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Novacek Perpetuum mobile Op.5 No.4

00:00
02:3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阿格丽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鲁宾斯坦《莫斯科钢琴独奏会》
10
1964年10月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奏大厅座无虚席。音乐会曲目大多数选取的是鲁宾斯坦擅长的肖邦作品,有波兰舞曲、降G大调即兴曲、降D大调夜曲、第二钢琴奏鸣曲、船歌、练习曲、圆舞曲等,已是耄耋之年的大师丝毫没有显现出老态,仿佛钢琴就是他的第二生命。技术虽说不能与自身巅峰时相比,但音色还是那么迷人,诠释还是那么煽情。 当然年纪不饶人,鲁宾斯坦在弹奏《奏鸣曲》的谐谑曲部分是有些失误的,但久经沙场的他竟然在此处作了自由发挥,很好地掩饰了瞬间的尴尬,这就是现场录音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假如是在录音室,这段失误很可能被抹去重录,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体验到鲁宾斯坦的应变功力了。肖邦的《船歌》对感情的表达是很细腻的,鲁宾斯坦通过细微的触键变化让人感受颇深。 这个莫斯科独奏会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鲁宾斯坦的演奏可以用“疯狂”形容,是他最有个性的录音,基本上无视钢琴技巧,比起录音室的演绎大相径庭。录音也不错,生动活泼,钢琴音色的微妙变化都很好地记录下来。
霍洛维兹《莫扎特·两部钢琴协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朱利尼率领的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还有霍洛维兹演奏莫扎特《第13钢琴奏鸣曲》。 这个霍洛维兹晚年的协奏曲录音充满了慈祥的爱意和灵性,是霍洛维兹爱好者必须的收藏品。而另外一首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是一首比较庞大的作品。霍洛维兹的演奏速度不快,但绝对另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一个乐章,是聪颖而活泼的表现,全然不像一位80岁的老人的演奏,充满了朝气和童心。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海菲兹《重见天日》
海菲兹《重见天日》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未被发表过的“新”录音。其中包括有一些大师未同意出版的音乐会实况的几个曲目,例如他在青春期拉奏的五首短曲、20年代和钢琴家Isidor Achron联合演奏的西班牙乐曲《Valencia》、格里格的《c小调第三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G大调第一奏鸣曲》等都是市面中非常少见的海菲兹演奏录音。这张专辑的母带虽然是留声机时期的单声道录音,但经过录音师精心制作,小提琴中蕴含的深刻感情也尽释眼前,令人更加怀念这位一代小提琴宗师。专辑的录音质量一流,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必备参考。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犹太血统的美籍俄国(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 ,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 海菲茨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他对弓子的压力很大,发出极宏亮的声音;与此对应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带来的辉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相应都比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极广,1925-1948年,在他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曲家他几乎都留有录音,其中最为出色者还是民族乐派的作品,这类作品最能适合于他表现其激情的需要。
2.3万12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 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Budapest String Quartet)于19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原本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但是1930年成员都变成了犹太裔俄国人。1950年代,在首席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Roisman的带领下,乐团达到了巅峰。1938年乐团迁往美国,在1938年至1962年期间,乐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驻地,这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馆内珍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无论是平日的演出,还是在录音当中,他们都使用这些名琴进行表演,很多录音在图书馆中进行。乐团于1967年成立50周年之际解散。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2468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这张专辑收录了安德烈·普列文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其中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本套专辑收录的另一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这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33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部协奏曲的终乐章里,小号与钢琴几乎扮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肖斯塔科维奇向俄罗斯传统协奏曲创作模式的挑战。在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普列文把这部协奏曲弹得极其光彩耀眼。另外两部协奏曲分别是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以及《蓝色狂想曲》,由普列文独奏并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F大调协奏曲》是在《蓝色狂想曲》大获成功后,由指挥家达姆罗希指挥首演。多年来,以演奏传统严肃乐曲为主的钢琴家虽然个个技巧高超,但是都无法掌握到这两部协奏曲的精髓,因为他们不了解爵士乐。这对普列文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能够完全的掌握《F大调协奏曲》与《蓝色狂想曲》里的爵士成分。 普列文也经常演奏普朗克的作品。普朗克和格什温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普朗克不只写作器乐曲,他也创作管弦乐曲。虽然钢琴老师维纳一直鼓励他朝作曲发展,普朗克的作曲技巧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田园曲》、《触技曲》与《赞美诗》这三首小品看来简单,事实上却非常不容易演奏。其中如烈火般《触技曲》是最常演出的一首。即使音符如同地震般的涌出,音乐中仍不乏诗意的《急板》是霍洛维兹最喜欢的安可曲,也是普朗克在1934年题献给霍洛维兹的作品。
643329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这套专辑收录了传奇钢琴家布鲁斯·亨格福德的代表性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的“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等8部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奏鸣曲和幻想曲以及勃拉姆斯、肖邦的几首作品。 早逝的澳大利亚钢琴家Bruce Hungerford演奏的8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我原本是提不起兴趣的,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他,而且我也不相信澳大利亚能出什么大师,因为那里实在缺乏深厚的土壤。然而哥们提醒我说,他是Ignaz Friedman的弟子,这让我一震,因为我是知道大神弗里德曼确实很早就移居澳洲了,记得我当时点开这套录音,《悲怆》与《月光》实在是被演奏太多的曲目,我感觉Bruce Hungerford的演奏非常的快速而且精确,是德奥风格的演出,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情,过于冷峻了。 然而这一印象在《暴风雨》中完全打破了,他的音色开始变暖,开始充满感情。《华尔斯坦》里,他的开头依然弹的飞快而且结构清晰,与古尔达的风格完全一致,从第二乐章开始,音色又再次转暖,充满感情。我逐渐明白,他是一位技巧无懈可击,强调对比,而且非常注重乐曲架构的钢琴家。于是我开始听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我知道这是真正的试金石。 当时听罢,我已知道,这是可以与鲁道夫塞尔金,威廉肯普夫,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一个级别的贝多芬演奏大师,而且他的情感不是耽溺出来的,而是倾泻出来的,用一种完美的技巧来表达的。在贝多芬晚期最完美的几个慢板里,他缓缓弹出了深沉的意味,这是总结性的演出,这是晚期贝多芬想说的话,他竟都懂了。
1.2万4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