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R.Strauss Violin Sonata Op.18 - 1. Allegro

00:00
11:5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23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科斯蒂克《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全集》
---
这张专辑是德国钢琴家迈克尔·科斯蒂克与阿伦·弗朗西斯指挥的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卡巴列夫斯基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幻想曲》、《狂想曲》。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卡巴列夫斯基一共创作了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3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3岁。后来他又在1973年重新修订了该作。这部作品有着极为简洁的主题和弹性的节奏,音乐舒展、色彩明快,同时也颇有动力感、空间感和戏剧张力。 《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2年,是“青年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这部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其中某些部分还采用了一些民歌、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使这部作品更通俗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方面又不乏抒情性,通过抒情与明朗的交替,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会感到繁琐和费解。在卡巴列夫斯基的笔下,旋律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乐章旋律的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以双音的形式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比单音更厚实,旋律更加突出。第二乐章以抒情为主,二钢琴以跳音的形式流淌出优美的旋律,为一钢琴旋律的出场起了完美的铺垫作用,使其抒情性更加浓厚。第三乐章又回到一乐章的清晰明朗的节奏特点,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快,旋律出来时更加生动,虽然在这一乐章的主题中,右手以琶音形式出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旋律的走向,反而使其更加轻巧、动人,旋律更加自然、纯净、质朴。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基本是以丰满、浑厚的音响和光辉宏大的气势为特点,使这部协奏曲更加“交响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郑京和《小提琴演奏录音》
郑京和《小提琴演奏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小提琴家郑京和1978-2000年的录音,包括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和室内乐作品。其中CD8,CD9,CD10是“郑氏钢琴三重奏”(郑京和-小提琴、郑明和-大提琴、郑明勋-钢琴,郑氏三兄妹全部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都获得过相应器乐国际大奖,是享誉国际的音乐世家组合)。CD7是郑京和与指挥家西蒙·拉特尔合作,获得1994年留声机唱片大奖的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唱片纸套采用原始封套设计,在德国压碟,音质非常出色。 郑京和不但是最早扬名西方世界的东方音乐家,也被公认是过去五十年来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她1948年出生于韩国的音乐家庭,六岁开始学琴,十二岁赴美国师从加拉米安,以及小提琴名家西格提、戈德伯格,乐风以兼具热情、智性以及高超的技巧闻名。1967年与祖克曼一同得到列文垂特大赛首奖之后,开启了职业演奏生涯的大门。近年除了持续演奏,郑京和也在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韩国梨花大学任教。 郑京和从1978年开始为EMI录音。二十二年里,郑京和陆续为EMI录制了十数张唱片,全部收录在这一盒专辑里,特别是她所擅长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期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布鲁赫与巴托克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几乎每一位小提琴家都会提出自己说法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与西蒙·拉特尔合作的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在1994年获得留声机唱片大奖。 室內乐则有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与弟弟郑明勋、姐姐郑明和合作的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三重奏;1978年与与普列文、托泰里耶合作的门德尔松与舒曼钢琴三重奏,以及一张收录各种珍贵小品的专辑。 聆听这套合辑,可以发现郑京和展现出她的多面性,既是一位顶级的音乐会独奏家,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室内乐演奏家。
13.4万91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这张专辑是瓦茨拉夫·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纽曼是一位风格非常细腻的指挥家,也许是他身上所固有的斯拉夫民族气质的关系所至吧,他指挥的音乐非常富有抒情性,在对乐曲的表达处理上,他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对感情的处理与控制恰到好处,而对待声音的处理则显得十分清晰和干净。纽曼是一位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斯拉夫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指挥家,他对于这类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释是非常出色的,当然,要说最为出色的还是要数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为擅长和具有权威性的了,这种特征无论如何是与他和祖国之间的民族血脉关系紧密相联的,这里面既有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又有着生活习俗和精神因素的间接关系,因此无论从思维上还是从气质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纽曼能够极其成功地指挥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勃拉姆斯把德沃夏克介绍给德国出版商希姆洛克,希姆洛克请他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写一组舞曲,演奏形式是钢琴二重奏。德沃夏克接受约稿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成八首民间风格的舞曲,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曲子很适合写成管弦乐,于是他索性写了两套手稿,一套是钢琴二重奏的,一套是管弦乐的,作品编号都是46。从那时到现在,流行的是管弦乐《斯拉夫舞曲》,二重奏的演奏机会不是很多。《斯拉夫舞曲》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这是因为民族主义音乐当时正在形成潮流,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入欧洲乐坛,激起人们对民族乐派的浓厚兴趣。
4.7万16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的演奏录音精选,除了维瓦尔第、多兰和卡廷的4部作品外,均为西班牙和巴西作曲家的知名吉他作品。涵盖了布里姆自1959至1983年的唱片中的经典曲目,可以让你饱览大师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沧桑与辉煌。 值得一提的作品有:法拉的《磨坊主之舞》,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扫弦使它成为一首非常流行的曲目。泰勒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脍制人口的小品,梦幻般的颤音对于布里姆来说简直是游刃有余。对吉他有革命性贡献的维拉-罗伯斯,其前奏曲深沉而带有大提琴的色彩。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题材作品是无数演奏家的保留曲目,甜美的《塞维丽亚》、激越的《阿斯图里亚斯》、明亮的《格拉那达》、辗转的《科尔多巴》,展现了西班牙各地的迷人风情。与伊萨克·阿尔贝尼兹同为钢琴家的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其作品也同样被改编为吉他曲,《西班牙组曲》的魅力长盛不衰。 最值得一提的是胡埃金·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这个版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几个版本之一。在约翰·伊里奥特·加迪那才华横溢的指挥棒下,布里姆与蒙托维尔第管弦乐团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这部协奏曲演绎得令听众如醉如痴。第一乐章的小快板从容不迫,铺陈得体又显豪情满胸。第二乐章柔板须在安静的氛围以中等偏大的音量放出。淙淙的琶音如思绪潺潺,令人柔肠百转。随着情绪逐渐热烈,忧郁被豪迈的情怀遣散,直至回肠荡气的三组扫弦,把内心的担忧和阴沉一扫而光。第三乐章把紧绷的感觉释放,明朗的音乐已经没有了第一乐章中对前途未卜的疑虑,吉他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静静地结束全曲。
3.8万3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