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第4课:饮食规律对孩子吃饭行为有什么影响?

00:00
05:17
主播信息
谷粒成长

谷粒成长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谷粒成长
关注
不吼不叫,培养孩子吃饭好习惯
67
2-10岁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常常有挑食,吃饭拖拉,不专注,要人喂,讲条件等行为,让你很抓狂;常常一顿饭下来都要1小时以上,甚至2个小时。作为最高频的生活场景,孩子的吃饭行为习惯不好也会延续到其他方面,比如吃饭磨蹭会导致拖拉的习惯,吃饭不专注也会导致学习或者在其他方面三心二意,反之,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吃饭习惯得到有效解决之后,日常的很多不良行为也得到有效的纠正。《不吼不叫,培养孩子吃饭好习惯》针对孩子最常见的12个行为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每个方案通过3个具体的执行步骤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同时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给到你沟通话术,教会你怎么说孩子才会听,28节课,一次性解决孩子的吃饭行为问题。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饮食规律对孩子吃饭行为有什么影响?


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本期课程的第一个主题,关于孩子吃饭的饮食规律问题。

孩子的饮食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饮食规律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很多家长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这是因为,你可能已经习惯了自己的饮食规律,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节奏,也形成了自己习惯的口味。所以不管是吃饭的时间,还是烹饪的手法,都容易只考虑你的习惯和需要。当吃饭的安排,不符合孩子自身规律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出现很多吃饭问题,比如挑食啦,吃饭不专注,甚至不吃饭等等。

根据我这些年的教学经验,还有我养育两个女儿的经验,我发现,家长最经常忽略的问题,往往会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忽略孩子的口味偏好特点。孩子对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小时候孩子可能会拒绝某些食物,但随着成长,他们慢慢也会尝试不同的食物,接受不同样味道。所以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喜欢吃大人吃的食物,如果孩子经常说不好吃,不想吃,很可能是你忽视了这点,你就要注意了。

第二是,忽略了孩子的吃饭时间特点。婴儿出生的时候,一般两个小时就要喂养一次,而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喂养的时间间距也会逐渐拉长,在这个规律的变化过程中,家长往往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调整,因此也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吃饭问题,像吃饭磨蹭啊,不专注啦等等。

第三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身体感受。所有的饮食规律,都是从身体的具体需求出发的。但是现实的生活当中,家长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体信号。很多时候是,你觉得孩子饿了,孩子就必须吃,你觉得哪个食物对身体好,孩子也得吃;完全没有想过要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或者去询问核对一下,这也往往是孩子拒绝吃饭,或者吃饭的时候总是跟你对着干的原因。

以上就是家长们容易忽略的三点饮食规律的问题,再给你重复一下。

第一是,忽略了孩子喜欢的口味特点。

第二是,忽略了孩子的吃饭时间间隔特点。

第三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身体感受。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会经常忽略这三点?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会跟你一起探讨,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孩子独特的饮食规律,从而避免由于对孩子饮食规律的忽视,而导致的吃饭问题。

好,接下来,请你来做一个小作业,首先,请思考一下,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你自己喜欢吃什么?喜欢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比如偏清淡还是偏辣?不喜欢吃什么?不喜欢的食物有什么特点?你吃饭的时间间隔长吗?什么时候会饿?饿了身体会有什么感受?什么时候会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在你平时觉得不想吃饭的时候,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你解决办法的逻辑是什么?这些解决办法有效吗?

接着,你也回想一下孩子的饮食规律情况,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在文稿中给你提供了对应的填写表格作为参考。

做完这个练习,欢迎你在留言区给我分享你做这个作业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心得体会,接下来的一周,我会跟你重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预告内容,感谢你的聆听。

下节课,我将跟你探讨“孩子挑食,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解决育儿烦恼,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欢迎继续关注谷粒成长育儿课堂。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训练营
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训练营
小学阶段的妈妈们最苦恼的就是:孩子贪玩儿、爱动、磨蹭、马虎、不爱看书、自制力差、能动性差、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强.....陪写作业更是让父母头疼不已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孩子在偷懒?孩子没有学习动力?还是孩子的认知能力不行? 或者是家长太溺爱孩子了,管得不严格? 孩子们其实是在用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向父母呼救,我的心理有问题,我需要帮助,但是父母并不知道,于是更加在孩子的学科上下功夫,采用增加学习时间、严格管教,补课等方式,给孩子施加压力,很多孩子效果不明显,即使有些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管理下成绩上去了,但其实是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的方式换取的考试成绩,很容易让孩子在进入中学阶段、甚至后出现没有学习动力、叛逆、厌学、成绩下降等问题。 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陪伴孩子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疗愈孩子在心理发展的前三个时期的心理创伤,让孩子达成学习能力。二是用符合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6-12岁的孩子,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这个时期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已经不只是父母,而开始有同伴或他人,比如家里的亲戚,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校中的老师 抛开智力差异,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根本因素!而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最关键的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被激发的学习动力,养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会对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喜马拉雅联合妈心理父母成长学院的默薇老师共同推出《小学生学习能力与自信心提升训练营》,将和您一起,点燃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引擎,帮助孩子消除负向思维和学习障碍,面对学习困难,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
50
6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