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第四期:玉皇大帝最终上位——润玉仙是你吗?

00:00
16:5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北大博雅讲坛

北大博雅讲坛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北大博雅讲坛
关注
上古神话诸神谱
10.7万
创世之初,一片混沌。那些存留于记忆深处的上古神祗到底有何种故事,他们的因果循环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古代文化。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第四期 玉皇大帝是何许神也?


二十年多前,有一部古装电视剧《封神榜》,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神话启蒙。周武王、姜子牙起兵伐纣,打败了暴虐的商纣王,剿灭了为祸人间的九尾狐。最后,姜子牙把那些在战争过程中有功的人一一封神,排出位次。


由此可见,谁是最厉害的神还是由人说了算。


2016电影《封神传奇》海报


 ▋谁才是最厉害的神?


熟悉古希腊神话的朋友知道,古希腊有三代神王,第一代是乌拉诺斯,第二代是他的儿子克洛诺斯,第三代是克诺罗斯的儿子宙斯,到今天,宙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宙斯雕像 古希腊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中,这个位置又属于谁呢?


根据现存资料,大概有三到四代中央神或者最高神。第一代是混沌神帝江,第二代是黄帝,第三代是太一神,第四代是玉皇大帝。其中黄帝和太一神的时代有重叠关系,所以说是三代或者四代。 


第一代中央天帝混沌神帝江。混沌神我们很熟悉了,第一期节目就讲了他的故事。严格地说,这位与倏、忽齐名的中央神可能只是方位神,地位并不比别的方向的神更高。


混沌神帝江 图 七小


 第二代最高神黄帝。黄帝大家也很熟悉,我们经常说炎黄子孙,炎就是炎帝,黄就是黄帝,他们属于“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也称作五方上帝。另外三个帝是青帝太皞、白帝少昊、黑帝颛顼。黄帝在五帝中是老大,所有的神啊鬼啊都得听他的。这样的五帝系统是“四加一”的统治结构。


中央天帝黄帝 图 七小


第三代最高神太一神(太帝)。太一神跟黄帝的时代谁先谁后,其实并不很确定,可能连族源都未必相同。


大家比较熟悉的太一神,应该要算战国时屈原在《九歌》里面写的东皇太一。那是楚国的最高神关于东皇太一究竟是什么出处,并无完全定论了。我们可以将东皇太一理解为太一神的形象之一。


东皇太一 图 七小


在文献中,黄帝和太帝有过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中,他们俩也可以重叠存在于同一时空里。《史记·封禅书》里甚至说五帝是太帝的辅佐。


▋玉皇大帝


到了唐宋之际,现在人们所最为熟悉的天界老大玉皇大帝出现了。玉皇大帝其实是个典型的概念神,源于先民脑子里有这么一个概念:天上有个最高神管着宇宙里的一切。其最初可能根本没有具体名号,就是帝、天帝、上帝、太帝,后来经过民间不断丰富,名号变为昊天上帝等等,并且把这一名号正式列入祭祀中。


昊天上帝画像

 

▋玉帝“上位”之路


“玉帝”“玉皇”称呼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里。这是一张神仙表,其中出现了“玉皇道君”、“高上玉帝”二神,位置在三清之下。


 到了唐代,因为皇家很长时期都大力推行道教,于是民间形成了玉皇、玉帝是天界老大的观念。宋代时,这个观念正式进入了皇家祭祀系统,祭祀的最高神由太一神或者叫昊天上帝正式变为玉皇大帝。这样一来,玉皇大帝在民间的信仰肯定就风风火火,一发不可收拾了。


后来,明代官方祭祀的最高神又改回昊天上帝,把他从宗教中剥离了。但玉皇大帝作为至高神的名号在民间已经扎下了根。


玉皇大帝画像


▋玉帝故事


玉皇大帝是个概念神,并不像女娲、伏羲一样有自身具体的神话故事。民间倒是有些跟玉皇大帝相关的传说,但基本上他在这些故事里就是个背景。比如杨戬劈山救母,七仙女和董永天仙配等等,这之中他都是衬托主角的反面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玉帝形象


这期我们讲了四代中央神或者神王,从混沌、黄帝、太一神到玉皇大帝。我们说太一神和玉皇大帝都更像概念神。我们也提到,有些神比如伏羲就不是概念神,而是有着丰满的事迹的。


那么,伏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神呢?他的身世背景里包含着哪些奥秘呢?欢迎关注我们下期节目。


 

展开
大家都在听
《道论》祝国斌
《道论》祝国斌
曾经豪迈闯天涯,处处红尘处处家。 无奈染缸多墨色,可怜人境少菁华。 十年稽首拜书圣,一夜豁然明镜花。 乐水乐山随性去,春心春眼醉云霞。 南山采菊乐无涯,尘网恢恢亦是家。 白雪阳春双耳悦,小桥流水众心华。 无风依旧观飞絮,不雨犹能赏落花。 天若有情天助我,人间携手沐新霞。 十年磨一剑,本篇道论,实际上是笔者自2007年潜心读书以来,所阅读的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以及西方哲学书籍的感悟的综合,该综合力图从人类最基本的道出发,融汇中西,阐明大道相通,大道至简,大道唯一的思想,提出个人或人类修身养性中问道、求道、明道、悟道、修道、化道,天人合一之法,形成笔者以道为中心的融汇中西哲学的道学体系,以期最终在人道、天道的指引下实现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万物的和谐。于此,套用佛学的说法,于己而言,以道度己;于人而言,以道度人。 正所谓我读六经,六经读我,我悟六经,六经悟我,本篇道论中的各条感悟,源于中西哲学经典的启发,表面上继续归类于各类门派中,实际上并不受一家一派的制约,笔者希望通过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尽为我用,在继续感悟并保留中西各家侧重点的前提下,持正纠偏,抒发己见,融各家于一体,形成笔者所感悟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天人合一之道。 简言之,于我而言,求道、悟道之学,既是兴趣使然,更是天命所归。其实,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一针一线尽在道中。若能融汇中西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便只得万一,也已不虚此生。 再言之,本篇道论,全都是笔者个人的感悟与观点的总结,不强求读者全部或部分接受,如果读者读后觉得能有所启发而能有一些自悟自得,就是对笔者最大的安慰。佛不度人人自度,道不悟人人自悟,佛道之得,人所自度自悟。本篇道论的帮助,最多只是随缘开示而已。
24.7万29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