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佐:毛病
2827

张维佐:毛病

一旦我们跨入彼此的生命中,伴随着相识, 迎面而来的是关系的依赖及接踵而来情绪的失态, 无论那个人存在或者已经消逝,都已经不再是原先的那个自己, 而他的任何举动都一丝一毫地牵引自己,很细微又让人无法知晓的。 Once you breath through the air, I become psycho. Once you leave me and the space become empty, I freak out. No matter you are here or not, once you enter my life, It’s no longer the same with or without you.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星火映画

星火映画

星火映画为一群资深音乐人创建的音乐公司 致力于影视音乐制作
关注
My Thoughts and My
3493
My Thoughts and My Dreams, it’s about I want to gather of my ambitions in life to pursue for my career in music and no one could ever stop me to put me into a lifescales of behind as long as I want to live.
微光:看见微光
7313
微光,在黑暗中微弱的光芒,象征着希望,看见微光,象征看见希望,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期许,这是我自己创作的第一张专辑,彷佛在我音乐梦想的道路上看见了一线曙光,不管未来会发生甚么事,我会不会成功,至少我踏出了梦想的第一步,希望能透过这张专辑,告诉大家,不管现在是甚么情况,都要大胆努力的追求梦想,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专辑里面收录了六首歌,一部分是对感情的抒发,一部分是诗词文学类的歌曲,希望大家会喜欢
周书彦:我回来了
2017
“那个男孩”回来了!温暖嗓音让你的返乡之路不孤单。 去年看似空白,其实是周书彦“成长”非常多的一年。和许多人一样,转换成远端工作的书彦获得了与家人共处的珍贵时间,也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能够制作出更好的音乐。《我回来了》这首歌就是书彦往返数千公里,在各地编曲、录音,最后回到家乡才完成的。 疫情让人们习惯“保持距离”,但是对书彦来说,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反而拉近了。歌词里写到“我回来了,一切都变了”,抒发异乡游子的感慨,但是书彦想告诉大家:“把握当下,珍惜身边所有爱你的人,这样世界也许能少一分遗憾,多一分温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尼古拉耶娃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6年11月10日在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 塔蒂亚娜·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1924-1993)俄罗斯女钢琴家,生于1924年,幼时跟随母亲习琴,在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后跟随名师高登威瑟(Goldenweiser)学习。尼古拉耶娃最擅长于对位线条式的乐曲演奏,她对于巴赫的乐曲与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和赋格》的演奏诠释,有着相当独特且充满魅力的风格。虽然曾在1950年德国莱比锡的《巴赫逝世两百周年纪念国际钢琴大赛》获得首奖的殊荣,但由于当时前苏联正走向政治上最封闭的时刻,以致在60年代除了如李赫特、吉列尔斯这些声势如日中天的音乐家,其琴音能越过深锁的铁幕,然而尼古拉耶娃虽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器重,可惜她的录音未能发行到西方世界,以致于迟到1977年她前往日本演出,并于JVC公司录下《巴赫创意曲》,尼古拉耶娃才以其精湛的琴艺惊艳全世界。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54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