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1940

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身材高大却又好喝懒做。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虽然贫困潦倒,却以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知识为荣。他善良又迂腐,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体现他的善良,可争辩“窃书不能算偷”又尽显迂腐。 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孔乙己的生活愈发艰难。他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在麻木不仁的社会环境里,他的遭遇也反映出旧时代的冷漠与残酷。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小花犹落

小花犹落

我用 AI 录书,把精彩故事讲给你听。悬疑、历史…… 都不在话下。点个关注,和我一起开启听书之旅!
关注
鲁迅作品集
2342
这份鲁迅文字作品音频专辑极具魅力。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文字深刻犀利,通过音频形式,能让听众在声音中感受其魅力。从《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孔乙己》对底层人物的悲悯,再到《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每一部都直击人心。我们精心制作此专辑,希望听众在聆听中领略鲁迅的思想深度,获得文学与精神的双重启迪。
风波
19
它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江南水乡一场辫子风波,展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民众的冲击。文中人物极具代表性,如九斤老太、七斤等,他们的言行、思想生动呈现了国民的愚昧麻木。情节紧凑且充满张力,从七斤的烦恼展开,矛盾冲突不断。语言简洁犀利又富有深意,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能让读者在短篇幅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头发的故事
11
它围绕头发这一独特视角,讲述从清末到民初,人们因头发遭遇的悲喜。有因剪辫被歧视,有因留发而受难,深刻展现社会变革中的民众之苦与旧传统的顽固,凸显出革命不彻底下人们思想转变的艰难,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发人深思。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38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