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04 | 消失的街区,更远的附近

00:00
45:55
听完整版
节目详情

在许知远与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的访谈中,项飙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附近的消失”。所谓“附近”,即我们的居住空间之所在,以及由其延展的生活内容。但由于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与算法机制的成熟,人们对附近的概念逐渐模糊。打个比方,如果现在问你,父母当时为什么在这买房?你居住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占据怎样的经济或者政治位置?你周围有哪些熟悉的店铺和店主?这些问题,很多人答不上来,即使强答,也大多模棱两可、不甚清晰。这反映了我们对附近的需求在减少,对附近的叙述愿望与叙述能力在降低。以前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没有近邻。


本期我们将继续沿着项飙所说的“身边——附近——世界”的坐标轴,来谈论两个端点之间、本应极具层次感的“附近”为何日渐稀薄。这是因为成熟的汽车社会、大规模基建的城市综合体导致的无地方性,抑或因为技术系统重组了社会环境,还是说个体原子化的现代社会终将难以避免磨平附近。我们又将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附近,如何面对附近的消失对人际关系模式的重组?让我们走近这正在消失的“附近”,描摹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的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微信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 主播

思考如何叙述附近的 蛋妞

试图重新建构附近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0:40 节目上线后的一点反馈

06:49 问题导入:“附近”的消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08:50 “身边”侧重社会关系,“附近”偏向实体空间

11:30 “附近”是介于私人生活与遥远想象之间的过渡区域

17:20 感官的多重作用形塑了我们鲜活的体验

19:20 汽车构成了流动的空间,汇聚在“无地方性”的地方

24:00 “附近”的内容不仅取决于空间的距离,还有空间的内容

26:00 技术重组了社会关系:从“广场社交”到“数字社交”

28:27 从熟人社会到原子化社会:孤立个人,网线联结

30:50 “信任成本”与人际关系新模式

37:51 我们如何建构一种良性的“附近”


| 相关材料

《十三邀》第四季04:对话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飙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c5sxk4p.html

老蒋巨靠谱:我们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孤独焦虑的一代人——附近消失之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z4y1k7pu?from=search&seid=7608228840477934464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我们巷子的细珠啊
我们巷子的细珠啊
【边缘老人、特殊女性、城镇养老、底层人的自尊、成长与和解救赎的故事】 62岁的细珠,是桃花巷所有人口中的呆子、弱智,喜欢跟人吵架,处处与人作对,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对世界也充满了怨怼与愤懑。细珠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排行倒数第二的她,从小就因为秃头和不识数,而受到家人的轻视、街坊的欺凌,大家都说她是呆子、傻子。 她期待拥有和嫂子、姐姐们一样的爱情,却被父母和大嫂以嫁出去会受人欺负为由,愣是把她留在家中,这一蹉跎,就蹉跎成了一个老姑娘,年逾花甲,依然是孤家寡人一个。父母不让她嫁人,说担心她会受到婆家的欺凌,大嫂不让她嫁人,说她可以养细珠一辈子。于是,细珠成为了一家十余口人的“佣人”,每天不是围在灶台上打转,就是在不停地浆洗永远也洗不完的衣服,或是帮着大嫂带孩子。为金家这个大家庭,为父母,为兄嫂,为侄子侄女付出了半生的心血,父母和兄嫂相继去世后,她却被自己亲手带大的侄子扔在了桃花巷的大宅里,每天只能与她拣来的猫狗作伴,与花草为戏,与邻居几个老太太一起结伴捡破烂。 在长期的孤寂与被家人忽略的情势下,细珠和比她小了几十岁的于春兰走得越来越近,两个人经常一起分享自己的心事与小秘密,更在一起买猪头肉酱肘子,没有节制地大吃特吃。然而,好景不长,被人们形容为呆子的于春兰被她的罗锅母亲强行送到了县城的精神病医院,这一下,细珠失去了一个可以与她交心的人,在与街坊邻居的各种磕磕碰碰中,她更加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从没走出过桃花巷的细珠,一个人起大早去排队拿免费的鸡蛋,却也因为拿鸡蛋走错了路,把自己给走丢了……
1191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