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7. Liszt Csardas for Piano S225

00:00
03:1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
4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作品119,作于1892-1893年间,萨尔兹堡附近的小城巴德-伊雪尔,是他晚年孤独悲伤之余,为克拉拉所写的作品,更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此时,随着勃拉姆斯的姐姐和一些亲友的相继故去,勃拉姆斯黯然神伤,作品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这套作品是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代表作品,乐曲中反映出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在乐曲创作上,勃拉姆斯虽采用简洁的曲式结构,但却将各种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及动机处理等作了丰富的变化,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贝多芬《以安东·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于1819至1823年。此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的艺术风格,跻身一流钢琴作品,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历来受到极多赞誉,也成为点石成金的变奏曲的典范。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82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 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Budapest String Quartet)于19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原本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但是1930年成员都变成了犹太裔俄国人。1950年代,在首席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Roisman的带领下,乐团达到了巅峰。1938年乐团迁往美国,在1938年至1962年期间,乐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驻地,这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馆内珍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无论是平日的演出,还是在录音当中,他们都使用这些名琴进行表演,很多录音在图书馆中进行。乐团于1967年成立50周年之际解散。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23748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海顿的6部“艾尔道迪”弦乐四重奏(作品76),由塔卡契弦乐四重奏团演奏。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在弦乐四重奏中,海顿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1797年前后,六十五岁的海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优秀的一套弦乐四重奏:《“艾尔道迪”四重奏》作品76(第75号至第80号),题献给艾尔道迪伯爵。整套作品首先是四件乐器更加地位均等、互有特性,很好地体现出相互对话的原则。其次是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创作手法更为精致大胆。尤其是其中的《五度》、《皇帝》、《日出》三首带标题的四重奏更是传世佳作,知名度极高。
4.6万24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2.0万43
马尔库津斯基《肖邦钢琴作品》
马尔库津斯基《肖邦钢琴作品》
维托德·马尔库津斯基这位钢琴家的名字,在今天的乐界,有多少人听过呢?马尔库津斯基的名气非但被时间冲刷而去,其LP录音也只有少数以CD再版过,而且大都已绝版。听完这两张CD,你不得不承认,这位钢琴家实在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大师。    马尔库津斯基1914年生于波兰,在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图尔契恩斯基,后来分别跟玛格丽特·隆、艾西多·菲利浦和帕德雷夫斯基几位大师学习过。CD文案将马尔库津斯基与布索尼相提并论,认为两人同属德国与意大利两大钢琴传统的传人。马尔库津斯基是处于浪漫与现代钢琴学派之间的,风格不像帕德雷夫斯基那样放任,但也绝非波利尼之流的现代钢琴家。撇开流派问题不论,马尔库津斯基有自己性格鲜明的特色:从他强硬厚实的触键、粒颗凝聚感极强的琴音可以听出,比起帕德雷夫斯基倚赖踏板营造音色,他更重视指力的控制。马尔库津斯基仔细经营音与音之间的轻重联繫,同时保持着像上一代钢琴家举重若轻的从容风范,弹性速度广泛而高品味,而且键盘功夫干净利落。    两张CD都是肖邦的作品:14首圆舞曲、15首玛祖卡、还有第三奏鸣曲、第二协奏曲。马尔库津斯基演奏的舞曲都有令人不由得随着摆动的舞蹈感,柔软灵活的自由节奏是这位波兰人掌握肖邦语言的明证。玛祖卡触键敏感但强音仍血肉丰沛,圆舞曲尤其有种罕闻的力度,彷佛是舞者腰板挺直一般,胜过不知多少矫揉做作的演译。第二协奏曲这个录音已经把我迷住了:马尔库津斯基徐缓的抒情方式不但有天然的贵族气息,而且将乐曲情感上的暗涌表现得格外有力。这些曲子均足以跻身最耐听的肖邦演绎之列。
2393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