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彪西同神游

与德彪西同神游

主播:阳彻YC
与德彪西同神游CHILL WITH DEBUSSY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阳彻YC

阳彻YC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阳彻YC
关注
诵读英语经典短文
24
为了帮助读者向精通英文的目标更进一步,全专辑各篇短文呈现出过去4个世纪以来英语文学发展的精华。
品味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为全世界所推崇的伟大作家,在他卓越的创作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启发着世世代代的读者。本专辑特别精选莎翁最著名的剧本,将之改写为浅显易懂的短篇故事,带领你一探莎士比亚的文学殿堂。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伯姆《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
伯姆《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伯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41交响曲》、《弦乐小夜曲》;与圆号演奏家戈特弗里德·冯·弗瑞伯格合作,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此曲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部。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部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 理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作于1942年11月,他还附注了创作地点“于维也纳美丽的房屋中”。此曲于1943年8月11日首演于萨尔斯堡音乐节,由卡尔·伯姆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戈特弗里德·冯·弗瑞伯格(Gottfried von Freiberg)担任圆号独奏。此曲是20世纪演出和唱片录制次数最多的圆号协奏曲。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作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13
10
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康德拉辛指挥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大卫王”是音乐爱好者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爱称。他在小提琴艺术的高峰上统治多年,慷慨地与听众和学生分享他的才华,在技艺、音乐感知、深刻与有说服力的诠释方面。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大部分当代小提琴家都很欣赏他的演奏。有意或无意地,他的苏联同事和下一代音乐家都渴望达到这位伟大演奏者所划定的最高标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个人风格的影响。 这张专辑的曲目包括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19世纪俄罗斯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都是为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创作的,但都被他拒绝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是全球小提琴曲目宝库的一部分。两部作品都是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伴奏,该乐团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朋友和永久合作伙伴,著名指挥家基里尔·康德拉辛指挥。这些唱片于1945-1957年间录制,正值这位伟大音乐家演奏的黄金时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878年。此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部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这部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忧伤小夜曲》作品26,作于1875年。此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乐曲为行板,降b小调,后又转为降a小调,3/4拍子。小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而又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色彩。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是他辉煌技巧性的代表作,从中可看到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格拉祖诺夫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12
5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之歌
拉罗查《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西班牙之歌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阿尔贝尼兹的著名钢琴作品。附带她演奏的《著名西班牙安可曲》。 钢琴组曲《伊贝利亚》,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整部作品共由十二首曲子组成,分成四卷,每卷各含三首曲子。前三卷的九首完成于1906年,第十、十一首完成于1907年,而最后一曲则完成于他生命最后1909年的1月,该年5月他就病逝了。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钢琴组曲《西班牙之歌》作品232,约作于1896-1897年,当时阿尔贝尼斯曾去安达卢西亚西部的古都科多巴与塞维利亚等地旅行,这部组曲的第四、第五曲就是对当时的回忆。 《纳瓦拉》作于1909年。此曲是阿尔贝尼兹的绝笔之作,在作品完成之前,作曲家就与世长辞了。这首被看作是《伊贝利亚》补曲的作品最终由塞维拉克续成。降A大调,3/8拍,不过分的快板。
--
31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 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Budapest String Quartet)于19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原本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但是1930年成员都变成了犹太裔俄国人。1950年代,在首席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Roisman的带领下,乐团达到了巅峰。1938年乐团迁往美国,在1938年至1962年期间,乐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驻地,这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馆内珍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无论是平日的演出,还是在录音当中,他们都使用这些名琴进行表演,很多录音在图书馆中进行。乐团于1967年成立50周年之际解散。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20
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这张专辑收录了毛里奇奥·波利尼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李斯特、肖邦、舒伯特、韦伯恩、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独奏作品。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1942年1月5日-)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 波利尼1942年出生于米兰,早期在卡罗·隆那提门下习琴,在九岁就举行独奏会。后来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向卡罗.维杜索学习,在1959年即在赛雷诺获得艾托瑞.波卓里钢琴大赛的首奖,次年在华沙的肖邦大赛里也是第一名,得到当时评审阿图.鲁宾斯坦的青睐,但后来他并没立刻发展出事业之高峰,他一度中断似锦的职业演奏生涯,追随阿图罗·班乃迪提·米凯兰杰利,以使自己的演奏完美无暇,自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一些音乐大城举行独奏会,与最顶尖的指挥与乐团合作,一直受到听众和评论家狂热地肯定,而且录制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唱片。 波利尼被视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钢琴家,往现代乐派的曲目(例如布列兹、史托克豪森、贝里诺)所做的努力与从事社会政治运动一样多。作为一位钢琴家,在他的钢琴生涯里曾做出几次大胆的改变,在录音室里有着技巧完美至上的录音,现场演出则弥漫着音乐的冲劲,和高风险性的表演。他的演奏曲目,从葛苏阿到诺诺,都是无可取代的,如百科全书般的广度所向匹靡。
--
24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这套专辑收录了传奇钢琴家布鲁斯·亨格福德的代表性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的“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等8部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奏鸣曲和幻想曲以及勃拉姆斯、肖邦的几首作品。 早逝的澳大利亚钢琴家Bruce Hungerford演奏的8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我原本是提不起兴趣的,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他,而且我也不相信澳大利亚能出什么大师,因为那里实在缺乏深厚的土壤。然而哥们提醒我说,他是Ignaz Friedman的弟子,这让我一震,因为我是知道大神弗里德曼确实很早就移居澳洲了,记得我当时点开这套录音,《悲怆》与《月光》实在是被演奏太多的曲目,我感觉Bruce Hungerford的演奏非常的快速而且精确,是德奥风格的演出,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情,过于冷峻了。 然而这一印象在《暴风雨》中完全打破了,他的音色开始变暖,开始充满感情。《华尔斯坦》里,他的开头依然弹的飞快而且结构清晰,与古尔达的风格完全一致,从第二乐章开始,音色又再次转暖,充满感情。我逐渐明白,他是一位技巧无懈可击,强调对比,而且非常注重乐曲架构的钢琴家。于是我开始听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我知道这是真正的试金石。 当时听罢,我已知道,这是可以与鲁道夫塞尔金,威廉肯普夫,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一个级别的贝多芬演奏大师,而且他的情感不是耽溺出来的,而是倾泻出来的,用一种完美的技巧来表达的。在贝多芬晚期最完美的几个慢板里,他缓缓弹出了深沉的意味,这是总结性的演出,这是晚期贝多芬想说的话,他竟都懂了。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