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现实的爱情往往充满不可预见的瑕疵 | 第162期读书会

00:00
36:29
节目详情

本期推荐电影

《情人L'amant》,1992

电影是改编自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情人》,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国年轻穷女孩在越南爱上了一个中国富家公子哥,却因为种族,身份,地位等原因最终没能在一起的遗憾故事。和传统中认为的白人富裕亚洲人贫穷的刻板印象不同,电影中塑造的身份角色恰好是相反的,贫穷的白人和富裕的中国人。

电影中描述的爱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完美地爱情,这是一种爱+利益+厌恶看不起的复合情感。那我们怎么看待爱情,爱情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感情吗?我个人的答案是:或许是,但是在每个人的感情经历里,加上现实因素,每个人的感情都不是完美的符合大众世界观对童话般爱情的向往,这是爱情的现实的部分,但是也不妨碍我们每个人依然向往美好的爱情


本期主播

殊昱

时间轴

00:35 电影背景

03:18 历史背景与欧州对亚洲的殖民

07:54 白人和亚洲人的身份地位差异

12:38 男女主之间的矛盾复杂关系该怎么定义

19:58 电影以一种女主视角来叙述一种理想化的未竟之情

24:05 我们怎么看待有瑕疵的爱情

主题音乐

Love Will Never Let You Down - Brian Culbertson / Kirk Whalum / Patti Austin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三无茶舍

扫描下方二维码,解锁往期精彩内容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智慧的痛苦》
《智慧的痛苦》
主讲人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西方哲学。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智慧》、《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等。   内容简介   哲学是从古希腊产生。在古希腊语里边,哲学的含义就是爱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哲学普遍存在着误解。批评哲学的人要求哲学证明自己是科学,维护哲学的人则力图证明哲学是或者应该是科学,其实他们都误解了哲学的本性。因为哲学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哲学是造成误解的主要根源。   哲学就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亦即“终极关怀”的问题。由于哲学的对象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哲学问题无论从事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都是一些没有终极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的难题。虽然如此,人类精神对这些难题却又注定了要永远追问下去。这就是所谓“智慧的痛苦”的意思,人经历智慧的痛苦,从而成其为人。就此而论,哲学是哲学史,哲学史是问题史。哲学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问题没有定论,只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   因此,哲学不是像学知识那样“学”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只有当我们进入哲学问题的维度,把哲学问题当作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才能思入哲学的境界。《智慧的痛苦》就在于此。
118
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