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歌剧选曲
106

古典音乐-歌剧选曲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节目(6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贝多芬《钢琴作品和弦乐作品》
47
贝多芬主要作品之外的钢琴作品和弦乐作品
古典音乐--贝多芬《室内乐》
36
贝多芬25首其他乐器重奏曲    贝多芬12首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16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5首弦乐三重奏 贝多芬4首弦乐五重奏
古典音乐--贝多芬《奏鸣曲集》
291
本专辑收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386
14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阿班·盖哈特与汉努·林图指挥的东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罗伯特·福尔克曼、阿尔伯特·迪特里希、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罗伯特·舒曼等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 阿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于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诠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叹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以大提琴演奏做为终生职业。 罗伯特·福尔克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53-1855年间,是他唯一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并不像其他一些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曲在结构上与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协奏曲有所不同,体现了当时德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阿尔伯特·迪特里希《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2,作于1874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提琴协奏曲,展现了迪特里希对大提琴音色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也在情感上富有深度,是大提琴文献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78,作于1907年。此曲是格恩希姆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大提琴音乐领域的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这部协奏曲在演奏中需要大提琴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和乐团的默契配合,以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此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展现了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对大提琴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舒曼对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喜爱,以及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追求。舒曼曾表示,这部协奏曲是他对早期钢琴独奏作品的一种回忆,尤其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24
10
艾奥纳·布朗《莫扎特·小夜曲、交响曲》
艾奥纳·布朗《莫扎特·小夜曲、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艾奥纳·布朗指挥挪威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第29交响曲》和两部《嬉游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首。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五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K201(K186a),作于1774年。这是莫扎特自1770年夏访问维也纳、意大利后,关门创作的产物,技巧上已相当成熟,走出了早期那种演奏篇幅为10多分钟的序曲式的交响曲形式。 《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初。此曲优美动听、多彩而和谐,是莫扎特所有嬉游曲题材作品中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可以说是他青少年时早期创作中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体现其创作灵感的优秀曲目。聆听此曲时的美妙感觉,似乎如同清泉一般的旋律由明澈的弦乐奏出,真是既清新又流畅。作品中所透出的天真无邪、纯洁坦荡以及那份无忧无虑,真有如沐春风的体验。 《F大调嬉游曲》K138,作于1772年。少年时期的莫扎特通过旅行演出,在阅历和对音乐技能的磨练上收益颇丰。这个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和明显的动机,但是那些少年才情和灵感延伸,还有几成体统的开朗风格,对于作曲家本人的意义特別深远。聆听时可以感受到这个16岁的年轻人,多么热爱外面的世界,此刻他的音乐,也是如此的活泼和丰满。
113
14
布伦德尔《海顿·11部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海顿·11部钢琴奏鸣曲》
这套专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海顿的11部《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今年他已是78岁的老人,如果按这样的年岁和他的艺术成就,真应该列人“硕果仅存’之辈了。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属于成熟与创新并存的一类。他一方面继承了德奥体系的传统,忠于原作、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一方面又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他的演奏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对作品的诠释深刻完美,被认为是当今最为学者化的一位钢琴家。 海顿是著名的高产古典作曲大师,除了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之父”)以及歌剧、清唱剧、弥撒等作品以外,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应该属于他最重要的一类创作了。其中,83首弦乐四重奏和52首钢琴奏鸣曲在海顿的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从创作年代和总体风格来看,应该属于古钢琴奏鸣曲之列。海顿所创作的古钢琴奏鸣曲,其总数至今仍无法确定。在旧全集中共有52部,经乔治·费德尔(Georg Feder)核定的海顿研究所(Jeseph Haydn-Institut, Koln)的新全集中,共有54部。而兰顿(Christa Landon)核定出的,则达到62部之多,不过有音乐史专家认为,这些版本中包含了伪作,又因有些作品的乐谱散佚,无法确定真伪。 尽管如此,海顿的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经过当代钢琴大师的诠释,仍然是非常值得聆赏和收藏的珍品。海顿写作这些作品的时间,是从1761年直到1794年。甚至有记载说,直到生命的最后10年,海顿仍在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让人看到他作为一位作曲家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而在海顿的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如此明显的风格变化。 布伦德尔的这款套碟,涵盖了海顿在中后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因而它们既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学习欣赏价值。
94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