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014

1908年,不满三岁的溥仪继位成为清朝末代皇帝,开启了紫禁城内繁复的宫廷生活。清朝避讳制度演变规定皇帝名讳需避写末笔,溥仪的“儀”字需精确缺末笔,延续了商周至民国的传统。民国优待条件使该制度存续至1924年冯玉祥逼宫。
皇帝替身僧人制度要求为溥仪寻找命格相符的替身孙虎,其地位特殊却结局凄凉。孙虎因避讳被逐出宫后冻饿而亡,揭示了封建特权依附皇权的脆弱性。
溥仪假生日真相源于避讳道光帝忌日,钦天监将其真实生辰正月十四改为正月十三。贴身侍从赵殷茂直至晚年才通过《我的前半生》得知真相,反映出宫廷保密制度的严苛。
紫禁城内的祖宗杆子承载清朝祭祖乌鸦仪式,石墩设杆喂鸦源于努尔哈赤被乌鸦救命的传说。幼年溥仪每日跪拜此杆,却不解其象征满族信仰的深层含义。
清朝皇家祭祀流程涵盖宫内外坛庙,溥仪需代行亲耕礼并主持祭祖。繁复的礼仪与避讳、替身等规矩共同构成末代皇帝身不由己的童年,预示封建皇权体系的崩塌。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