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El Pano Moruno

00:00
02:00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欣德米特·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雅沙·霍伦斯坦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与保罗·欣德米特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一张著名的上榜天碟,该录音是在1962年于Kingsway Hall由K.Wilkinson操刀录制,Kingsway Hall的独特声学条件配合上Wilkinson的立体声咪树,造就了这张唱片的绝佳的音效,大卫的小提琴音色圆滑流丽,伦敦交响乐团的协奏也具有上佳音色和层次感。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作品46,作于1879至1880年。此曲是布鲁赫的不朽之作,它不像一般德奥作品的艰深严肃,反之还处处洋溢着梦幻般的迷朦与凄美。如果你有一个感性浪漫的灵魂,相信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首小提琴曲。此曲由小提琴与竖琴主奏,布鲁赫在各乐章里加入古老的苏格兰民谣的旋律,作成了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幻想曲。 竖琴在本曲中并非作为华丽的主奏乐器,而只不过当作点缀,表示在管弦乐伴奏中,竖琴较为重要而已。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甘甜而优美,有女性化之感,而且作者对于主奏小提琴的技法运用,可以说无懈可击,乐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写得十分完美。 听惯一般年轻小提琴家艳丽的音色后,回头再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你会发现他的音色端庄质朴、真情流露,没有虚浮与媚俗;他的琴声温暖浑厚而又不失纤细,演奏丝丝入扣。在第一乐章里,除了如泣如诉的独奏小提琴之外,装上了弱音器的伴奏弦乐,音色如幻如梦,凄美迷朦得令人心碎。 这张专辑除了演奏精彩之外,录音更是可圈可点,原来它出自K.Wilkinson的手笔!发烧友也许不认识布鲁赫,但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他的录音都展现出一贯宽阔的舞台及空间感,在一套调校得宜的系统上,你将发现音场的深度及阔度破墙而出,非常惊人。此外,他的录音都具有堂皇的音色,乐器间的空气感气息流动,定位历历在目,低频雄浑低潜、富有弹性。
鲁宾斯坦《肖邦·奏鸣曲、幻想曲》
--
这张专辑收录鲁宾斯坦演奏肖邦的两部《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幻想曲》,是个非常出色的版本,获得《日本唱片艺术》的推荐。 鲁宾斯坦向来有“最正宗的肖邦”之美誉,其演奏的肖邦作品就像是古典乐界的一个最佳搭配和优质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录音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那超卓的美感,“葬礼进行曲”中那杰出的断句和隐隐生辉的美感,以及全曲中优美的钢琴音色。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第三乐章著名的《送葬进行曲》先作于1837年,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昂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它也包括4个乐章。 这两首奏鸣曲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超卓美感,绽放优美钢琴音色。“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他创作成熟时刻的代表作,而第二钢琴奏鸣曲以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最为著名。第三钢琴奏鸣曲是规模最庞大的杰作,包含了一位天才所能发挥的天分的极限。 第二首曲子的韵味让人听的尤其清楚。其中第三乐章为最。深沉的慢节奏一下下敲在心上,会觉得自己在葬礼中。但是慢慢的,曲子的基调从纯粹的悲痛走了出来。装饰音增多,音高提升。突然,就觉得不再是葬礼,而是灵魂净化,升华的过程。肖邦的葬礼使用的就是这首曲子。他应该很欣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库普曼《巴赫·第1-4号管弦乐组曲》
74
这张专辑是古乐指挥大师汤·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第1-4管弦乐组曲》。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 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第65期) 普列特涅夫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第65期) 普列特涅夫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这期介绍的唱片是俄罗斯钢琴家普列特涅夫,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录制的,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四部作品的录音,这张情感浓烈和感性的莫扎特作品于是闪亮登场。在这位传奇人物的演奏中,莫扎特的奏鸣曲呈现出一种新鲜的色彩。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初到巴黎时的第一部作品,此曲依然建立在欢乐的基础上,内容深刻、情感细腻,表现出满怀信心与期待,却又在安静祥和之上,笼罩着丝丝伤感。 第一乐章,中速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小快板,奏鸣曲式。 《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是莫扎特在1778年巴黎巡演期间完成的。在巴黎期间,由于经历了求职无门、经济窘迫,加上母亲去世等等一系列坎坷,莫扎特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明快、乐观的心境常常夹杂着丝丝隐痛,在含泪的微笑中表达坚强,苦楚的内心渴望光明,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了这部奏鸣曲中。作品的三个乐章都以欢快的大调开头,却都包藏着小调深沉的悲伤,而且更加沉郁。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是莫扎特到达维也纳后创作的第一部奏鸣曲,完成于1784年,也是莫扎特两部采用小调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作品以严肃的情绪展开,像是一个人在惊慌、焦虑地寻找着一个答案,而答案却是未知的。作品的情绪变化极大,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失望中又蕴含着憧憬和激情,是莫扎特内心世界的一次真实的袒露。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柔板,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极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1778年5月至1779年1月,莫扎特在巴黎旅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五部钢琴奏鸣曲,统称为《巴黎奏鸣曲》。其中《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K331,是最具个性的一部作品,其第一乐章不同寻常地采用了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更是模仿了具有异国情调的土耳其军乐团的巡游音乐。由于第三乐章曲调新颖,节奏明快,气势雄壮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土耳其进行曲》,这也是莫扎特的标志性音乐。莫扎特后来在歌剧《后宫诱逃》中再次使用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曲调。 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变奏曲式。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小快板,二段曲式。
--
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