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发刊词 西方神话——一部了不起的密码本(主讲人:黄悦)

00:00
09:3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黄悦

黄悦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黄悦
关注
神话:破解西方文化的密码
44.7万
破解西方文化的通关密码 主播简介: 黄悦 神话学博士 央视《神话》系列主讲人 创意之光: 星巴克LOGO的原型居然是一位摄魂海妖? 艺术之源: 卢浮宫内的名画《劫掠欧罗巴》背后有怎样的风流韵事? 人生之镜: 西西弗书店的名称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西西弗斯? 节目框架: 发刊词 西方神话——一部了不起的密码本 一、希腊罗马神话极简史(上) 二、希腊罗马神话极简史(下) 三、从诸神之战到人神之战 四、神话与婚姻:一切爱情已被神话写尽 五、神话与文学:故事总比英雄活得更长 六、神话与艺术:理性的梦想,感性的现实 七、神话与历史:唯有荣耀可以成就传奇 八、神话与哲学:创造和毁灭相伴而行 九、神话与心理学:疲惫现实里的英雄梦想 十、神话与现实:从天空之镜透视人间光明的契机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西方神话——一部了不起的密码本


我叫黄悦,神话学博士,是一名北京语言大学的老师。我曾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主讲神话学系列节目,也曾在湖北卫视主讲神话系列课程。从今天开始,我将要在这里,和你分享我将近20年来学习研究西方神话的心得体会。

神话学是一门好玩又实用的学问:

▋神话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人类灿烂的知识宝库,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指天文历法等自然知识,更包括对于人类和社会的认识。

▋今天西方的社会制度、审美观念很多都是从古希腊那里发展而来的,不追根溯源,就很难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神话是一个密码本。其中包含了哲学的雏形,艺术的源泉,它既歌颂神和英雄,也正视人的本性和欲望,告诉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也帮我们寻找寄托、克服恐惧。

▋神话藏着西方艺术的代码。西方艺术的题材很多都和神话有关,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不仅绘画如此,雕塑、文学、音乐都一样。学习神话,是了解一种文明核心理念的捷径。

 

你想看懂西方世界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都绕不开很多和神话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浓缩着信息,还负载着感情倾向、甚至是态度暗示。比如说:

1.      当报刊杂志用“塔尔塔罗斯”这个词来描述美军的关塔那摩监狱,显然已经包含了“虐囚”的暗示;

2.      当一个女人被称为“潘多拉”则隐含着诱惑和危险的双重隐喻。



3.      “西西弗斯的石头”、“阿里阿德涅的线团”、“阿喀琉斯的脚踵”、“奥吉斯的牛圈”这些似曾相识的词汇,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些微妙的言外之意,都离不开神话背景。





▋ 神话中还藏着人类沟通的源代码,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我们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发明出了一套共同信仰的符号体系,并把这个故事坚持讲了很多年。在我看来,那个被很多人相信了很久的代码体系,就是“神话”。

这些代码使用了几千年,至今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超乎想象,甚至成为撬动消费的利器。

 

范思哲的美杜莎、星巴克的美人鱼,玛莎拉蒂的三叉戟,哪一个不是借用了人们对神话符号的固有印象?就连当今最成功的电影导演,卡梅隆、乔治·卢卡斯等人也一再声称,他们最成功的作品灵感正是来自于对古代神话及其规律的深刻研究。





通过接下来的10节课,我会为你梳理希腊罗马神话的发展史,带你走进西方神话世界,并用神话这把钥匙,帮助你打开通往文学、艺术、心理、历史、哲学、旅行等多个维度的大门。最终,我们的目标就是公元前9世纪,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柱子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 


(文字有所删减)

展开
大家都在听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编辑推荐】 ★ 本书作为大众读物,记录了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的全过程。 ★ 借用考古发掘的手法,层层递进,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 ★ 包括良渚王墓、古城、水利系统的发现,以及良渚申遗的历程等。 ★ 同时把目光投向背后的考古人,展示了还原良渚文明的点滴秘辛。 【内容简介】 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良渚古城遗址载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良渚文化被写进中学历史课本。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良渚,并无历史文献记载,是通过考古将无数碎片拼缀而成的。本书将带你听见良渚传来的隐密不可察觉的声音。 这是一本记录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历程的大众读物,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从城墙、低坝、王陵这三块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程: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等等。 作者马黎是钱江晚报的记者,她在考古现场奔跑了近10年,长期追踪报道良渚考古发现。亲历一线,贴身采访,透物见人。写良渚,写考古,更是写背后的人。她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受到专业人员的普遍赞誉。她是考古所的编外人员,她的报道是考古所的“准官微”。她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她以记者的身份,用戏剧场景式的描写方式,辛勤耕耘,探寻良渚的脉络,一步步还原良渚考古面貌。讲述良渚的古与今。把自己站在考古现场,和考古人员一起,去探索、追问、破案,将站在角落中的所见所感,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写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记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来的历程。没有学术著作的严肃冗长,也没有其他普及读物的详实铺陈,是目前良渚相关读物中内容最丰富全面的普及性读物。阅读是了解良渚文化不可替代的方式。本书是一部适度阅读的作品。它具备准确的细节,有灵魂的数字,考古发掘式的层层进入。给读者献上一份精神大餐。 【作者简介】 马黎,1986年出生,《钱江晚报》记者。开过《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专栏,曾策划肖全杭州肖像摄影作品展、金宇澄文学插图展等。戏剧文学专业出身,奔跑在考古新闻一线。长期蹲守考古现场,深度追踪报道良渚遗址考古、申遗过程近10年,她的相关考古报道,被考古工作者称为“准官微播报”。《见证——良渚申遗之路》展览总策展人,纪录片《良渚》主要撰稿人,著有《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为宣传良渚文化作了许多努力。
1.2万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