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 Piano Concerto No.19 K459 - 2. Romanc

00:00
07:3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
17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与施耐德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六首德国舞曲》等。 《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1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341
14
卡拉扬《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二组曲》
卡拉扬《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二组曲》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霍尔堡时代组曲》;西贝柳斯《忧伤圆舞曲》、《莱明凯宁组曲》第二首《图翁内拉的天鹅》、《芬兰颂》。 格里格《培尔·金特》是他为易卜生的同名诗剧所作的配乐,谱于1875年,原有26乐章。1888-1891年间格里格将其中的八个乐章抽出来而成为今天两组各四个乐章的组曲。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46。 1、晨歌(第4幕)描写摩洛哥清晨之美景; 2、奥赛之死(第3幕)培尔·金特母亲艾西离世时之哀歌; 3、安妮特拉之舞(第4幕)描写舞娘安妮塔在培尔·金特前舞动,趁机夺走他的马匹; 4、山魔王的大厅(第2幕)描写魔宫的恐怖气氛。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作品55。 1、英格丽之叹息(第2幕)描写抢劫新娘一幕; 2、阿拉伯舞(第4幕)描述著故事主角培尔·金特在阿拉伯沙漠里看见少女跳舞的场面,露出追求女色的痴迷; 3、培尔·金特归乡(第5幕)描写培尔·金特在回乡路途中遇上暴风雨时之惊险; 4、苏尔维格之歌(第1、4、5幕)描画培尔·金特初恋情人苏尔维格的纯情与美丽。 《霍尔堡时代组曲》作品40 ,是为1884年12月在挪威西南部的卑尔根市举行的纪念霍尔堡诞辰200周年活动而作。霍尔堡(1684-1754)虽然被认为是丹麦文学之父,写作也用丹麦文,但他却是一位纯正的挪威人。在霍尔堡时代,一般所谓有教养的人,写信用拉丁文,同女人讲话用法文,呼唤家中的宠物用德语,只有谩骂仆役时才用丹麦语。霍尔堡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用丹麦文写作,在众多领域有所建树,并使得丹麦文得以规范化。他生前创作了很多喜剧作品,被称为是“丹麦的莫里哀”。因为霍尔堡出生在卑尔根,在丹麦开展文学艺术活动,所以他属于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为了纪念霍尔堡诞辰200周年,丹麦作曲家创作了一套组曲,格里格则为了在卑尔根商业广场竖立的霍尔堡雕像揭幕典礼谱写男声合唱《纪念霍尔堡》,并在纪念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钢琴版《霍尔堡时代》组曲。
156
15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08
12
高威《莫扎特长笛四重奏》
高威《莫扎特长笛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著名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威与东京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4部《长笛四重奏》和一部由《F大调双簧管四重奏》改编成的《长笛四重奏》K.370。 东京弦乐四重奏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室内乐团,每一位成员之间已经培养出合作无间的默契,诠释莫扎特作品如呼吸一般地自然。高威的演奏加上东京弦乐四重奏的衬托可谓相得益彰,灵活宛转、轻亮柔美的音色将乐曲演奏得丝丝入扣。 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是清新、明快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气息,仿佛森林的清晨里,那些闪烁的露珠和婉转的鸟鸣。 《D大调第一长笛四重奏》K.285,作于1777-1778年间。《G大调第二长笛四重奏》K.285a。由两个乐章构成,调性、速度、节拍皆类似,只在和声和乐句对话方式上略有差别。《C大调第三长笛四重奏》K.285b。《A大调第四长笛四重奏》K.298,以一组变奏曲及一首轮旋曲组成,此曲多采用当时上流社会耳熟能详的旋律,透过莫扎特的巧手编写,用于炒热朋友派对的气氛之用。第二乐章为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主旋律由小提琴与长笛优雅的奏出,其中中段的长笛主旋律,取材自法国古回旋舞曲《巴斯丁穿鞋子》。整个长笛弦乐四重奏可以表现出长笛华丽的音色及灵活的技巧,且在曲目的架构安排活泼热情生动的音乐风格中兼具缓慢与宽广的抒情旋律,表现出古典时期典雅、精致、纯净等特质。
108
2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