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第六章 第六节 改造思想 下 完

00:00
12:2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民间鬼故事
1.9万
民间鬼故事,口口相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传播的时候,每个传播者都参与了创作!
老舍自传
5357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
南京血祭
3.9万
作者:陈守梅 笔名:阿垅(1907—1967) “七月诗派”著名诗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步兵科毕业。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一次敌机轰炸中,阿垅脸部受伤,不得不离开队伍治疗。 《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 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 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绰号”最多,有基督将军、布衣将军、植树将军等,个性十分鲜明,其中最具争议的当属“倒戈将军”。 因其倒戈背主的次数最多,有人把其描述为一个“墙头草、随风倒”的投机分子,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即打麻将中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 有人总结,他的倒戈至少有八次: 滦州起义倒清廷; 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北京政变倒吴佩孚; 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五原誓师倒北洋; 国共分裂倒共; 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而力挺冯玉祥的人则认为,这正是他思想进步的表现,“顺应潮流”。更有人说,这是“不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种尝试”。 徐永昌曾批评冯玉祥“论变不论常”,有点“时髦肤浅”。 晚年的张学良则说:“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我跟他接触就有这样的感觉,他的失败就是因为谁也不信他了。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民国相士彭涵锋见过冯玉祥后,曾以三国人物比喻他是“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耳”! 但无论如何,冯玉祥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通过他的自述,我们可以管窥那个乱云飞渡、纷繁复杂的时代。"
2979192
非常经典:静静的顿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非常经典:静静的顿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 [1]在不到五年内,格里高利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563156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书。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学习勤奋、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入侵苏联,还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经过短期培训后,她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1941年9月的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敌人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地严刑拷打她,并逼迫她严冬里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里跑动一一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在战场上,他镇定勇敢,表现出色,屡建功勋,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二战胜利前夕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
32114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