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Vivaldi Violin Concerto RV386- I. Allegro ma poco

00:00
04:46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100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111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66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这张专辑除了展示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位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吉米尼亚尼的《大协奏曲》(改编自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创作的一组主题与变奏曲。“很多学琴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科莱里的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但吉米尼亚尼的版本会把你带向科莱里不曾达到的极端,远比原作更为大胆。” 《d小调大协奏曲, H.143 “佛利亚舞曲”》是根据一段历史悠久的低音和弦行进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在低音基础上演奏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式,其主题有种非常晦暗的感觉,妮寇拉·本内德蒂难以抑制地称赞道:“吉米尼亚尼在这部作品里触碰了变奏曲的极限,再多走一步,它就无法被称为那段主题的变奏了。”
815711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367615
汉斯·格拉夫《杜蒂耶·管弦乐作品辑》
汉斯·格拉夫《杜蒂耶·管弦乐作品辑》
这张专辑是汉斯·格拉夫指挥波尔多-阿基坦大区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亨利·杜蒂耶的三部管弦乐作品。汉斯·格拉夫执掌波尔多-阿基坦大区国家交响乐团长达6年,他与作曲家亨利·杜蒂耶一起合作,录制了全部管弦乐作品,是这些作品的权威诠释。 亨利·杜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年1月22日-2013年5月22日)法国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当今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作曲家中少有的既能被同行认可,又能被听众接受和赞赏的作曲家。 杜蒂耶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昂热,是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古典音乐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既类似拉威尔、德彪西和鲁塞尔的风格,又有独自创作的风格融合两者,还使用序列音乐以及无调音乐来写作。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都具有重要影响。 杜蒂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法国传统,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来自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但他一向拒绝被归类到任何流派之中。杜蒂耶对于序列音乐的态度比较中庸,有时会吸取一部分技法到自己的作品,但有时也会指责部分序列主义者中的极端与偏执。事实上,杜蒂耶更多地是将早期作曲家的传统和二战后的那些新颖的作曲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东西。比如,他发明了一种“反向变奏曲”,其中主题不被直接呈示出来,而会在几次试探性的变奏后才被完整,缓慢地呈示。又比如,他从来不抗拒掺杂入一些爵士音乐的元素——除了常常使用切分音,我们还可以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听到低音贝斯的沉重拨弦,他甚至表示过自己异常钟爱如莎拉·沃恩那样的爵士女伶和其他一些法国香颂歌手。 杜蒂耶的音乐受到过文学和艺术的诸多影响,比如梵高的画作,波德莱尔的诗篇和普鲁斯特的小说等等,特别是其中涉及到“记忆和时间”的段落。他的曾祖父康斯坦德就曾经是一名画家,和伟大的德拉克洛瓦及柯罗都是朋友,而他的外公尤利安.科斯祖尔是一名管风琴家,与作曲家福雷交往密切。杜蒂耶至今保留着家族的传统,与许多艺术家交朋友。 在对待自己的音乐时,杜蒂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至今只允许自己的一小部分作品出版,即便是那些已经出版了的乐谱,他都会修订和调整多次,以达到心目的理想境界。因此,至今可以购得的录音:两首交响曲、大提琴、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星夜》和《变化重复》等更是一再淬炼后的典范之作,经得起时间的挑剔。
9714
希拉里·哈恩《巴黎》
希拉里·哈恩《巴黎》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77136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三部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作品。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由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构思始于1915年初,此曲可以归入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成就之列。作为一个革新者,他在这首作品中进行着很多大胆的尝试,首先,这里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慢板,反而是快速度的逗弄和怪涎式的诙谐曲。还有,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比的事物,例如,青年人的美丽幻想和对大自然的崇高、静观以同尖锐的怪诞形象相对置,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异乎寻常的技巧性效果,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的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明显体现出作者后期创作的一些特征,它力求加深抒情的表达,开拓情绪饱满的旋律,同时也要求具备古典式的明晰风格。作者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2.9万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2.0万29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三)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三)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的演出现场录音,收录了他与钢琴家列夫·奥伯林、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作于1879年,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而作。此曲美丽的乐思、迷人的旋律以及赏心悦目的配器风格,都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色彩。但小提琴声部因常具即兴演奏特点,乐曲结构近似狂想曲,三个乐章的比例似乎也不太平衡,第一乐章篇幅嫌短一些。 格里格《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3,完成于1867年7月,格里格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后来将这部作品献给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约翰·斯文森。在经历了痛失挚友诺尔德拉克以及与挚爱的妮娜终成眷属这些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作曲家体会到了来自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此时已不见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欢乐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用刚强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特别是当格里格在接过了诺尔德拉克手中的那面挪威民族音乐艺术的大旗后,他便将身上肩负的这份重任化作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动力。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的运用了挪威民族舞曲的因素,并且尝试着将挪威民族特有的斯普林格舞曲和欧洲圆舞曲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非凡的民族性,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丹麦著名作曲家加德在听完这部奏鸣曲后,曾激动地希望格里格在创作下一部奏鸣曲时,挪威味要少一些,而格里格对自己所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他表示:“正相反,教授先生,下一步挪威味要更多一些。”从这些不难看出,格里格已经真正开始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完成于1904年,献给小提琴家奥尔。此曲是格拉祖诺夫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从中可看到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格拉祖诺夫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749
约书亚·贝尔《勃拉姆斯之爱》
约书亚·贝尔《勃拉姆斯之爱》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钢琴家杰瑞米·丹克、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与勃拉姆斯、舒曼及约阿希姆有关,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启发了贝尔与伊瑟利斯完成这个录音。 贝尔表示在将近30年前的一个音乐节上,认识了伊瑟利斯,从此他们成为好友并经常一同演出,而他们合作录音也已10多年。因此由他们合作演奏专辑中的这些作品,自然极为恰当。2016年初,两人在欧洲巡迴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备受好评,也因而催生了这张专辑。而事实上他们两人合作此曲已历时多年,默契十足,再加上优异的圣马丁室内乐团的配合,终于成就了这份别具意义的录音。而这张专辑便是贝尔与伊瑟利斯将近三十年交情最好的庆贺与纪念。 《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这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情绪跌宕起伏。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部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部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8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1)》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1)》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阿班·盖哈特与卡马尔指挥的苏格兰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埃尔诺·多赫南伊、乔治·埃奈斯库、欧根·达尔伯特三位作曲家创作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 阿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于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诠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叹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以大提琴演奏做为终生职业。 多赫南伊《D大调音乐会小品》作品12,是一部大提琴与乐队的作品,展现了其在大提琴领域的创作才华。这部作品以其高难度的技术要求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而著称,被认为是多赫南伊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延续了多赫南伊一贯的音乐风格,即注重独奏乐器的表现力和与乐队的互动。作为一部大提琴与乐队的作品,它包含丰富的旋律线条和复杂的和声处理,体现了多赫南伊对大提琴这一乐器的深刻理解和创新。 埃奈斯库《降b小调交响协奏曲》作品8,作于1901年。这部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新古典主义的严谨性。埃内斯库通过复杂的旋律线条和丰富的和声处理,展现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独特魅力。作品不仅注重独奏乐器的表现力,还通过与管弦乐队的互动,增强了音乐的整体性和戏剧性。这部协奏曲交响曲还体现了东欧民族音乐的某些特点,如旋律的装饰性和节奏的灵活性。
1429
张莎拉《维厄当·协奏曲、拉罗·西班牙》
张莎拉《维厄当·协奏曲、拉罗·西班牙》
亨利·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1820-1881),法比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与约阿希姆齐名的著名小提琴家,也是19世纪中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奠定现实主义原则的先驱。 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格雷特里》(a小调,作于1861年,Op.37),是维厄当所有作品中人们最熟悉的。曲中,维厄当打破了传统协奏曲乐章分布,以单乐章形式一气呵成,剧场气势十足,这给演奏者带来了巨大考验。由于曲中旋律是从法国作曲家格雷特里(Gretry,1741~1813年,出生于比利时)的歌剧《柳西尔》中引用过来的四重唱旋律,所以维厄当的同代人有时把这首协奏曲称为“格雷特里协奏曲”。作曲家长于抒情、富于深韵的气质也在本曲中得到了最丰茸的体现。 爱德华·拉罗(Edouard Lalo),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生于里尔,早年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十六岁入巴黎音乐院学小提琴并私下学作曲。1855年后在阿尔米尼亚·雅加尔四重奏团拉中提琴,以作品《西班牙交响曲》闻名。 在拉罗的全部协奏曲中,要算是《西班牙》交响曲最为著名。 拉罗的第二首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称为“西班牙”,显然是为了强调其中的音乐素材特具的西班牙色彩。这首作品的篇幅较长,比一般三乐章结构的协奏曲还多出两个乐章,而且,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处理也不同于一般协奏曲(没有华彩乐段等),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才把它称为“交响曲”,但究其实质更像是带有小提琴独奏声部的管弦乐组曲。1875年,这首作品由萨拉萨蒂首演时曾略去其中的第三乐章,因此后来的许多演出几乎都照此办理,个别小提琴演奏家也有保留第三乐章的做法,但对其他乐章则略有删削。
224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