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Symphony No.29 K186a - 1. Allegro moderato

00:00
07:5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索科洛夫《勃拉姆斯·叙事曲、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演奏勃拉姆斯《叙事曲》、《第三钢琴奏鸣曲》。 《叙事曲》作品10,作于1854年。勃拉姆斯是一位尝试以民族叙事诗为题材用以创作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虽没有光辉灿烂的旋律和华丽的炫技手法,但因其惯用古典乐派庄重的音乐形式,在音乐保守中隐含创新性,因此在浪漫乐派中独树一帜。这四首叙事曲作于1854年舒曼在莱茵河畔杜塞多夫的别墅,彰显了勃拉姆斯一贯的风格,严谨里包含细腻,庄重中不乏温柔,音乐线条绵长、内涵深邃。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作于1853年,音乐结构较为庞大,共由五个乐章构成,是勃拉姆斯音乐风格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品。这部奏鸣曲旋律恢弘且优美,和声织体丰富、情感浓郁、节奏多变,乐曲中带有一种压抑已久又亟待爆发出的情绪,中间段落为带有圆舞曲风格的谐谑曲,在整体上尤其注重情感和内涵的表现,勃拉姆斯的深邃、独特、浪漫与理性的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欣德米特·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雅沙·霍伦斯坦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与保罗·欣德米特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一张著名的上榜天碟,该录音是在1962年于Kingsway Hall由K.Wilkinson操刀录制,Kingsway Hall的独特声学条件配合上Wilkinson的立体声咪树,造就了这张唱片的绝佳的音效,大卫的小提琴音色圆滑流丽,伦敦交响乐团的协奏也具有上佳音色和层次感。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作品46,作于1879至1880年。此曲是布鲁赫的不朽之作,它不像一般德奥作品的艰深严肃,反之还处处洋溢着梦幻般的迷朦与凄美。如果你有一个感性浪漫的灵魂,相信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首小提琴曲。此曲由小提琴与竖琴主奏,布鲁赫在各乐章里加入古老的苏格兰民谣的旋律,作成了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幻想曲。 竖琴在本曲中并非作为华丽的主奏乐器,而只不过当作点缀,表示在管弦乐伴奏中,竖琴较为重要而已。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甘甜而优美,有女性化之感,而且作者对于主奏小提琴的技法运用,可以说无懈可击,乐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写得十分完美。 听惯一般年轻小提琴家艳丽的音色后,回头再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你会发现他的音色端庄质朴、真情流露,没有虚浮与媚俗;他的琴声温暖浑厚而又不失纤细,演奏丝丝入扣。在第一乐章里,除了如泣如诉的独奏小提琴之外,装上了弱音器的伴奏弦乐,音色如幻如梦,凄美迷朦得令人心碎。 这张专辑除了演奏精彩之外,录音更是可圈可点,原来它出自K.Wilkinson的手笔!发烧友也许不认识布鲁赫,但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他的录音都展现出一贯宽阔的舞台及空间感,在一套调校得宜的系统上,你将发现音场的深度及阔度破墙而出,非常惊人。此外,他的录音都具有堂皇的音色,乐器间的空气感气息流动,定位历历在目,低频雄浑低潜、富有弹性。
鲁宾斯坦《肖邦·奏鸣曲、幻想曲》
13
这张专辑收录鲁宾斯坦演奏肖邦的两部《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幻想曲》,是个非常出色的版本,获得《日本唱片艺术》的推荐。 鲁宾斯坦向来有“最正宗的肖邦”之美誉,其演奏的肖邦作品就像是古典乐界的一个最佳搭配和优质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录音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那超卓的美感,“葬礼进行曲”中那杰出的断句和隐隐生辉的美感,以及全曲中优美的钢琴音色。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第三乐章著名的《送葬进行曲》先作于1837年,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昂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它也包括4个乐章。 这两首奏鸣曲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超卓美感,绽放优美钢琴音色。“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他创作成熟时刻的代表作,而第二钢琴奏鸣曲以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最为著名。第三钢琴奏鸣曲是规模最庞大的杰作,包含了一位天才所能发挥的天分的极限。 第二首曲子的韵味让人听的尤其清楚。其中第三乐章为最。深沉的慢节奏一下下敲在心上,会觉得自己在葬礼中。但是慢慢的,曲子的基调从纯粹的悲痛走了出来。装饰音增多,音高提升。突然,就觉得不再是葬礼,而是灵魂净化,升华的过程。肖邦的葬礼使用的就是这首曲子。他应该很欣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3)》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法朗克、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的钢琴独奏作品。 除了肖邦的作品之外,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的键盘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鲁宾斯坦的节目单上。鲁宾斯坦演奏为数众多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在他漫长的职业演奏生涯中,有两首特别地是他的最爱。其一为《热情》奏鸣曲(作品五十七);另一为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三十一之三。阿图尔·鲁宾斯坦录制了三次的降E大调奏鸣曲,这里所收录的是第二次、于1964年的录音。这首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作品之所以强烈吸引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如歌的音色、钢琴的优雅和旋律的激荡(特别是其第二和第四乐章)的独特结合一种阿图尔·鲁宾斯坦富有的特质。阿图尔·鲁宾斯坦诠释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他演奏这位作曲家的方式也许曾受过已被遗忘的法国钢琴家艾杜瓦·里斯勒(Edouard Risler)的影响,年轻的阿图尔·鲁宾斯坦曾经听过他演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直到现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在自传中回忆到:“我再也没有听过任何人能演奏这些奏鸣曲如同黎斯勒一般美丽而动人,他忠实的演奏它们,就好像它们对他说话一样,显现了这些钜作的高度浪漫本质。人们似乎忘记贝多芬是第一位可被称为“浪漫派”的作曲家,简而言之,他利用自己的创作天分,在他的音乐中刻画出他的绝望、他的欢乐、他对自然的感受、他的愤怒的爆发,最重要地,他的爱。他利用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完美地展现这些情绪。谈论贝多芬时,再也没有比“古典”这样的字眼更令我陌生的了。” 鲁宾斯坦对勃拉姆斯的音乐的终身奉献斑斑可考。事宾上,他在1971年表示:“勃拉姆斯的音乐和我关系紧密尤甚于我那伟大的同胞肖邦。早年我有幸成为约瑟夫·约阿希姆——传奇的勃拉姆斯的诠释者、建言者和友人的门生,经由他我一阅始就浸淫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记住,我十岁那年勃拉姆斯才离世,所以对我来说他是在世的作曲家,而非“老大师”。现在我仍然以这样的感觉来接近他的音乐,以我自己的方式,尝试演奏出早年成长时所喜爱的那位勃拉姆斯的本质。”
197
27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朱莉娅·费舍尔、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与克莱兹伯格指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双重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在充满温暖人性与丰富情感的演奏里注入强烈性格,在毫不沉溺之下,她让每一乐句都充分歌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所制造出来的紧张感与气度丝毫不亚于男性演奏家,这张专辑能获得各家媒体一致佳评绝非偶然。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合作的双重协奏曲,两人外在精湛的技巧与内在丰富的音乐性,在水乳交融、白热化的演奏下,绝对是地道的德奥传统,也是此作品演奏的21世纪新标杆。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他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部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128
6
绝对的声音2021
绝对的声音2021
这张专辑在安娜斯塔西亚细腻且戏剧性的“真善美”演奏中揭开序幕。西格恩将《这个秋天》注入独特的美,如秋日凉风轻吹,吹走了所有的烦恼忧愁。英国民谣诗人亚伦·泰勒将历经40年考验的《你终于明白》呈献给喜欢音乐的你。马西莫·法罗带来《黄昏三镖客》让你如同狂放不羁的牛仔,身临尘土飞扬的荒野沙漠。《雨中欢笑》即使是没有带伞的雨天,妮基·派洛特甜美的嗓音总是能让你的心暖呼呼的。《避世者》是挪威环保歌手伊诺·法拉结合优美的乡村和民谣旋律,唱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爱。钢琴诗人凯特尔与小提琴家古罗跨越所有音乐的主观意识,一起《走出迷雾》。芭菠·杨格以《黑暗中漫舞》共同勉励所有音乐工作者,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不能放弃希望。《阿拉贝克斯蓝调》史诺尔·寇克四重奏与史蒂芬·莱利的结合活泼热情,犹如一杯充满灵魂和摇摆的鸡尾酒。《最终》挪威格莱美奖醉佳女歌手绮拉带领音乐家们在疫情期间,用音乐留下印记,像一棵强壮的大树,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挪威最会唱歌的男人福罗塔以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声音唱出《灵歌》占领你的灵魂。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唱片制作人》的乔治·马丁以《老波士顿》展现音乐创作天赋。亚弗·泰勒弗森与克罗·奥恩用《船歌》带你进入浪漫的水都,贡多拉在蜿蜒水道间来往穿梭,如诗如画。专辑在挪威国宝级小提琴家亚弗·泰勒弗森气势磅礡,撼动人心的《教会》画下句点。
149
14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152
6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