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 風落之光•ECM唱片的視覺語言

00:00
01:33:52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希拉里·哈恩《艾伍士小提琴奏鸣曲》
希拉里·哈恩《艾伍士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钢琴家瓦伦廷娜·李斯蒂莎合作,演奏艾伍士的四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艾伍士是希拉里·哈恩最尊崇的美国作曲家。在艾伍士的作品里,她最先接触的,就是曲风抒情,能让人再三回味的《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由于音乐中意想不到的和声效果、节奏与主题完全掳获希拉里·哈恩与她的伙伴,也就是乌克兰钢琴家瓦伦廷娜·李斯蒂莎的心,两人在2008年的音乐会上,很自然的安排这一首作品。两人的诠释得到爱乐者与乐评人的肯定后,希拉里·哈恩与瓦伦廷娜·李斯蒂莎踏上探索艾伍士另外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旅程,并且致力于向全球爱乐者引荐这些鲜少人知,但是却处处充满着创造力与新奇想像力的作品。 《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903年至08年之间,是艾伍士创作风格转换之间的作品,钢琴部分颇有李斯特的管弦乐效果。《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以反常的“慢─快─慢”乐章速度写成,并且以“秋”、“在谷仓”、“复生”这样的标题来取代传统的速度标记。值得一提的是,“在谷仓”乐章是以当时流行的散拍节奏写成。《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914年秋天,但是首尾两个乐章取材自数年前创作的管风琴前奏曲,中乐章同样以散拍节奏写成。艾伍士的创作目的在“表达感受与热情”,而这里所谓的“热情”,是对宗教的热情。到了1916年的《第四号小提琴奏鸣曲》,艾伍士直接冠上“福音营会的儿童节”标题。它原本是为十一岁的侄子演出而写的作品,因此比起前三首曲子都要简单一点,规模也小些。
654112
布伦德尔《施坦威传奇》
布伦德尔《施坦威传奇》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的演奏作品,包括: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海顿《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幻想曲》、舒伯特《钢琴小品》、李斯特《灰色的云》、《在梦中——夜曲》、《理查德-瓦格纳——威尼斯》、《旅行岁月(第二集)- 意大利游记》;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贝多芬《致爱丽丝》、舒曼《幻想小品集》。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继承德奥体系的传统,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所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 布伦德尔的演奏深受菲舍尔-迪斯考的影响,早期以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名噪一时,后期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演绎,被认为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作品演奏专家。贝多芬是布伦德尔演奏曲目的重心。他精于演奏巴赫、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长于诠释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音乐,是一位罕见的质量并重型钢琴家。布伦德尔最大的特色是“理智”,但是在“智性”之余,少有演奏家会察觉到音乐还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111625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奏多部脍炙人口的歌剧序曲、间奏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在1960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专辑中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的演奏十分到位、够味,从中激荡出那种原乐曲里特有的精髓——恬静与忧伤的情调以及强烈原始风格的韵味。专辑不但演绎令人过足音乐欣赏之瘾,其录音制作的水准之高也是少见的。聆听这个录音对音响器材的品质考验很是重要,因为它不但是韦尔金森亲自录制的,还经过另一位录音奇才波伯·卡塔兹的后期处理。唱片中音质通透度非比寻常,乐队中每件乐器的摆位与演奏非常清晰,极为发烧。所以绝不会在聆听时产生拖泥带水、一团团混乱化不开的现象。发烧友在聆听时(当然重播的音响器材一定要够档次)将会感受到许多乐队在现场演奏时细微的“杂声”,如翻乐谱和乐器无意间的碰击声(当然你的耳朵也必须“好”)。所有这些都是唱片在制作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以便在音乐重播时给聆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鲜活感觉。 歌剧院一览无遗的现场辉煌氛围,是这张专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特点。你听那弦乐如丝般圆润顺滑的音质,管乐亮而不刺的通透明华,打击乐时而极具动态弹性的干净演奏,以及为整个乐队演奏铺垫时那隆隆低频音色,是井井有条分毫不乱恰到好处。其中尤其是铜质小碰铃叮叮噹噹的清脆之声如水晶般剔透晶莹,真令人陶醉其中美不贻言。所以这张专辑即好听又考音响器材,是表现音乐内涵与韵味及玩HiFi两不误的好唱片。因此假如你在重播聆听时感受不到上述这些特质,那是否就要考虑你的音响器材出问题了。
4095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