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经典名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经典名著

主播:先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04年和1905年;韦伯去世前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于1920年汇集成书。该书正文前的“导论”是韦伯为他整个系列研究所写的。在“导论”中韦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而且韦伯还以谦虛的态度着重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他所做研究的价值,他反复强调,他所有这些研究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进行观察的结果,这种角度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性的,所以这些研究的结果也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 韦伯这部著作的“注释”部分篇幅很长,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有些注释长达几千家,本书的英译者帕森斯也为本书加入了一些注释,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魇著的基础上对原书的注释进行了调整和删节,以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节目(5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先读

先读

先读引领人生
关注
道德情操论
55
《道德情操论》分为七部分,共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自律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世界经济简史
--
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本书追溯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史,探讨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特有社会历史条件,阐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西方,是基于其具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内在动力。全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体现出韦伯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
--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最终的交代,季羡林先生亲自致信温家宝总理,要求调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做自己的学术助手,协助自己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先后进行口述录音75次,这是年近百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首次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首次详细讲述家庭生活中与婶母、夫人彭德华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任教北大后被北大校花的妹妹追求的种种经历,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的交往经过,皆为首次披露。凡此种种,皆为一位百岁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最真实感情的流露。而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也可谓前所未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俄苏小说史
俄苏小说史
俄国在 19 世纪以前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直到 19 世纪,小说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成就辉煌,小说艺术在这一 时期可谓达到顶峰。20 世纪虽然政治风云变幻, 苏联国家几经起伏,最后解体,这一度影响了小说家们的创作,但整体来看,小说成就仍然熠熠生辉,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小说家,将俄国小说传统继承发扬。 俄苏经典小说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的欢迎。在欧洲,人们对俄苏小说的高度重视和推崇俯首皆是。把列夫·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一起称为“文学泰斗”;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欧洲现代心理小说的主要创始人之 一;将屠格涅夫与法国的波德莱尔称为散文诗之父;而契诃夫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利同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红色的经典”。 在俄苏文坛上,共有五位小说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 ·蒲宁(1933)、鲍利斯 ·帕 斯捷尔纳克(1958)、米哈伊尔 ·肖洛霍夫(1965)、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1970) 与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 俄苏小说与中国的关系密切而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主题,也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激情,巴金、曹禺、茅盾和王蒙等都认为自己是“俄苏文学的学生”;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果戈理、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等成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 俄苏小说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和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文学丰厚的精神资源,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
146
善战者说 : 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善战者说 : 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没有一家企业不需要战略,也没有一家企业不面临竞争。 2020年以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因时因地制定发展战略?如何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智慧如何帮助企业增长? 作为一部流传2500多年的兵法,《孙子兵法》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推崇,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对战争与取胜的思考和理解,能像孙子这样透彻与深刻。它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换言之,《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竞争理论的专著。 用从战争这种残酷的“强竞争”的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竞争方法,来审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那么, 如何更好地从兵法学管理,向战争学竞争?是直接读《孙子兵法》,还是通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来做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呢? 作为军事学博士与北大国发院的教授,宫玉振教授20多年来研读《孙子兵法》,并与管理学相互验证。他从“学会战略性思考”这一主题入手,打破《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从中提炼出孙子最核心的12个理念,分别从组织管理的深层基础(五事、七计)、竞争战略的九条原则(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以及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将道)入手,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完备而系统地阐述了《孙子兵法》之于管理和经营的启发与应用,协助管理者也成为一个“善战者”。"
14
93
习惯的力量(新版)
习惯的力量(新版)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在过去的20年里,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通过研究不仅发现了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改变习惯的方法。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做出的选择,是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也仍然经常甚至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形成后,我们的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者意识到其他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启动。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习惯强而有力,却也能刻意培养;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本书作者综合了近20年科学家与商业对于“习惯学”的研究,包括数百篇学术研究、300多位科学家与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以及数十家企业的实践研究成果,分三个部分探讨了个人的习惯、成功组织的习惯以及社会群体的习惯,作者都希格认为,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焕然一新。
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