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乡韵

00:00
05:3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68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波利尼《莫扎特·第17、21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莫扎特的第17、21钢琴协奏曲,并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 《第十七钢琴协奏曲》,G大调,K453,作于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亚府首演。该曲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此曲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不仅如此,此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穆特《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穆特《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穆特与卡拉扬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这是1984年的录音,21岁的穆特,有着年轻的激情与张扬,有种强势直接的爆发感,让人听了为之一振,感觉畅快淋漓。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的第一至四首。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这个乐章欢快而又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雪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115812
霍洛维兹《最后的音乐会》
霍洛维兹《最后的音乐会》
1987年6月21日,已经高龄八十三岁的霍洛维兹在德国汉堡的音乐厅举行最后一场音乐会。距离他第一次登台,几乎已经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这一场音乐会由北德广播电台录制,但是存放在电台档案室里长达20年以上,除了安可曲,其它曲目从来未曾发行过。 这一场音乐会的曲目都是霍洛维兹晚年经常演奏的曲目:包括莫扎特的作品与舒曼《儿时情景》,最后则是以肖邦壮丽的第六号波兰舞曲《英雄》结束。而霍洛维兹最喜爱的长青安可曲:莫什科夫斯基《火焰》为整场音乐会点燃起灿烂的火花。对于爱乐者而言,这一套录音是非常珍贵、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它记录了霍洛维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的身影,透过录音,仍然可以体会到当时带场听众的激动。 告别舞台音乐会,正是展现大师数十年音乐人生精华所在,坚定有力、悠扬如歌的琴音仿佛告诉我们,大师历经常人的七情六欲,到晚年早已化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弹奏出颗颗质朴无华、感动灵魂的美妙音色。有人说弹奏莫扎特的作品,能弹得好的只有童年的孩子和晚年的老人,前者童心纯净无杂质,后者已萃练融炉火百炼成钢返朴归真,要弹奏好莫扎特作品,真的是需要有平静、纯粹的心境。霍洛维兹弹奏的两首莫扎特钢琴作品,琴音干净明亮、音色控制得极好,他不仅是用手弹,而是用 "心"在弹,更多的是一种品况自知的审慎、冷静、大气,如此才有了《D大调回旋曲》中那隽永回味的旋律。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如一首欢快的嬉游曲,音乐中霍洛维兹弹奏出的明朗心境,让人感到快慰。
4.4万22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550449
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合作,1971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CD1中还收录了吉列尔斯与乐团彩排时演奏第二、三乐章的录音。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36,作于1877-1878年。此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此曲长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1.1万8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的演奏录音精选,除了维瓦尔第、多兰和卡廷的4部作品外,均为西班牙和巴西作曲家的知名吉他作品。涵盖了布里姆自1959至1983年的唱片中的经典曲目,可以让你饱览大师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沧桑与辉煌。 值得一提的作品有:法拉的《磨坊主之舞》,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扫弦使它成为一首非常流行的曲目。泰勒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脍制人口的小品,梦幻般的颤音对于布里姆来说简直是游刃有余。对吉他有革命性贡献的维拉-罗伯斯,其前奏曲深沉而带有大提琴的色彩。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题材作品是无数演奏家的保留曲目,甜美的《塞维丽亚》、激越的《阿斯图里亚斯》、明亮的《格拉那达》、辗转的《科尔多巴》,展现了西班牙各地的迷人风情。与伊萨克·阿尔贝尼兹同为钢琴家的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其作品也同样被改编为吉他曲,《西班牙组曲》的魅力长盛不衰。 最值得一提的是胡埃金·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这个版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几个版本之一。在约翰·伊里奥特·加迪那才华横溢的指挥棒下,布里姆与蒙托维尔第管弦乐团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这部协奏曲演绎得令听众如醉如痴。第一乐章的小快板从容不迫,铺陈得体又显豪情满胸。第二乐章柔板须在安静的氛围以中等偏大的音量放出。淙淙的琶音如思绪潺潺,令人柔肠百转。随着情绪逐渐热烈,忧郁被豪迈的情怀遣散,直至回肠荡气的三组扫弦,把内心的担忧和阴沉一扫而光。第三乐章把紧绷的感觉释放,明朗的音乐已经没有了第一乐章中对前途未卜的疑虑,吉他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静静地结束全曲。
3.1万3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