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Op.58 - 1. Allegro maestoso

00:00
08:5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62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111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30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作品:1、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大提琴协奏曲》;2、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小提琴家伊利亚·卡勒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 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先后师从斯塔克、罗斯特洛波维奇两位大提琴巨擘,却没有盲从盲信,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平庸为伍,这是她多年来恪守的信条。斯塔克教会了玛丽亚艺术的规范,而罗斯特洛波维奇则教会她如何打破规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她曾经扬言:“大部分当代大提琴家的演奏中没有灵魂,观众除了厌倦什么也得不到,连让人生气都不可能。如果一首乐曲的灵魂模糊不清我就拒绝演奏,不管它要表达什么高深的概念或者哲学。”玛丽亚·柯丽洁常有惊世骇俗之言,她曾经说过:“在这个被电脑和机器统治的时代,只有爱乐者才能拯救世界。”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这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情绪跌宕起伏。
6096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与华裔加拿大钢琴家史康宁合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一百周年而录制的,演奏的作品,由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著名作曲家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组成,包括:德彪西、 布里奇、福雷、韦伯恩,还有四首当时英国士兵所流行的歌曲。100年过去了,战争幸存者都已作古,只留下描绘战争残酷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聆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战争带给全人类大规模的苦难。 曾经有一个叫哈罗德·崔格斯的英国业余大提琴演奏家,他就把自己特制的一把大提琴带到一战战场上,可在前线壕沟中演奏。他的大提琴的琴颈和琴弓可以藏于琴身之内,当然这种大提琴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会稍为柔弱一些。在这张专辑中,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就将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Marquis de Corberon”换成哈罗德·崔格斯的那把战壕大提琴来演奏的。这真是非常不寻常的演奏,对大提琴家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 史康宁的钢琴伴奏非常微妙、生动,与大提琴的声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们的合作证明每个人都需要美、慰藉和喜悦,即使是在战场上。在音乐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2.5万15
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大提琴家卡萨尔斯1926-1955年发行的全部录音,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贝多芬5部《大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德沃夏克、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钢琴三重奏》等经典曲目。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年12月29日-1973年10月22日)杰出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极其自然,线条纯净、乐句完美,音色情绪变化无穷、格调高雅。他为许多作品灌制的录音成了以后几代演奏家们公认的楷模。他对大提琴演奏艺术贡献甚大,赢得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尊重,公认他是“大提琴史上的帕格尼尼”。 卡萨尔斯对大提琴演奏的伟大贡献不只限于对演奏技巧的改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且还有对久被埋没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做出的重大发现、整理、注释并使其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音乐室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钻石。在巴赫于1717年至1723年创作这些组曲时,当时的人们对大提琴这种乐器的音乐表现认知程度还可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当时的大提琴在乐队中还仅仅是一个充当演奏通奏低音的配角。但自从巴赫天才地创作了这六首大提琴组曲之后,才使得大提琴在乐器王国中的身价陡然备增,并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组曲中,一把大提琴不仅要演奏高音声部的音乐旋律,而且同时还要完成自身为这些旋律所提供的有机的低音伴奏,因此就大大地拓宽了大提琴丰富无比的表现力,所以这六首大提琴组曲对于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文献。
15.3万10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2.0万2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