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Handel Harp Concert HWV.294 - 2. Larghetto

00:00
04:4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
4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作品119,作于1892-1893年间,萨尔兹堡附近的小城巴德-伊雪尔,是他晚年孤独悲伤之余,为克拉拉所写的作品,更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此时,随着勃拉姆斯的姐姐和一些亲友的相继故去,勃拉姆斯黯然神伤,作品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这套作品是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代表作品,乐曲中反映出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在乐曲创作上,勃拉姆斯虽采用简洁的曲式结构,但却将各种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及动机处理等作了丰富的变化,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贝多芬《以安东·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于1819至1823年。此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的艺术风格,跻身一流钢琴作品,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历来受到极多赞誉,也成为点石成金的变奏曲的典范。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82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拉威尔、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专辑收录的肖邦作品正可欣赏阿什肯纳齐年轻时期的奇妙丰采,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对三首中篇练习曲完全掌控的能力与完美的克服曲中艰难技巧部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阿什肯纳齐的诠释都应该算是为这些乐曲开启历史新页。以前的钢琴家(其实只需要回想罗森塔尔十足迷人的《降A大调练习曲》)惯于降低乐曲的动态以期仍能保有圆润美丽的音色。阿什肯纳齐在七零年代试着重新以肖邦式的个人观点来诠释李斯特。他在纽约演出李斯特七首超技练习曲就收录在这套专辑中。当年这套录音在听众或乐评界都没有得到好评,因此阿什肯纳齐放弃弹奏完整的十二首练习曲以及向《B小调奏鸣曲》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有人会认为阿什肯纳齐不缺超凡的技巧,也不乏热情与活力来探索李斯特的作品,或许他唯一欠缺的是碰触到世俗一般人的喜好(例如:《第一号梅菲斯托圆舞曲》中段部份)。李斯特之后的曲子是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在这首曲子里(依我的看法,特别是在),阿什肯纳齐的演出同样无可置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在我认为,能够拿来当成《加斯巴之夜》评比基准的版本包括吉泽金、米凯兰杰利与富兰梭瓦。阿什肯纳齐的诠释不乏丰富的音色,但是旋律线非常干净。低音声部与黑色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基础,阿什肯纳齐的表现相当完美。无论李斯特还是拉威尔,阿什肯纳齐的表现就像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其它诠释者则是壁画家。
6.7万48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1.8万61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这张专辑除了展示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位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吉米尼亚尼的《大协奏曲》(改编自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创作的一组主题与变奏曲。“很多学琴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科莱里的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但吉米尼亚尼的版本会把你带向科莱里不曾达到的极端,远比原作更为大胆。” 《d小调大协奏曲, H.143 “佛利亚舞曲”》是根据一段历史悠久的低音和弦行进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在低音基础上演奏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式,其主题有种非常晦暗的感觉,妮寇拉·本内德蒂难以抑制地称赞道:“吉米尼亚尼在这部作品里触碰了变奏曲的极限,再多走一步,它就无法被称为那段主题的变奏了。”
478811
朗帕尔《长笛演奏录音(第一辑)》
朗帕尔《长笛演奏录音(第一辑)》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长笛演奏家让-皮埃尔·朗帕尔1954-1963年间的全部录音。 让-皮埃尔·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1922-2000)法国长笛演奏家,是蜚声四海的大师级人物。他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也是法国管乐五重奏团和巴黎巴罗克合奏团的创始者。1947年朗帕尔在日内瓦国际比赛获大奖,被聘为威西歌剧院乐团的首席长笛。后前往美国,与美国许多知名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博得一致赞赏。1956-1962年任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长笛。在著名的长笛大师中,朗帕尔具有几个最大的亮点,一是他为全面发展长笛演奏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除古典曲目外,他也涉足爵士乐、英国民歌、日本和印度音乐等。 2000年5月20日,朗帕尔在巴黎去世。小提琴家斯特恩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使得全世界重新以独奏乐器的角度来重视长笛。”朗帕尔是历史上第一位使长笛获得国际地位和广大听众的长笛演奏家。他和著名的钢琴家和弦乐演奏家一样,赢得了无数乐迷的追捧。他在全球有许多忠实的乐迷,人们津津乐道于他那种独特的微妙音色。1989年,朗帕尔在自传《我钟爱的音乐》(Music,MyLove)中写道,在1940年代,一位长笛演奏家如果不是某个乐团的成员,几乎不可能与乐队合奏协奏曲。从演奏生涯的开始,他就特别注重复兴长笛的地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让这种做法成为现实。除了过人的天赋,朗帕尔还有着充沛的精力,他为推广长笛音乐做出了许多努力,使得这件乐器重新获得18世纪那样的辉煌地位。到今天,长笛独奏家能够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朗帕尔的演奏优美高贵、温馨而洗练,音色质朴醇厚。在长笛演奏上,只要一提起“美声”,人们的脑际里就会立即浮现出郎帕尔那光辉、高贵又美丽悦耳的笛声。再加上他那惊人的吹奏技巧,温馨而洗炼的表情,使人们聆听后,无不有绕梁三日之感。他对巴洛克音乐的掌握尤见功力,除古典曲目外,他也涉及爵士乐、英国民歌、日本和印度音乐等。许多当代作曲家为他创作过作品,如普朗克、让·弗朗赛、让·马蒂农以及皮埃尔·布烈兹等。他是一位知名的巴洛克音乐大师,对此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古代音乐中的长笛》一书。他发掘出不少失传的作品,编订了许多长笛曲,包括海顿、维瓦尔第和勒克莱尔等人的作品。此外他还将一些小提琴曲改编为长笛曲,丰富了长笛曲目。
20.9万209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9CD全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没有做作、没有失控,没有刻意而为的斧凿之痕,这是最具亲和力的贝多芬演奏。音乐超越了音响条件的局限。“发自内心、抵达内心。” 从头至尾,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师在技术的高度熟稔和音乐表达的清新自然这二者间达到的堪称完美的平衡。早期奏鸣曲的清新感以及贝多芬的即兴和幻想色彩,在布赫宾德的维也纳式音色中体现为最本真的表达,有时让人自然地想到以伟大的即兴大师著称于当时的贝多芬本人——事实上,在很多时刻心甘情愿地闭上眼睛,完全放任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穿越时空,到二百多年前的维也纳,相信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大师本人的演奏。有些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创作所独具的效果,如《田园》末乐章尾声的风笛式低音,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感与分量感是以高度考究的精湛手法弹奏的。 在《热情》中,布赫宾德敏锐的风格感使他极为得体地加强音色的分量和表情饱和度,但即使在技术上最棘手的段落,包括那些低音区的深沉咆哮,音乐的内在流动感也丝毫未受影响。听这样的音乐,你不能不慨叹像凯泽这样的评论大家的独到眼光。他慨叹:布赫宾德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演奏彻底远离浮华,而这是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常难以彻底避免的现象。 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结尾有这样的诗句:“美即真,真即美。”而这是极难达到的境界。太美的东西常是需要牺牲真实方能得到的。而在布赫宾德的演奏中,这二者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达到了统一。
7.3万10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