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Bach French Suites BWV813 - Allemande

00:00
02:4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27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旺德《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1974年7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5-1878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展现了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他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演奏既具有力度又不失细腻。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深邃的氛围。第二乐章则以柔板的形式展开,弦乐与木管交织出如歌般的旋律,旺德通过细腻的处理让这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第三乐章的谐谑曲部分则展现了作品的活力与戏剧性,旺德通过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节奏变化,使这一乐章既欢快又不失紧张感。末乐章的赋格形式终曲则以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复调结构结束全曲,旺德通过精确的指挥和乐团的高度配合,将布鲁克纳对宗教和理想的崇高追求完美呈现。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因其录音质量高、演奏水准卓越而广受好评。尽管有评论指出录音中某些细节处理不够完美,但整体而言,这一版本被认为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经典演绎之一。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劳提甘《海顿·键盘独奏作品全集》
布劳提甘《海顿·键盘独奏作品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罗纳德·布劳提甘以古钢琴演奏的海顿全部键盘独奏作品。也许初听上去似乎不如现代钢琴温婉,也可能不如现代钢琴余音绕梁,但细细听下去,相信会感受到乐器之王的纯粹魅力。 罗纳德·布劳提甘(Ronald Brautigam,1954-)荷兰著名钢琴家,出身于荷兰最著名的史威林克音乐学院,师从荷兰钢琴大师Jan Wijn。之后前往伦敦和美国继续深造,并曾追随鲁道夫·塞尔金学艺。Ronald Brautigam在1984年获得了荷兰音乐大奖。他特别擅长演奏古钢琴,之后逐渐成为古钢琴界权威,更是当今倡导莫扎特时代钢琴艺术的名家。 海顿一生共写有6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用古钢琴为教学和个人演奏。早期的钢琴奏鸣曲通常用“嬉游曲”和“奏鸣曲”作为标题,多半保留三个乐章的形式,并且三个乐章统一在同一调性上。其后海顿又较多模仿北德乐派大师C.P.E.巴赫的奏鸣曲。1771年海顿受到“狂飙运动”影响,18世纪80年代后海顿的创作在旋律风格与结构上受到莫扎特影响。经历了一生与音符为伴的时光,海顿开始在晚期的作品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气象。这时的海顿已经不再需要功绩、名利,而老来受到尊崇的他也逐渐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偏好,除了保持乐观、真诚、爽朗、幽默的性格以外,他开始追求新的乐思与立意。
569123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这张专辑收录了爱丽希亚·德·拉罗查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这一套回顾拉罗查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罗查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罗查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回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顿的行板与变奏中,拉罗查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罗查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罗查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461742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在这套莱因斯多夫演绎的作品中,音乐的神韵与声音的魅力是紧密相连的,而对节奏完美的无条件关注永远不会以牺牲自由的听觉为代价。在这方面,莱因斯多夫划时代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仍然是新鲜的和永恒的,即使对今天的听众也是如此。 莱因斯多夫在指挥莫扎特时最关心的是清晰,换句话说,他费尽心思通过声音这一媒介把乐谱的内容传达给听众的理解。在表面上“毫无疑问”的早期交响乐中的主要路线,特别是在交响乐的开场乐章中。第29交响曲K201(186a),从不主张独断的摇摆,而是在琴弦的纹理中占据首位,从而确保半透明的声音画面,反过来允许听众获得启发的见解,进入作曲家的形式结构、和声发展。与此同时,莱因斯多夫揭示了一个良好发展的乐句音乐特征的感觉。以《第一交响曲》的快板为例。第27交响曲K199(161b),正如第一个主题是清晰而明确的,第二个主题是温柔、活泼甚至轻快的。每个短乐句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 重复的乐段总是被省略,也许反映了当时的惯例,或许也因为LP唱片的时间限制,莱因斯多夫通常会缩减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时长,从《F大调第一部交响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18交响曲》K130,在早期的作品中,长笛具有色彩的功能,用它们自己的旋律线来填充背景而不是干扰音乐的行进。这种色彩缤纷的声音写在Andantino grazioso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在拨奏低音和柔和的小提琴背景下展开。与此同时,当莱因斯多夫想要制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近乎歌剧般的声音时,他也毫不犹豫,就像在《巴黎》第一号交响曲中那样。《第31交响曲》K297(300),演奏使用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自豪地指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单簧管的交响曲。在莱因斯多夫的诠释中,作曲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诠释的特点是对作品音调的纯粹喜悦。
1.7万147
布列兹《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
布列兹《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
这张专辑是布列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同为法国人,布列兹对于诠释柏辽兹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指挥下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有一种忧郁的气质,非常贴合柏辽兹的原意。而且布列兹采用现代派的处理方式也符合这些作品的意境。 《幻想交响曲》作品14,完成于1830年。此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此曲问世之后, 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此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伤感之歌》作品18,是一部合唱与乐队的作品,作于1849-1851年。作品18之下的每首小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最后在1852年一起发表。柏辽兹自己将它们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是一部他最喜爱同时也对他意义重大的作品。
1473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