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轮呼吸60分

00:00
01:00:37
主播信息
千江月2016

千江月2016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关注
赵文竹:虚空是怎样粉碎的
241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禅机不是黑话 那个不是哪个 五祖打妄语了么 六祖出家 塑性与佛性 一宿觉 绝项聪明的神会 虚空是怎样粉碎的 空中何妨立锥 老僧在什么处 赵州禅师 会结菩提子的柏树 狗子佛性,有无不相关 赵州茶的吃法 开悟的虫 大肚擂台赛 网里网外 敬谢十方
王德峰:寻觅意义
348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接纳:爱自己
97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的海顿全部钢琴奏鸣曲,曾获得法国唱片大奖。这是1973年-1975年布赫宾德在德国录制的,采用维也纳净版乐谱(Urtext)。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蜚声国际的顶尖钢琴大师、德奥音乐传统的不二代言人及传播者、维也纳爱乐乐团御用钢琴家,“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布赫宾德以杰出的音乐造诣,完美地诠释了其作为当今最具权威的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作品诠释者的形象。他被乐评家誉为“能抓住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精髓的维也纳圣人”。 在海顿的整个音乐生涯中,自作曲开始到他62岁第二次造访伦敦(1794-1795年)期间,都不断有钢琴奏鸣曲问世。尽管这些曲目不能代表他最后十年的音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仍然表现了作曲家那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比起他自始至终创作并成为保留节目一部分的另外两种音乐体裁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也许这些奏鸣曲的数量很少,但它们相当生动逼真地显现出了海顿的音乐风格。遗憾的是由于海顿的这些杰出、迷人的奏鸣曲作品长久以来却被大多数的演奏者所忽视,而且经常被误解,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当中,这些钢琴奏鸣曲一直被埋没在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耀眼的光辉之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布赫宾德的演奏发掘海顿钢琴独奏作品中那些难能可贵的音乐理念和激情,迸发出非凡的艺术火花。 海顿在创作这些奏鸣曲时,原本是以大键琴的音色作为蓝本。从小接触民间音乐,使海顿这些奏鸣曲的主题多有活跃、生气勃勃的特点。这也反映出海顿性格中乐观开朗的一面。所以,不同主题间的对比并不强烈,仿佛都是同一类颜色,只是深、浅、明、暗的程度不同。这些特点,在早期作品中更为多见。海顿的中期,尤其是晚期奏鸣曲,一方面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他在不断深入新境界,音乐风格有所改变,增加了抒发内心深处情思的、甚至是带有悲剧性的因素。
22
162
绝对的声音2020
绝对的声音2020
这张专辑在莎比·欧空灵的嗓音与钢琴琴音中揭开序幕;小提琴大师亚弗·泰勒弗森与老搭档克罗·奥恩的珍贵录音失而复得,二位音乐巨匠再现民谣大师佛斯特心中永远的“金髮珍妮”;汤姆·威兹的《寻找周末夜之心》由史帝夫·史特劳斯诠释,少了一份愁苦,多了一份温暖;《当你还年轻》是挪威歌手伊诺·法拉献给妻子的歌曲,回忆年少的时光;作曲家兼鼓手史诺尔·寇克再展创意,以《心田》探索爵士乐根源;妮基·派洛特以《若是我把心交给你》向传奇“少女歌手”桃乐丝·黛致敬;克利斯·琼斯唱着“醒来吧,醒来吧,亲爱的珂芮”,绝妙的吉他伴奏让人大呼过癮;《迷雾~山本刚2019横滨现场》掀起了发烧友的一阵狂热,清丽淡雅的《小蜻蜓》借着钢琴三重奏化为千言万语;丹麦天后汉娜·鲍儿以灵魂嗓音演唱《为我画张画》,韵味十足;《情不自禁爱上你》由莎比·欧甜美清唱唤醒灵魂最深处的感动;钢琴诗人凯特尔·毕卓斯坦的琴音永远是抚慰人心最好的良药,透过音符抚平伤痛;女歌手绮拉·史科芙失去挚爱之后,借着音乐勇敢面对伤痛唱出《紫色天空》;《阿兰费兹协奏曲》安娜斯塔西亚用小提琴詮释,别有一番风情;乐坛新秀大提琴家珊卓·莉德·哈嘉挑战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音乐中无尽的思念却饱含坚强的意志,彷彿听到潘朵拉留给世人的最后遗产——希望。
68
1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这张专辑收录了艾德温·费雪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钢琴作品。以现今的标准来看,费雪演奏的巴赫离现在认为“正确”的标准还太远,不少学院派钢琴家对这些“浪漫主义”的录音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这些贴在费雪身上的“浪漫”标签实在把他的艺术过份单纯化,而且没有点到核心。依照费雪的看法,诠释者的任务是“找出作品原有的特色”,他认为巴赫时期高速发展的演奏技巧在二十世纪已经没落,巴赫乐谱上的动态指示、声音记号或速度标示很少,得全靠演奏者的直觉、学习与自行去揣摩音乐风格。费雪揣摩的方式是全面性研究巴赫的作品,而且不只局限在键盘乐器作品上。 《十二平均律》录音是费雪研究巴赫作品的重要里程碑。这是第一套(多年来也是唯一一套)《十二平均律》全集录音,首次发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是它仍然称得上本世纪最优秀的录音之一。在旋律线条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上,为这套专辑挑选曲目的布伦德尔认为,选出的这几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他听过最令人兴奋的演出。在费雪诠释的巴赫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色彩,复杂的对位结构明晰,但是又不流于一般钢琴家在诠释巴赫时,完全仰赖敲击键盘的方式以求各声部的结构清楚。费雪尤其重视音质,很少人能弹出如他一般美丽的最弱音乐句。毫无敲击痕迹的圆滑线乐句有着如宗教般自然安详的气息,这种特色在《十二平均律》第一辑的升c小调、降b小调、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还有f小调、升f小调及b小调赋格可以清楚听见。《十二平均律》第二辑的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降B大调前奏曲及升b小调前奏曲是费雪音色变换的最好范例。甚至在费雪特意夸大风格的乐曲里,最弱音乐句还是经常在音乐里出现,第二辑的d小调前奏曲第十八小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突如其来的动态把乐曲带往令人兴奋却又充满张力的境地。
44
40
赵聪、刘兴辰《春江花月夜》
赵聪、刘兴辰《春江花月夜》
这张专辑是琵琶演奏家赵聪与钢琴家刘兴辰合作的演奏录音,赵聪以独特的音乐气质与风格,挑战传统、融合现代,大胆创新,把东方文化中渊远流传的乐器琵琶与钢琴共同演绎中西名曲。琵琶柔润优美的声音与钢琴声的晶莹剔透相互辉映,构成一幅幅优美的音乐画卷。专辑由李小沛录音,荣获2017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年度最佳艺术表现专辑奖”。 东方文化中渊远流传的乐器琵琶,古意悠悠,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因为清亮的音乐和丰富的表现力,逐渐从伴奏乐器,成为独奏乐器,被称之为“金石之声”。“明月夜,闻舟中,夜弹琵琶歌行者。听其音,铮铮然有哀怨声,为君一曲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专辑中演奏用的“妙音宁心”,是著名琵琶著作大师满瑞兴先生为赵聪倾心打造,它用整块小叶鸡血紫檀、通体无漆,象牙雕刻龙形琴头。并由满瑞兴先生亲笔题字:“满瑞兴至宝,妙音宁心,赵聪惠存。”它曾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出访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参加过诸多重大录音,以及用于个人专辑:《聆听中国》、《琵琶新语》、《经典永恒》的录制。
63
9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玛丽-伊丽莎白·赫克与钢琴家马丁·海尔姆申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受其影响和启发,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但是创作年代却相隔了二十多年。《第一奏鸣曲》多有室内乐风格,以较低的音区表现沉郁凄苦之情;《第二奏鸣曲》则具有戏剧性和交响乐写作手法,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具备明朗热情的性格。两首作品均美不胜收,以直入人心的旋律和细腻的感情表达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室内乐精品。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与《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同时完成于1886年,瑞士托恩湖畔。此时五十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具备更完善的创作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正处于创作顶峰期。这首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成为勃拉姆斯的力作之一。
42
7
穆蒂《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穆蒂《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4年1月1日,意大利人里卡尔多·穆蒂第四次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前三次分别是在1993、1997以及2000年。而此番穆蒂一出场就给了观众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形象——一副金色边眼镜配合他的服饰装扮更显出一份儒雅气质。虽然岁月不饶人,但穆蒂依然力图保持一份年轻的活力。而在这场盛会上,穆蒂一共挑选了7首第一次在新年音乐会中上演的曲目,所以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对于传统曲目的演绎,也显示出全新的创意。 岁月不饶人,穆蒂的此次登台也戴上了一副眼镜,不得不让人回想起他第一次登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意气风发。对于穆蒂来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的流淌也像他人生经历的流淌一样,在21世纪到来之后,岁月的痕迹也鲜明地雕刻在了他的脸上。 这一年上半场的曲目单非常意味深长,虽然仅有一首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但却有四首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因为这一年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所以他的分量也比往年更重一些。上半场甚至还选择了一首老约翰·施特劳斯少见的圆舞曲:《夜莺圆舞曲》。在这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听到由长笛演奏出的灵动婉转的音型,寓情于景地描绘了夜莺歌唱的特点。这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惯用的一种作曲手法。 穆蒂采用了他一贯的简约的处理手法,不带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将一首作品言简意赅地呈现给大家。比如,在这一年音乐会的约瑟夫·兰纳的《皇宫舞台圆舞曲》中,穆蒂删除了第一主题中的大提琴声部的旋律,让这个主题由原先的复调音乐变成了现在的主调音乐。而大提琴主题的回归我们可以在200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再次听到。与2008年那种浓妆重彩的版本比起来,穆蒂的版本听起来更清淡素雅,返璞归真。 这一年能留给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虽并不多,却也代表了穆蒂艺术造诣的精华。也许这跟这一年曲目的处理水准在整体上较为平均有关。诸如《天体乐声圆舞曲》和《加速圆舞曲》一唱三叹、流光溢彩的处理其实还是很有亮点的。穆蒂也与哈农库特相似,在诸多小圆舞曲中都保留了反复处理,而且细腻敏感地挖掘着作品的细节。
21
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