外,小涅高兹的天性中的贵族特质,让他能在演奏中发出奇妙的音色,让他的琴声极富个人特质。 小涅高兹非常喜欢即兴式的演出,他的演奏绝非一成不变,他经常在同一演奏曲目中钻研出不同的特点,从每一次的演奏,创造出新鲜感。正因小涅高兹在音乐会具备如此的冒险性格,他也常在演出中发生技术上的失误,甚至弹到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如此,小涅高兹依旧可以在重要的地方扳回来,进而赢回听众的心,获取音乐会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即兴演奏的巨大魅力,让小涅高兹的音乐会相当受到欢迎,几乎是场场爆满,每次演奏会前,总是吸引许多听众疯狂预购。
2.1万10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海顿的6部“艾尔道迪”弦乐四重奏(作品76),由塔卡契弦乐四重奏团演奏。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在弦乐四重奏中,海顿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1797年前后,六十五岁的海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优秀的一套弦乐四重奏:《“艾尔道迪”四重奏》作品76(第75号至第80号),题献给艾尔道迪伯爵。整套作品首先是四件乐器更加地位均等、互有特性,很好地体现出相互对话的原则。其次是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创作手法更为精致大胆。尤其是其中的《五度》、《皇帝》、《日出》三首带标题的四重奏更是传世佳作,知名度极高。
4.6万24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2.0万43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柴科夫斯基《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49,作于1880年。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此曲以其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此曲是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38)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958318
海菲兹《重见天日》
海菲兹《重见天日》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未被发表过的“新”录音。其中包括有一些大师未同意出版的音乐会实况的几个曲目,例如他在青春期拉奏的五首短曲、20年代和钢琴家Isidor Achron联合演奏的西班牙乐曲《Valencia》、格里格的《c小调第三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G大调第一奏鸣曲》等都是市面中非常少见的海菲兹演奏录音。这张专辑的母带虽然是留声机时期的单声道录音,但经过录音师精心制作,小提琴中蕴含的深刻感情也尽释眼前,令人更加怀念这位一代小提琴宗师。专辑的录音质量一流,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必备参考。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犹太血统的美籍俄国(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 ,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 海菲茨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他对弓子的压力很大,发出极宏亮的声音;与此对应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带来的辉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相应都比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极广,1925-1948年,在他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曲家他几乎都留有录音,其中最为出色者还是民族乐派的作品,这类作品最能适合于他表现其激情的需要。
2.3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