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活动场所的由来及演变二

00:00
15:53
主播信息
李泳泉

李泳泉

一位研究易经近二十年的道教文化爱好者
关注
精品原创|道文化杂谈
173
《道文化杂谈》是一档独具特色的音频节目。 由李泳泉与李天文共同主持。他们将以其独到的见解,天南地北的畅谈道的各个方面。带领听众感受道文化独特的魅力与智慧,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道文化探索之旅。
在修持中平静,在观想中入睡《枕中经》
--
带您观想《枕中经》在修持中平静,在观想中入睡,欢迎大家收听我们的第二张专辑《枕中经》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道教法事坛场

# 道教静室供奉

# 道教宫观演变

# 皇家道观宫

# 神仙居所观

# 五代道院发展

# 道教祖师祠堂

# 陆先生道门科略

# 天师葛洪鲍浦

# 唐代青阳宫驻跸

# 楼观台望气圣地

# 武侯祠道士主持

道教活动场所的起源可追溯至早期“坛”的设立,坛是举行法事的核心区域,后演变为“静室”。静室要求独立、洁净,用于供奉神灵与祖师,成为信众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陆先生在《道门科略》中规范了静室布局及供奉仪轨,强调其与凡俗空间的隔绝性,这一理念影响了后世道观的建造原则。
南北朝时期,“观”逐渐取代“静室”成为主要道教场所。“观”最初指神仙居所,唐代因帝王推崇道教,部分重要道观被赐封为“宫”,如青阳宫因唐玄宗、唐僖宗驻跸而升格为宫。道观的建筑布局多模仿皇宫,强调神圣性与独立性,如楼观台以“观星望气”得名,体现道教与天文观测的关联。
五代至宋元时期,“道院”作为新型道教场所出现,如鲍浦道院源自天师葛洪的鲍浦炉传统。同时,“祠”的功能逐渐扩展,除儒家祭祖外,部分祠由道士主持,如成都武侯祠在南宋至清代曾由道教全真派管理,展现了儒道文化的交融。道教场所的命名与功能演变,既受政治、宗教因素影响,也反映了对神圣空间的持续追求。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