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 Mozart Piano Sonata No.8 K.310 - 2. Andante

00:00
06:2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奥斯登《维多尔·管风琴作品全集(1)》
17
这张专辑是管风琴家奥斯登演奏维多尔的管风琴作品。奥斯登采用西班牙阿斯科蒂亚圣玛利亚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 维多尔的《管风琴交响曲》:维多尔曾为多种乐器和乐团写过作品(比较著名的有为声乐和钢琴而作的歌曲),此外还有4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剧。但时至今日,只有管风琴作品还在经常被演奏,包括10部《管风琴交响曲》,3部《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拉丁组曲》,《3首新乐曲》和《巴赫的遗物》(1925年,为6首巴赫作品的改编曲),而10部《管风琴交响曲》则是精华所在。
奥斯登《亚历山大·吉尔芒·管风琴奏鸣曲》
187
这张专辑是管风琴家奥斯登演奏亚历山大·吉尔芒的八部管风琴奏鸣曲。奥斯登采用鲁昂圣文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演奏。 亚历山大·吉尔芒(Alexandre Guilmant,1837年3月12日-1911年3月29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生于滨海布洛涅,师从其父,后又师从比利时管风琴大师勒门,成为家乡的管风琴师和教师。1871年被任命为巴黎三位一体教堂管风琴师,并任职长达30年之久,从此作为一位技巧高超的管风琴师开始其演奏生涯,曾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于1904年在美国举办了不少于40场演奏会。 1898至1914年间,吉尔芒与同事一起出版了多位法国作曲家管风琴作品集《管风琴大师曲谱》10卷,随后又出版了收录国外管风琴大师作品的《管风琴古典乐派》。尽管其中的音乐理论在当时业已被取代,这些文献依然因作品的稀有而显得珍贵。1894年和丹第等人一起创办了圣乐学校,并一直在那里任教,直至1911年在巴黎附近的家中去世。此外,他还于1896年接替维多尔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教师。他的学生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迪普雷。 吉尔芒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为他所钟爱的管风琴而作,他的音乐风格和弗兰克与维多尔有些接近,以气魄宏伟壮观而著称。 《8部管风琴奏鸣曲》是在三位一体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上构思创作的,有着交响曲式的风格和形式,与弗朗克的交响曲式管风琴作品、维多尔的管风琴交响曲齐名。 鲁昂圣文教堂,卡瓦耶-科尔管风琴(Cavaille-Coll Organ,Church of St.Ouen,Rouen)这台拥有四层手键盘的大管风琴由法国管风琴建造大师阿里斯蒂德·卡瓦耶-科尔建于1890年,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管风琴之一,因上面装有不常见的32寸低音管而著名,曾被维多尔誉为“管风琴中的米开朗杰罗”。这件乐器从未被改动过,也是这位大师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原样的作品之一。 本·范·奥斯登(Ben van Oosten)荷兰管风琴家。奥斯登曾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学习管风琴和钢琴。他的管风琴录音收录了圣-桑、福兰克、维多等人的作品,收获了很多国际奖项。因为奥斯登对法国管风琴文化的贡献,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军官勋位。奥斯登在鹿特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也在全世界开大师班。
塞尔金《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
53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作品119,作于1892-1893年间,萨尔兹堡附近的小城巴德-伊雪尔,是他晚年孤独悲伤之余,为克拉拉所写的作品,更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此时,随着勃拉姆斯的姐姐和一些亲友的相继故去,勃拉姆斯黯然神伤,作品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这套作品是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代表作品,乐曲中反映出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在乐曲创作上,勃拉姆斯虽采用简洁的曲式结构,但却将各种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及动机处理等作了丰富的变化,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贝多芬《以安东·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于1819至1823年。此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的艺术风格,跻身一流钢琴作品,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历来受到极多赞誉,也成为点石成金的变奏曲的典范。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李帕蒂《迪努·李帕蒂的遗产》
李帕蒂《迪努·李帕蒂的遗产》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李帕蒂的精品录音,他的演奏在声部层次、音色和分句处理上都有极迷人的魅力,可惜英年早逝。科尔托对这位钢琴演奏天才的评价是:“不管是莫扎特或巴赫,抑或是贝多芬和肖邦,他都具有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其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李帕蒂留下的录音不多,每一张唱片都是珍贵的遗产,不容错过。 李帕蒂的音乐,要偶尔听听,不要怀着一种类似于“悼亡”的心绪去听。假如怀着这样一种心情,那么关于音乐本身的东西你就听不到了。关于音乐本身,李帕蒂的音乐有很多确实是很催泪的,他的节奏非常有引导性。当然他的音色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节奏非常自然妥帖,乍一听没什么殊胜之处,但只要听得稍微投入一点,就很容易被带动着呼吸、心跳。好像自己是站在戏台上,不由自主要叹息、要摆手。好比听着BWV639,总是容易仰起头、深呼气,好像在不断上升、上升,那么这种关于信仰的意境就非常容易传达给你。而听着舒曼,禁不住就要摇首叹息,要感慨,那种深情缱绻,正是要人闭上眼,仔细把玩体味的。 但不管巴洛克也好、古典也好、浪漫也好,李帕蒂的音乐还给人一个很大的印象,就是干净。你听着他的演奏,不管弹什么,怎样弹,都有一种感觉,这琴声是这样纯洁亲切的。感情再细微,也像是和风细雨。听着这样干净的琴声,总是让人觉得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心底有那么多阴暗肮脏——这样的东西是不宜经常听的,听得多了,就失去了新鲜感,再也难以有这样的感触了。 这套合辑可以说是曲曲经典的,没有一首不好听、不动人。除去巴赫的组曲和肖邦的圆舞曲,莫扎特的奏鸣曲KV310另有现场版本(last recital)以外,基本上也收录得比较全了,属于古典音乐爱好者必听。要是以前没有听过,可以完全新鲜地去体验这样完美的音乐,就是很幸福的。
8658
布伦德尔《舒伯特·钢琴作品》
布伦德尔《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的舒伯特钢琴作品,这是他在1987-1988年间的数码录音版本。布伦德尔演绎的舒伯特作品,总体来说是他的最高成就。如果只听他弹一个作曲家的话,就应该听他的舒伯特。他专注于舒伯特1822年以后的作品(1822之前的只录过D.537,D.575和D.664,并且也分别只有一个录音),绝大多数的录音都是极佳之演绎。 布伦德尔曾说:“舒伯特的奏鸣曲很像马勒的交响曲,没有一种安全感。贝多芬这位古典风格的大师总是告诉听者音乐的走向,而且总是充分证明为什么朝那里走,他从头到尾交待的清清楚楚。舒伯特作曲可不是这样,马勒也不是这样。他们是在漫游。我听他们的作品时有一种小孩子在森林里迷路、听任无法控制的种种力量摆布的感觉,犹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周围全是些不容易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多悲观有多悲观。这些乐曲中提出的质问和凄凉的转调似乎同这个时代密切相关。舒伯特不仅是人们心目中飘游的浪漫派抒情诗人,也是一位独具一格的结构天才,和贝多芬一样。” 作曲家舒伯特因为他无可怀疑的音乐道德被布伦德尔全力拥护。尤其是两组被称为《即兴曲》的作品似乎在布伦德尔很年轻时便与奏鸣曲一样掳获他的心,本就是完美的作品,也无疑它们的音乐价值可以永存。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示范了舒伯特的所有技巧及不同情感的表达,布伦德尔的触键可以毫无阻碍地从轻柔转变成傲慢与戏剧性,他可以在中低强弱的范围将钢琴演奏出木管或弦乐的效果,还有他发展出对器乐舞曲与歌很好的脉动感,这都注定他能够将表面上世俗的轻盈底下隐含的骚乱述说出来。布伦德尔曾为一些当代著名艺术歌曲演唱家伴奏,这意味着他了解舒伯特《冬之旅》与人际孤绝的寒凉之间的紧密连结,以及即使在《即兴曲》D.899与D.935一些开头的温柔旋律对话都能在他手下冻结。
1.9万53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6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41-1975年间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蒂、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格里格、德彪西、莫扎特、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舒曼的作品。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198671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1986年,82岁高龄的霍洛维兹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返回生养他的俄罗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不过,他只演奏了一场。不知这是他个人的决定,还是当局的决定。 这是一场游子还乡的悲情演出,不论演奏者或听众,感受的不仅是钢琴演奏艺术,还共同演出了那场戏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多少场景、细节、伏笔、人物、矛盾、冲突……人生所有的不得已,都在那唯一一场演出中,在每一个音符的跳跃中一一交割。霍洛维兹的音乐,不可颠覆地从渺远的高处,悲悯地俯视着将他长久拒绝于国门之外的、生养他的俄罗斯,俯视着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的听众。 霍洛维兹,他那特有的“左手低音”,总会不由分说地从听众的心坎上卷起热望和哀思。这场音乐会,他依然弹奏他最擅长的曲目。弹起斯卡拉第,一路掉落精致的珍珠;他手下的李斯特有种神秘的味道,前所未有地燃烧着天才的热情;他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又华丽又悲凉,雄浑的意境里暗藏侠骨柔情。他有这么多让人疯魔的特质:大刀阔斧的阳刚气、浓厚而层次分明的色彩、卷舒自如的呼吸、几乎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意兴所至的神来之笔…… 尽管,同一级别的大师里,数霍洛维兹招致的非议最多:他技巧很好,但喜欢炫技,个人色彩太重,太随意——无论弹谁的作品,听上去都象他自己。这些评论有道理,可是,对霍洛维兹来说没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激情——他是为这个才弹琴的。霍洛维兹的琴声里不乏直接来自人性的朴素、犷野的冲动,闻者胸中自有热血,哪经得起这般呼唤!其他演奏大师常在让我惊佩的同时,隐约听到他们倾诉成功背后的艰辛,而霍洛维兹早已用更大的劳苦抹去了劳苦的痕迹,以更辛勤的雕饰超越了表面的繁华,打磨出了一个赤子充满情爱的世界。他在恣肆的琴声里朗声宣告弹琴是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这场历史性的演出被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一直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现场音乐录音。霍洛维兹的唱片可以有选择地慢慢听,但这张不容错过。
10115
李帕蒂《钢琴大师》
李帕蒂《钢琴大师》
迪努·李帕蒂是最神秘的钢琴家之一,尽管自他英年早逝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大部分的钢琴文献不比印在他那些经常再版、值得称颂的唱片上能知道得更多。在经典的大部头《伟大的钢琴家》中他只是被附带一提。哈罗德.G.勋伯格仅仅评论道:“1950年33岁的他的离去,世人失去了一个将会成为世纪主要人物之一的钢琴家。”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他去世前,李帕蒂已经被高度评价为最伟大的钢琴家和音乐家之一而令音乐会舞台增辉。 他的独奏曲目编排也同样的大胆且丰富多彩。他在一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巴赫的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以及拉威尔的Tombeau de Couperin。1947年的一场肖邦独奏会更是一次对作曲家作品的大概括:6首前奏曲、3首练习曲、奏鸣曲op.58、叙事曲op.52、马祖卡op.50 No.3、谐谑曲op.20、夜曲op.27第二、圆舞曲op.34第一和波罗乃兹op.22。在其他时候,他的独奏会集中在一个大规模作品里,譬如华尔斯坦、肖邦B小调奏鸣曲或者交响练习曲,剩下的曲目则是由一些小型作品组成的历史系列,从巴赫经由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直到现代作曲家像德彪西、拉威尔、德·法雅以及埃奈斯库。 他演奏中惊人的清澈和对音乐性探索的诠释,使李帕蒂赢得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名人的认可与赞美。钢琴家中诸如巴克豪斯、科尔托,菲舍尔,哈丝姬尔,肯普夫和施纳贝尔都是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样还有乐坛其它领域的音乐家——安塞美、布朗热、贵诺(Cuenod)、杜卡斯、埃奈斯库、霍格、马克维奇(Markevich)、梅纽因、普朗克、托斯卡尼尼等等……注意到李帕蒂“杰出天赋”的科尔托,称呼他为“钢琴家领域中真正的新发现。”在他去世时写道“没有什么能教给你,事实上只有一样,那就是向你学习。”当弗朗克·马丁第一次听到李帕蒂演奏,他“感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钢琴像这样被弹奏。”普朗克把他描述为一个“神圣之灵的艺术家”霍格则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一个钢琴家。”卡拉杨描述他的演奏如同“不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最纯粹的音乐。”
4.0万88
索科洛夫《舒伯特·贝多芬》
索科洛夫《舒伯特·贝多芬》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2013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钢琴小品》;贝多芬的《“锤子键琴”奏鸣曲》;返场演奏了拉莫、勃拉姆斯的作品。 在这场特别的独奏会上,索科洛夫从最近在华沙和萨尔兹堡的音乐会中,精选出舒伯特晚期的杰作,包括深受喜爱的《即兴曲》,以及贝多芬强而有力的《“锤子键琴”奏鸣曲》,最后由拉莫和勃拉姆斯六首完美的安可曲结束音乐会。伦敦《钢琴家》杂志写道:“世界‘神圣地’对它做了可能是最好的总结。”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1950.4.18-)出生于圣彼得堡。对于喜爱钢琴演奏的古典乐迷来说,索科洛夫至今还是一位尚未被包装美化过的中坚份子。《渥太华市民报》以“完美的技巧表现、完美的洞察力与完美的控制力”来形容索科洛夫在协奏曲的表现,说得一点不错。 索科洛夫吸引人之处,在于他的演奏能够完全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流畅感,这也是他最重要的艺术信念,但由于演奏的角度与风格都是经过琢磨过的独特,所以即使掺杂前代大师的影响,每首曲子在他手中就是有办法让听者有全新的体验,彷佛接触到一首全新的曲子。这点可以从他的有限录音中明显听出端倪,就以大家就熟知的贝多芬、勃拉姆斯与舒伯特来说,索科洛夫处理乐句的层次感常常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处处皆是搭满华丽坚实的建筑,每次听着他的录音,就会很羡慕能够在现场聆听他演奏的听众,相信在现场很难不陷入他所营造的氛围里,这些人真的是大饱耳福。 此外,索科洛夫演奏的音乐表情也相当丰富,听得出来他彷佛借着钢琴在抒发个人情感,用黑白键表达他所有的喜怒哀乐,完完全全超脱曲子而成为独奏者的私密告白。要能够感受到听众的气息与互动,同时又得专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音符身上而不受干扰,只有硬底子的钢琴家才有这番能耐。
2617
最受欢迎的竖琴协奏曲
最受欢迎的竖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精选了七位作曲家最受大众喜爱的竖琴协奏曲作品。 竖琴,被人誉为从天上下凡的美声乐器,奏出无比洁净的声音,闻者烦恼尽消、心情舒畅。竖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数百年来,竖琴虽然在交响乐团中一直扮演着配角,但是以它为主角的古典音乐却往往令听众如痴如醉。 莫扎特《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K299,作于1778年4月。那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而创作,让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达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贺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动的表情。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绝伦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实际上是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的乐器的相互倾诉和与交响乐队的倾诉。 长笛和竖琴,也许是天下音色最美的两种乐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这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却是无所不能,他不仅如此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漂亮。简直没有什么能难倒这位旷世天才的。这是一部清新流畅,抒情性非常强的作品。乐曲的主题均由独奏的长笛与竖琴奏出。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形式,在清新优美的旋律基础上,还包含有丰富的华彩与演奏技巧。莫扎特极其精妙的乐思与作曲技法,使得整部协奏曲达到了一种简时不陋、繁时不乱的至高境界。曲中竖琴紧随长笛而作即兴嬉戏之状,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莫扎特在此为长笛所写的乐思实在要令人想起碧蓝天空之下,具有英武气质的牧人一笛在手,便可将白云吸引得卷舒而来。不知大师当时有无想到过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关系问题,不过,慢乐章那悠扬的笛音响起,竟使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寞寞长天之下只有长笛优美的声音及竖琴的追随在旷野上回荡,这里岂非有一种亘古难解的愁结?
5.1万23
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这套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精选集(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10292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39-1975年的演奏录音,从中可以领略到这位杰出音乐家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强烈艺术魅力。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年1月5日-1995年6月12日)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3647161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柯尔托演奏的肖邦钢琴作品。最让人满意的是选择曲目都是最佳版本,很多录音都是首次出现,直到现在很多录音仍然都是其独占录音。不论在选曲上、音效上还是制作上都属世界顶级水平,至今都难以超越,是柯尔托演奏录音收藏的首选。这套录音的转制、制作极为精细,不但选曲尽善尽美、音效也极为完美。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法国钢琴家、指挥家。他演奏的肖邦作品享有盛誉,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丰富的表情。 ​ 许多乐迷喜欢柯尔托的重要原因是他弹琴相当“有趣”。虽然经常有人诟病他的技术,把他当作技术精准的波利尼、布伦德尔的“对立面”来谈论,在柯尔托晚年演奏肖邦《练习曲》的录音中,弹错、碰错的琴键不在少数。而弹错音或者技术退化并不影响他是个“有趣”的人,也不影响他是个有想法的钢琴家。钢琴是乐器、音乐是内心的声音,就像没有遗憾的生命是不通人情并且非常可怕的。 很多钢琴家都录制过肖邦《练习曲》,但柯尔托的演奏还是让人惊叹,虽然他的唱片没有立体声录音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官满足,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简直可以用丰盛来形容,每听一次,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很多小细节就像遗落在草地里的露珠,轻轻拨开草叶,才能看到它闪闪发光,但即使你不去费心思索,它们也默默发光,为一片草地增添青翠。 因为他的音乐太与众不同,很多旋律线的勾勒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柯尔托的演奏严格尊重乐谱,只不过他有一双透视的眼睛,能看到乐谱中隐藏着的音乐;他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众多音符中,有关联的其中几个,将他们穿成一串闪闪发光;他有冷静而充满想象力的大脑,让他不知疲惫地寻找音乐中的各种趣味,并想尽一切办法呈现出来。 柯尔托演奏中所营造的诗意和舒适的氛围,有时也带着一些忧郁的色调。他是有史以来最善于沟通的音乐家之一,从把听众深深地带入他的音乐世界这方面来讲,他从未失败过。他的音乐打动听者,总能给人一种期许中的美好境界。
6209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