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电波|vol 57. 文艺中年的音乐往事:从阿敏的港风新专辑聊起

00:00
01:26:31
主播信息
人像图书馆

人像图书馆

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人像图书馆)
关注
暗房电波
14
一档从暗房里孵化出来的杭州本土播客节目。由人像图书馆出品,夏小暖、老王和林sir担纲主持,不定期挖掘杭州城里的各路天菜人物和有趣的妙人儿。用谈话的形式,分享生活方式、传达个性观点,囿于现实与遥不可及的梦。节目更新全凭心情,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人像图书馆」。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复古港风音乐风格

# 千禧年音乐怀旧元素

# 专辑制作情感表达

# 音乐动态平衡争议

# 母带制作技术挑战

# 独立音乐人创作初心

# 港台音乐文化符号

# 商业与艺术平衡探讨

# 音乐介质时代变迁

# 音乐审美代际差异

本期播客围绕歌手阿敏的新专辑展开,探讨了其创作理念与复古港风音乐风格的融合。专辑灵感源自八九十年代港台音乐文化符号,通过复刻CD Pop与千禧年音乐怀旧元素,如许美静式都市氛围和山下达郎的编曲手法,重现经典质感。制作过程中,团队采用老式硬件音源和胶片感处理技术,模拟港风专辑的留声机效果,并加入粤语电台旁白强化叙事场景。
专辑制作情感表达成为核心挑战,如《手放开》通过反复调整唱法与情绪张力,最终呈现“强颜欢笑”的细腻演绎。技术层面涉及母带制作技术挑战与音乐动态平衡争议,团队在响度战争与动态保留间找到平衡点,将响度控制在-9至-10 LUFS以适配流媒体平台。
对话延伸至音乐行业现状,强调独立音乐人创作初心与商业行为的兼容性。通过类比导演王晶的案例,提出商业与艺术平衡探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人可通过广告配乐等商业合作维持生存,同时专注创作长生命周期作品。
此外,节目对比了不同时代的音乐介质时代变迁,从卡带、CD到流媒体,分析硬件设备对音质审美的重塑。千禧年风格与CCD相机的“千禧风”审美复兴,印证了时代轮回对文化符号的再诠释。最后,嘉宾反思音乐审美代际差异,认为年轻听众对复古元素的模糊感知,将在时间沉淀中转化为更深层的共鸣。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这张专辑主要是去分享作者—周慧的《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这本书的。在分享的过程当中,自己也会时不时的去结合于自我,结合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这本书的内容,再加上自己对于作者现实生活的有限认识(只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最终产生一些认识和感想!能够遇到这一本书是一种偶然,能够去认识到这样的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同时透过她的内在世界,透过这样的一本书来去思考她的生活,来去思考有关这个世界的什么,我认为她对于自己的生活会具有其本身的意义,同时我认为对于听众们来说应该也会引起某些思考。应该也会使得听众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稍微增加了那么一点点吧!对于这本书的分享会是不定期式的。我会依据自己的状态来去认识,来去探索,来去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当中。来去用心地感受她。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希望所有的一切的结合都是真实的,不管它是暗淡的,光亮的,它是美好的,丑恶的,是粗糙的,细腻的。我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最真实的状态。在最后。我对于这本书所可能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力的期望是没有的。我只希望自己能够用心的去对待这本书——《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能够用心的去对待这本书的作者——周慧。非常的感谢自己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认识这本书——《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和这个人——周慧!
19
1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