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 H.XV No.10

00:00
09:3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贝多芬《室内乐》
506
贝多芬25首其他乐器重奏曲    贝多芬12首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16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5首弦乐三重奏 贝多芬4首弦乐五重奏
古典音乐--贝多芬《奏鸣曲集》
471
本专辑收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
古典音乐--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772
莫扎特交响曲48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第64期)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第64期)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唱片是大提琴家麦斯基与钢琴家阿格丽奇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三部《大提琴奏鸣曲》。两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中相辅相成、琴瑟和谐,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心灵相通、默契如一。他们演奏的歌唱性特别好,乐器的音色极为美妙。聆听这张唱片,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交流,让人难以忘怀。 《A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9,作于1807年。此曲是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中,名声最大的一首。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大提琴的抒情性在第一主题中充分展现。 第二乐章,谐谑曲,很快的快板,a小调。 第三乐章,如歌的慢板,转活泼的快板。两件乐器的对位产生了如歌的主题,紧接的快板是标准的奏鸣曲式。 《G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此曲结构极其自由,由5部分构成,是单一乐章形式的幻想曲风格。乐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开端。 第一乐章以行板开始,由大提琴占据首要位置,接着乐曲的节奏加快,变成活泼的快板,旋律棱角分明,体现出贝多芬耿直、永不妥协的个性。 第二乐章,引子过后,乐曲短暂的回顾了第一乐章行板的旋律。接着的快板,是短小精悍的奏鸣曲式。发展部之前,大提琴奏出的五度和声,几次被钢琴乐句打断,扰乱了乐章的和声走向,制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此曲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末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五首大提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 第一乐章,开始的快板明快爽朗,开门见山的进入第一主题,紧跟着是表现幅度更大的第二主题。 诗意盎然的第二乐章,是所有五首奏鸣曲中唯一的慢板乐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是钢琴和大提琴之间的一段对话;第二部分则是另一段对话,两件乐器在摇摆的伴奏音型陪衬下,细腻缠绵的对唱。乐曲不间断的进入末乐章,这是一首雄健的三声部赋格,到乐章过半时,出现一段温柔的旋律,与之前的赋格对比强烈,但稍纵即逝,很快又被赋格取代。
59271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1、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家斯特恩、中提琴家拉雷多、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艾克斯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四重奏》。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大约作于1854年,是勃拉姆斯发表的第一首室内乐作品。此曲糅合了贝多芬和舒曼的特点,旋律非常朴实优美,三件乐器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C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87,完成于1882年。勃拉姆斯这时年近中年,正处于创作最活跃最激进的时期,经验日臻丰富,已经完成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三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勃拉姆斯是一位个性极强的作曲家,他追崇严谨的古典主义,远离浪漫主义的浮华喧嚣,创作风格与贝多芬、舒曼等前辈一脉相承。此曲格调庄重、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c小调第三钢琴三重奏》作品101,作于1886年,这一年勃拉姆斯五十三岁。步入晚年的勃拉姆斯,逐渐收敛了狂放的戏剧性特质,而转向诗情与灵动,追求情感的厚重与坚韧,糅合豪迈与豁达于洗练的结构中。由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调性是c小调,出于内心的崇拜,勃拉姆斯多部c小调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贝多芬的痕迹。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完成于1861年11月。这是一部带有交响性创作思维的室内乐作品,选材丰富、布局严谨、形式广阔,包含丰富的个人情感。 《A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26,此曲与《第一钢琴四重奏》几乎同时创作,同时出版。这部作品与第一号形成对比,音乐中没有过多的悲情色彩,而是充满春意盎然的温暖和亮丽,生机勃勃、激情奔放。结构上采用严格的古典曲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来到维也纳第一年就带来成功声誉的作品之一。 《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60,构思于1854年,1856年完成后试演不成功,此后便陷入到无休止的修改当中,直至20年后的1874年才改定出版。这是勃拉姆斯两首长时间创作的作品之一(另一首是《第一交响曲》,耗时22年),也是投入感情最多、最耗费心血的室内乐作品,其中饱含着他内心蕴藏的对作曲家舒曼的悲剧印象,对克拉拉·舒曼的爱慕情结,以及那种没有结果的爱带来的内心挫折与消沉情绪,因此这部作品有一个“维特四重奏”的称号,对应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
625224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1.8万6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