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人生之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0:00
03:2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秋咪妈妈

秋咪妈妈

在声音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注
岁华流韵・华夏节令笺|廿四节气&传统节日
81
节令如笺书岁月,习俗作舟渡春秋,欢迎收听秋咪妈妈的原创儿童国学专辑《岁华流韵・华夏节令笺》,在这张专辑里,秋咪妈妈将会给大家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在这里,每一个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气,都不再是日历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我们将跟随古人的脚步,探寻春节贴春联、放鞭炮背后祈求平安、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在清明时节,伴着纷纷细雨,走进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感受那淡淡的哀思与对生命的敬畏;于冬至日,围坐火炉旁,听老人讲述 “数九寒天” 的古老习俗,品味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带来的温暖与团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写给大地的情书,也是刻在天地间的密码。立春时分,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zhì)负冰,大自然的生机悄然苏醒;夏至来临,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炽热的阳光点燃了万物生长的激情。我们会深入探究每个节气背后的天文奥秘,了解古人如何通过观测星象、物候变化,精准地划分时间,指导农事生产。从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的农谚中,我们能体会到古人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在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的呢喃里,感受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洞察。 而且呀,秋咪妈妈还会把部分节日、节气的相关常识化作跳动的音符。当《元日》的爆竹声化作欢快的节奏,当《清明》的习俗融入悠扬的旋律,那些经典诗词将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可以在歌声中轻松记住传统节令知识,大人们也能在悠扬的韵律里重拾童年的记忆,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仿佛成了蒙尘的明珠。但其实,它从未远离,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秋咪妈妈希望通过这张专辑,让孩子们从小就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里,明白粽子不只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传承;让大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发现 “雨水” 不仅是天气预报的词汇,更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诗意浪漫。 就让《岁华流韵・华夏节令笺》这张专辑成为你我手中的丝线,串联起散落的文化珍珠,编织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好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声音的世界里,聆听岁月的回响,感受华夏节令的独特魅力,将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把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讲给全世界听!
自然科学小百科
---
亲爱的小朋友大朋友们,当蝉鸣刺破暮色,北斗七星的 "斗柄" 正悄悄转向南方,奶奶摇着蒲扇说 "夏至到,鹿角掉"—— 你知道吗?这声声虫鸣里藏着昆虫的成长密码,夜空的星轨中写着古人的观测日记,就连老人口中的俗语,都是祖先与自然对话的暗号。欢迎收听秋咪妈妈原创儿童科普专辑《自然科学小百科》,这里有会 "魔法变身" 的知了,会 "年年换新角" 的梅花鹿,还有比恐龙更古老的鲨鱼 "活化石"。我们不仅要讲述它们的一生,更要带你发现:原来科学真理和文化智慧,早就被写进了同一个自然故事里。 最特别的是,秋咪妈妈还会为一些故事配上原创歌曲。比如,知了多年等待只为一夏的歌唱会变成轻快的童谣,八大行星的运行常识会变成朗朗上口的旋律。当你跟着节奏哼唱时,或许会突然发现:原来科学知识也能像儿歌一样记在心里,传统文化也能像星星一样在天上永恒发光。 这不是一本板着脸的教科书,而是一场边走边唱的自然探险。秋咪妈妈希望小朋友们知道,自然科学就像跳跳糖一样有趣,而且呀,我们的祖先早就用诗意的目光,解读过这些科学密码。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听蝉鸣唱晓,看鹿过青山,望星辰运转。你会发现:当科学遇见国学,每片树叶都在讲述两个故事 — 一个是自然的奥秘,另一个是我们与自然的约定。
跟着成语学历史 | 儿童国学启蒙成长必备
8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法宝盒,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宝藏,成语就是其中最闪亮的明珠之一。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就像一条长长的故事链,连接着过去和现在。学习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有多重要呢?咱们的历史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个朝代都是它粗壮的枝干,每一个成语故事都是树上的累累硕果。了解历史,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像知道大树的根扎在哪里;学习成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张专辑呀,秋咪妈妈将会按照我们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给大家讲述成语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开始,再到奴隶时代的夏朝、再到封建时代的秦朝,一直到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比如上古时代“开天辟地” 的故事,商朝 “助纣为虐”的故事 、春秋时期“退避三舍”的故事等等…… 就好像坐着时光机,穿越到不同的朝代,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生活。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又有着怎样的勇气和智慧呢?这些成语故事里,都藏着答案。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学会很多有趣的成语,还能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知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明。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跟着成语学历史】,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会收获满满,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勇敢、更有格局。好啦,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探索她的奥秘吧!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世界伟大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世界伟大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代表性录音:1、由海廷克指挥演奏的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交响曲》、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舒曼《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第一乐章、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2、由多拉蒂指挥演奏的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3、由钢琴家达维多维奇演奏、雅尔维指挥的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Concertgebouw Amsterdam)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由于对建筑声学的高度重视,因此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同被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音乐厅。音乐厅的建筑师为阿道尔夫·理查德·凡·亨特(Adolf Leonard van Gendt),其灵感来自于两年前建造的莱比锡新布商大厦(NeueGewandhaus,毁于1943年)。1883年,音乐厅开始动工,地点位于当时阿姆斯特丹市外新阿姆斯特尔的一片牧草地。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建筑物之一,它是音响效果突出的音乐殿堂。在建造音乐厅的年代,声学被视为某种“黑魔法”。设计者是根据在过去尚未了解的科学(即使在今日依旧没有完全了解)来绘制。音乐厅完工之后,由于声学的表现不佳,因而投入大量心力去微调听觉氛围。在之后的整修工程中,会特别去注意不要修改过去内部装潢所使用的素材。1980年代,在发现音乐厅正在缓慢下沉后,开始筹措资金以进行更新。音乐厅扩建工程的建筑师由Pi De Bruijn担任。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这支令无数爱乐者眼睛发亮的“古董乐团”位列世界十大管弦乐团之一。在现任首席指挥马里斯·杨松斯之前,乐团已经走过了四位大师的时代,每一次接力棒的交接几乎都会创造一项新的纪录,使乐团的地位与声望不断飙升。1988年,乐团在纪念一百周年活动中被封为“皇家”的称号,以示其地位之尊。可以说,享誉世界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是久经历练的“百年老团”,是环绕着“皇家”光环的音乐使者,更是享誉世界的“音乐梦之队”。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音色优美,独奏部分赏心悦目,那“天鹅绒般的弦乐”、“金质的铜管”和“最具典型荷兰特色的木管”,将为乐迷呈现“风车王国”的独特情韵。
2.0万6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巴松管演奏家古斯塔沃·努内斯与托莫·科勒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6部《巴松管协奏曲》。 大管又称巴松管,来自意大利文(fagotto)的原意为“一捆柴”,非常形象。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低音乐器,是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高音区音色哀伤痛楚,中音区温和甜美,低音区严峻阴沉,断奏时则具有幽默顽皮的效果。 同样是低音乐器,大提琴有不少独奏场合,相较之下,巴松管似乎多担任乐团陪衬的角色。事实上,专门为巴松管而作的曲目也不在少数,很多音乐家都为巴松管神秘、低沉的音色深深着迷,赋予它在舞台上尽情发挥的机会。但相信很多人可能不会猜到,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目的,正是以演奏小提琴著名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当今研究维瓦尔第音乐最为深入的英国音乐学者Michael Talbot是这样说的:“如果认为维瓦尔第是最重要的巴松管协奏曲作曲家,绝对是低估了维瓦尔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管协奏曲,在他写下的350首独奏协奏曲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小提琴协奏曲(共230首)。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管协奏曲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除了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着巴松管不同的演奏技巧,架构纯熟,可见维瓦尔第十分喜爱巴松,也对这个木管乐器的特性十分熟稔。 为何维瓦尔第写下了这么多巴松管协奏曲呢?除了维瓦尔第很有可能迷恋巴松管神秘性感、接近人声音域的音色外,根据考证,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巴松管的前身——一种英文称为“dulcian”、意大利文称为“dulciana”的低音双簧管乐器,于十七世纪逐渐消失,而现代巴松管的雏形则在17世纪后半德、法开始兴起,并于17世纪、18世纪交界开始传入意大利。向来勇于接受挑战、在音乐事业展现过人精力的维瓦尔第,相信在看到这个新发明的乐器时,一定大感惊奇,便为它写下如此众多的协奏曲。
2.8万19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6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马替努《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壁画》、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除了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作品外,库贝利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曲目,也总是包括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不仅包括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还有20世纪的作品,比如扬纳切克的交响乐曲和当时首次获得国际认可的交响诗《塔拉斯布尔巴》。 库贝利克还特别推荐他的同胞马替努的作品,虽然他在1941年移民到美国,但从未断绝与欧洲以及他的祖国布拉格的联系。(马替努曾在巴黎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1956年音乐节的最后一场管弦乐演奏会(这张专辑的录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库贝利克演奏了一段纯粹斯拉夫风格的曲目: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加上马替努三乐章交响诗的演奏。 这幅壁画出自15世纪的绘画大师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之手,非常精美,色彩异常鲜艳。这部交响诗旋律悠扬,除了精巧的结构,并没有脱离斯拉夫人的基本特征。这部作品是献给拉斐尔·库贝利克的,他以一种精确而富有音乐色彩的方式呈现了这部作品,从而确保了它的成功。
154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