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努力如果用错了方向,将一文不值

00:00
04:46
主播信息
lulustyle

lulustyle

看世界,看众生,看自己
关注
《隈研吾谈建筑》
39
从1964年到2020,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正是作者隈研吾建筑生涯的60年。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过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28
全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
《考古的故事》 埃里克·H.克莱因
22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心 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
心 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
稻盛和夫不是生来就是经营之圣,他的人生是从日本乡下一个被炸毁了的小作坊之家开始的。父母有七个孩子,他作为老二,从小调皮。在二位叔父、一位叔母感染肺结核相继去世后,他也染上了这种不治之症,可照顾家人的父亲和哥哥却没有染病的事实,让濒死挣扎的他感到苦闷,第一次开始追问倒霉的为什么总是我。   在破产企业走投无路之境开始专心致志地工作,实现划时代新材料的发明,人生开始划下分割线。他又开始追问为什么上天眷顾的会是我。   当他创办的街道小厂走向壮大的时候,他开始追问作为一个经营门外汉创办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当他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他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创办一家大家看起来难以成功的新企业。当他去拯救日本航空的时候,他又在追问为什么自己作为一个外行要冒险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去拯救一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企业。   就是这些不断追问、思考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行动,成就了稻盛和夫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构成了他一心想要写下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他由此向世人发出郑重的嘱托:只要凭着利他之心、感谢之心、谦虚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坚持贯彻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没有人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就是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方法,蕴藏着人生转机的力量。如果不想错过一生幸福,就好好反复阅读本书,让自己在心灵深处汲取稻盛和夫的成功力量,去积极探索让自己幸福的人生吧。
47
2
生命的力量-初心易得,始终难求
生命的力量-初心易得,始终难求
有人说 人生如流星,虽转瞬即逝,也要划破黑暗,光照人间。 也许,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都渺小如沙尘,或许我们普通凡人最终都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光彩夺目,让自己的人生轰轰烈烈; 但我们既然活过,就一定不要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能力的塑造; 生命,是需要用心感悟,也许,我们在智者的人生感悟中能增添些许睿智,能让漂泊的心有一个归属地。 俞敏洪在文章里写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 但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永远是质胜过量,真正的高手:一定需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方寸之间,就能够为自己的生命玩岀大千世界和天香佛国。人不能让自己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自己一尘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像登山一样,尽管脚步是重复的,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最后登上思想和觉悟的山顶。极目视野,心旷神怡!人所做的一切,都会有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再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有其价值和意义。 这个专辑是一个认真生活的奋斗者的每日人生感悟,感悟来自于他的阅读和思考。希望他的感悟能让你我找到生命的力量,更能从中品味到人生的价值。
859
79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108
28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139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