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Nocturne Op.9 No.2

00:00
04:2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
4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作品119,作于1892-1893年间,萨尔兹堡附近的小城巴德-伊雪尔,是他晚年孤独悲伤之余,为克拉拉所写的作品,更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此时,随着勃拉姆斯的姐姐和一些亲友的相继故去,勃拉姆斯黯然神伤,作品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这套作品是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代表作品,乐曲中反映出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在乐曲创作上,勃拉姆斯虽采用简洁的曲式结构,但却将各种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及动机处理等作了丰富的变化,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贝多芬《以安东·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于1819至1823年。此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的艺术风格,跻身一流钢琴作品,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历来受到极多赞誉,也成为点石成金的变奏曲的典范。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82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鲁宾斯坦《贝多芬、圣-桑·钢琴协奏曲》
鲁宾斯坦《贝多芬、圣-桑·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1、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1967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录制;2、与舒瓦兹指挥的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1957年11月2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录制;3、独奏维拉-罗伯斯的钢琴套曲《洋娃娃家族》第一部的其中三首作品、肖邦的《练习曲》、《谐谑曲》各一首。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作于1805年至1806年间。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钢琴协奏曲形式,开篇即由钢琴独奏出第一主题,并且这是一部异常柔美的协奏曲。 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2,完成于1868年。圣桑的整体音乐风格继承了法国传统音乐的高雅、严谨风格,同时也不缺乏适时的创新。圣桑比较注重对作品内在神韵与情感的追求,因此,我们能够在这首钢琴曲中看到较为规整的结构和优美的旋律线条。《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十分美妙、清新与优雅的音乐风格。乐曲的音响明朗流畅,能够让欣赏者的精神缓缓放松,愉悦而轻松。圣桑在演奏技法方面也体现出清晰、统一的风格特点,旋律端庄而优美,如同少女的唱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每个细节都非常感人,可以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协奏曲没有独特的形式,也没有慢速度的中间乐章,取而代之的是活泼生动的谐谑曲。《第二钢琴协奏曲》不仅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还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部协奏曲比较注重对演奏部分的烘托,使钢琴与其他乐器合作时,能够产生恢宏大气的音响效果。而且整部作品的布局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圣桑对音乐形式、情感及层次感的注重。 维拉-罗伯斯《洋娃娃家族》钢琴套曲第一部,完成于1918年。此曲描绘的是洋娃娃不同的个性及气质。《洋娃娃家族》第一部“洋娃娃”是三部钢琴套曲中最出色,也是最闻名的一部,其中的第七首《小丑》是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保留曲和返场曲。除了这第七首外,其他每首作品都有两个标题,其中一个是做玩具的布料,另一个则是玩具的特征。
186511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556349
古尔德《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
古尔德《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与伯恩斯坦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1962年4月6日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 1960年代初,正值演奏生涯巅峰的古尔德却生出了“演出的恐惧”,日复一日的音乐会重复曲目令他心生厌倦,他下决心准备退出舞台。恰在这时,发生了1962年4月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事件”,这场在公众和音乐界引起一场山崩海啸般轩然大波的“速度之争”,几乎成了更直接导致古尔德远离舞台的诱因。 1962年,古尔德还不满30岁,这位年轻的加拿大钢琴家内心深处充满着非常浪漫的冲动,他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浪漫派”、“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派”之类的话,但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看法却与同时代人截然不同,他对萧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都有些不屑一顾,而对勃拉姆斯是情有独钟的。他对勃拉姆斯音乐中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那种即兴随意的流动十分入迷。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严谨、克制的古典态度,而更强调一种充满了热烈冲动的浪漫气息。 这一年,古尔德计划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认为,这首乐曲绝不应当演奏成一般浪漫主义作品那样的竞争气势和夸张风格,它是一部为乐队与钢琴而作的交响乐,最重要的应当是结构上的有机统一,而非通常人们理解上的戏剧性的冲突。他说:“我所要做的一切都是刻意减少主题之间英雄性与抒情性的对比,更加着力于表现主题群中结构材料的对应关系”。 这决定了古尔德对这首乐曲的演绎一定是非正统的,是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他坚持用一种极慢的速度来演奏。他对勃拉姆斯在乐谱上的标记“庄严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那应该意味着沉着和缓慢,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有更为宽广的呼吸,内在的律动才会一致。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兴冲冲的告知伯恩斯坦。对此,伯恩斯坦既感震惊,又不无欣赏,应当开诚布公的说,伯恩斯坦对于年轻的古尔德的这一大胆尝试是全力给予了支持的。他决定和古尔德一起冒一回险。
1953
美艺三重奏《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美艺三重奏《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这套9CD合辑是美艺三重奏演奏的海顿全部《钢琴三重奏》作品。当这套专辑最终完成时,获得了几乎全世界的赞誉,包括留声机1979年的“年度最佳唱片奖”。美艺三重奏的演奏自始至终都是出类拔萃的、充满活力的、精致的,对丰富多样的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九张唱片中的六张超过一个小时,包含了丰富而辉煌的音乐,大部分的演奏都是非常恰当的,录音也温暖和精致,这是一套可以一辈子聆听的曲目。 这是第一个和唯一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被《留声机》编辑认为是有史以来100个最伟大的录音之一。获得“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唱片大奖”等殊荣。 《企鹅激光唱片指南》:我们通常不可能称赞一套唱片是“经典”的,但这套唱片可以用这些词语来描述,因为美艺三重奏的演奏,当之无愧享有音乐界最高的荣誉……这是一套海顿爱好者都不能错过的音乐,如果你一人流落荒岛,有这套音乐陪伴足矣。 海顿的钢琴三重奏值得更多的关注。正如音乐爱好者所知,这些作品与他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一样令人满意,而且数量众多。然而,它们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真正的三位一体。从本质上讲,海顿将小提琴奏鸣曲的小提琴和钢琴部分加入了大提琴部分,增强了当代钢琴的低音。这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抑制音乐的质量,但它阻止了现代钢琴三重奏的发展,因为大提琴家通常想做一些更令人兴奋的事情。所有人都称赞美艺三重奏,因为他们理解,音乐品质比器乐演奏更重要。
12.4万121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杰出的版本是古尔德中年后的第二次录音,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1955年首次录音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版本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91043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