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Brahms Piano Sonata Op.5 - 2. Andante

00:00
11:2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尼古拉耶娃《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12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女钢琴家尼古拉耶娃演奏贝多芬、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尼古拉耶娃的演奏情感强烈,她对热情与清晰的处理达到极好的平衡。 贝多芬《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作品28,作于1801年。此曲一改激进的音调,使用质朴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乡间的美景,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作品出版时由出版商为之冠名为《田园奏鸣曲》。对于大自然,贝多芬有一种对神祗般的崇敬。宽广的田野森林、溪水反射的阳光、草地散发的清香、牧童身影以及乡村舞蹈等莫不令他着迷,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七年之后,贝多芬又写出了更为著名的《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960,完成于1828年,是舒伯特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奏鸣曲风格宁静、安详而豁达,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刻画出一个孤独落魄的灵魂,正以深深的沉思与无尽的感怀总结人生,抚慰世间的一切。站在古典和浪漫分水岭的舒伯特,以这部巅峰之作将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将其一生的经历、思想和经验留给后人,成就了一份辉煌的遗嘱。 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D899,No.3。行板,三部曲式。这应该说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近似女高音音色所表现的悠然自得的旋律,在巧妙的和声伴奏中唱出。中段不是对比部分,旋律仍优美地奏出。第一部分再现后,乐曲缓缓地结束。
鲁岗斯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即兴曲》
140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鲁岗斯基演奏舒伯特的《第19钢琴奏鸣曲》、《即兴曲》。鲁岗斯基并非特别善于表达情感的演奏家,而是用宽广音色与优美乐句打动人心。他的演奏有丰富的键盘织体,那些有着动人旋律与跳跃节奏的曲目中最能展现其特点,所奏出的华美旋律优雅流淌在波浪起伏的低声部之中。 《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D958的风格及结构带有贝多芬的痕迹。全曲富含强有力的紧张感,鼓舞人心的力量和英雄式的壮丽,在表述纠结矛盾的同时还体现了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舒伯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一年前去世的永恒大师的缅怀和崇敬。
穆特、普列文《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
这张专辑是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暨安妮-索菲·穆特首次公演30周年推出的“永恒的莫扎特”录音系列。国际乐坛的首席女小提琴家穆特与丈夫普列文(Andre Previn,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和大提琴家Danil Muller-Schott合作,演奏莫扎特《钢琴三重奏》,第四至第六首(K.502/542/548)。 这夫妇档组合很有吸引力,普列文除了在指挥上早巳晋身为大师级外,他同时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并以演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驰名,他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自弹自指演出,极获好评。由这对浪漫夫妇为主的组合来演绎莫扎特三首最完美的钢琴三重奏,听来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两人对莫扎特的音乐都有深入的研究,穆特在童年时代以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成名,且在卡拉扬指导下灌录的第一款唱片亦是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加以普列文又是弹奏莫扎特的高手,两人的合作产生“莫扎特效应”是很自然的现象。正如“永恒的莫扎特系列”引述穆特的话:“莫扎特的音乐是你灵魂的X-光,照亮你的心灵。” 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 《第五钢琴三重奏》,C大调,K548,作于1788年7月14日。 《第四钢琴三重奏》,E大调,K542,作于1788年6月22日。 《第三钢琴三重奏》,降B大调,K502,作于1786年11月18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演奏录音,包括法朗克、圣-桑、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一套柯尔托专辑曲目有法朗克三部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929年录音)、《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932年录音),以及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的《交响变奏曲》(1934年录音)。期待欣赏这些录音的心情促使我去翻阅柯尔托谈论法国钢琴音乐书中关于法朗克的章节。这本书里也提到德彪西、福雷、夏布里耶与杜卡(可惜啊,柯尔托完全没有录过夏布里耶与杜卡的作品)。柯尔托广泛而且以极佳的理解力,明确的评论法朗克的钢琴音乐。柯尔托演奏这三部重要且动人的作品自然是热烈而有说服力的完美典范。要演奏法朗克并不容易,除了具备基本演奏技巧,还要能找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的内涵。法朗克和许多管风琴家一般,都是杰出的即兴演奏家。当然,即兴的魅力是管风琴家演奏时引以为乐的,只有键盘的魔术师才有办法在作品的原始构思中找到头绪脉络,而法朗克在他结束写作生涯前,把这些难以捉摸而且极具有个人风格的要素带入这两部以三段写成,仿如三部管风琴赞美诗的大型钢琴曲。全盛时期的柯尔托从直觉出发,经由思考、每锐的听力与分析开启法朗克在音乐中所透露的讯息,这是诠释法朗克音乐非常完美的典范。柯尔托所演奏的法郎克有完美的清晰度,除了赋格尾声难以驾驭的乐段,柯尔托对法朗克结构复杂的作品理解力,确实能让它更为具有完整明确的形式,具有纯感官的华丽声音以及令人惊奇的音色变换与诱惑力。在文章里,柯尔托提到这两部三连作都各有其拥护者。《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比较常被拿出来演奏,但柯尔托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其价值,而我得说,我从没有听过其它钢琴家以同样横扫千军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
2.0万4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德彪西、莫扎特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阿劳诠释的莫扎特。无论阿劳录制《幻想曲》K.475时,是否比他在1930年代减少运用对比,但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是阿劳的对比并没有特别比使用古钢琴夸张,虽然音色相当丰富,不过阿劳一直保持着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音色,这也是阿劳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关于《幻想曲》最后的评语是:阿劳把这首曲子诠释为由两个部份所组成的作品,而不像奏鸣曲K.457般的分成序奏与本体。尽管莫扎特很明显的希望这两个部份合为一体,但我认为,阿劳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与《c小调奏鸣曲》相比,《幻想曲》无论结构或戏剧性都过于庞大。 肖邦的前奏曲可以称之为“一组”吗?鲁宾斯坦与李希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28的这一组,而如同其它现代主流钢琴家,阿劳坚决认为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完整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问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当然先入为主的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份量。阿劳的风格与音色相当了不得,几乎只演奏一页的长度就能感受到与更长一点乐曲同样丰富的内容。或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份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真是非常特别的经验。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
2.3万41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演奏的十五首咏叹调改编名曲,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舒伯特《圣母颂》、德沃夏克《月之颂》、唐尼采蒂《情泪徒劳》等。约书亚·贝尔亲自精心挑选歌剧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将他们重新编写成适合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小提琴的另外一种风貌。小提琴的音色很温暖,有时厚实得像中提琴,柔顺、自然地抚摸着听者疲惫的心。约书亚·贝尔在用琴声表达一个心灵歌者的倾吐状态,这无疑已经奏效了。那些柔曼的法国作品和少数的俄国、德国作品,加上德沃夏克那令人难忘的《月之颂》,真让人感到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自然而然。 约书亚·贝尔的选曲非常大胆,选择了许多以往从未被人想过、改编过的知名旋律。并且请来韩籍钢琴名家裘元朴、知名女高音安娜·涅崔科相助,由他在第十五首中理查·施特劳斯《明天》一曲中担任伴奏的小提琴,这样的名家级演奏,相当珍贵。而他的选曲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音乐品味,像是改编近年来又重新被喜爱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之颂》,就是他个人坚持的。在他那把1713年斯特拉迪瓦里名琴(Gibson)的辅助下,这张充满了名曲和柔情拉奏的专辑,可以陪伴你度过恬静浪漫的夜晚。
1.4万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这张专辑收录了安德烈·普列文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其中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本套专辑收录的另一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这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33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部协奏曲的终乐章里,小号与钢琴几乎扮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肖斯塔科维奇向俄罗斯传统协奏曲创作模式的挑战。在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普列文把这部协奏曲弹得极其光彩耀眼。另外两部协奏曲分别是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以及《蓝色狂想曲》,由普列文独奏并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F大调协奏曲》是在《蓝色狂想曲》大获成功后,由指挥家达姆罗希指挥首演。多年来,以演奏传统严肃乐曲为主的钢琴家虽然个个技巧高超,但是都无法掌握到这两部协奏曲的精髓,因为他们不了解爵士乐。这对普列文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能够完全的掌握《F大调协奏曲》与《蓝色狂想曲》里的爵士成分。 普列文也经常演奏普朗克的作品。普朗克和格什温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普朗克不只写作器乐曲,他也创作管弦乐曲。虽然钢琴老师维纳一直鼓励他朝作曲发展,普朗克的作曲技巧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田园曲》、《触技曲》与《赞美诗》这三首小品看来简单,事实上却非常不容易演奏。其中如烈火般《触技曲》是最常演出的一首。即使音符如同地震般的涌出,音乐中仍不乏诗意的《急板》是霍洛维兹最喜欢的安可曲,也是普朗克在1934年题献给霍洛维兹的作品。
610729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詹姆斯·加菲根指挥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五张个人专辑,收录的两部二十世纪小提琴作品创作时间相仿,又同样以D大调写成,对比性极高,但是又有相似的迷人之处。薇尔德·弗朗说:“我梦想录下这两部作品很久了”。 本杰明·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5,作于1939年。此曲富有时代特点,是一首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纪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的严谨,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变和突破性的无调风格。一新一旧的两个极端在布里顿的协奏曲里得到极佳的平衡。其实他这过人特点贯彻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乐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 康果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945年。当时这位奥地利犹太作曲家逃往美国定居十多年,已经是好莱坞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在小提琴家胡伯曼的建议下谱写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两年后由海飞兹首演,并且在海飞兹的推广下成为康果尔德最受欢迎的作品。康果尔德华丽的作品引用了一些电影配乐的元素,薇尔德·弗朗形容它就像是“香槟、烟花与情感的大海”,而这部充满后期浪漫主义美学的协奏曲,与布里顿兼具表现力与细腻情感的作品美学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但是,同样让人想深入了解。
63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