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不韦》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203

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通过《正说三国人物》系列,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曹操的复杂形象。他指出,传统戏曲中曹操的“奸相”标签在20世纪后逐渐被多元化解读取代,但其奸雄品质与才能始终是争议焦点。结合《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曹操少年时期的“任侠放荡”和成年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展现了其性格的立体性。
围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意义,周思源强调这一决策在东汉末年乱局中具有历史进步性,既巩固权力又推进统一进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文学创作虚实结合,既突出曹操的雄才大略,又刻画其奸诈多疑,形成豪杰之奸与小人奸诈的本质区别。
关于用人策略,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打破门第限制,吸引徐晃等人才归附,奠定曹魏集团基础。周思源援引“许攸投曹”等案例,分析曹操在政治斗争军事谋略中的机变与权谋,认为其“奸”服务于“雄”,是乱世生存的必要手段。
从历史评价演变分析看,曹操形象随时代正统观念变化而波动。西晋尊曹、南宋尊刘的文化心理,至元明时期尊刘贬曹成为主流,反映民族心理对历史人物的重塑。郭沫若为曹操翻案,肯定其统一贡献,印证历史人物评价需基于时代需求与客观史实。
最终,《三国演义》通过平衡奸雄品质与才能的描写,塑造了曹操这一复杂而立体的经典形象。周思源提出,历史题材创作需把握真实与艺术的尺度,避免扭曲核心史实,方能准确传递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