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短板内耗!5 位先锋多视角教你发挥优势赢人生,看破完美主义,摘掉标签温柔待己

00:00
46:36
主播信息
书前智汇

书前智汇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书前智汇
关注
书前智汇(多本书前的智慧探讨,跨越两千多年的碰撞)
--
当五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智者聚焦同一本书,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孔子用‘礼’解读书中的社会秩序,老子以‘无为’看待书中的处世之道,马斯克用科技思维畅想书中的未来场景,恩格尔从经济角度分析书中的生活状态,阿德勒从心理层面剖析书中的人性本质。是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你准备好旁听这场烧脑又过瘾的思辨了吗?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你是否总在“盯着短板”的内耗里打转——明明有擅长的事,却因一处不足否定全部?是否被“你太冒险”“你性格内向没前途”的标签困住,渐渐忘了自己本有的样子?又是否为了“做到极致”,把生活过成了和完美主义的拉锯战,一边苛责自己“不够好”,一边在焦虑里寸步难行?


这一期《书前智汇》,我们邀来5位跨领域思想先锋,用多元视角帮你打破自我困局: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会带你用“火箭压力测试法”发现优势、用“系统互补”化解短板焦虑,告诉你“接纳不完美才是创新的起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将用“数据量化思维”,教你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精准识别“该坚守的优势”与“可优化的短板”;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三省吾身”“中庸之道”为引,帮你在“事上练”中看清真实自我,不被完美执念绑架;道家代表老子用“无为而观”“顺势而为”的智慧,带你跳出标签束缚,明白“与天性和解才是真接纳”;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则会拆解“自我攻击”的根源,教你用“同伴视角”温柔待己,让勇气代替苛责。


他们围绕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核心智慧,从创新实践、量化分析、东方哲学、心理学等维度,给出能落地的自我成长方案:如何避开短板内耗,把精力聚焦在能让你发光的优势上;如何看破完美主义的陷阱,用“阶段性成长”代替“极致苛求”;如何摘掉外界贴的负面标签,在“自知自纳”中找回本真。


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能照进生活的方法;没有单一的答案,只有多维度的启发。无论你是正陷在自我怀疑里,还是想突破成长瓶颈,这一期播客都能帮你停下内耗、找准方向,用对优势的笃定、对自我的接纳,活出从容且有力量的人生。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旷智勇亲子角度解读《天龙八部》——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
旷智勇亲子角度解读《天龙八部》——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
在十年的幼儿教育生涯中,我见过太多的家长,被子女教育的问题所折磨,他们不断寻找方法和工具,想让孩子获得改变,但这都是在缘木求鱼,因为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父母才是决定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幸福的关键。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悲情小说,所谓“有情皆孽,无人不苦”,不管身份、地位;不论性别、老幼,大多人物都不幸福,内心深处备受煎熬。 一个人是否具备辨识、寻找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与其童年时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这其中0至6岁又是最为关键的时期,父母起了决定性作用。在10年的亲子教育生涯中,我见过太多的家长,被子女教育的问题折磨,他们不断地寻找方法和工具,总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孩子,以获得亲子关系的改善,但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本身不愿意去学习和成长,就意味着孩子的“生态环境”没有根本改善。问题的根本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才是决定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幸福的关键。 为什么像慕容复之类的“高富帅”、王夫人之流的“ 白富美”,内心无比痛苦?对应到现实社会中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找不到不幸福的理由,但他就是时常感到内心苦楚。 这本书重点探寻的角度是亲子教育。我们试图从这部小说里的人物着手,试着从文中的蛛丝马迹,探寻家庭对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影响,进而找到一个人的痛苦源头,也会提到一些父母成长的方法和亲子沟通的技巧。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将放在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影响,虽然取样素材源自金庸先生的原著,偶尔有所推论,也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常识。 为什么要选择《天龙八部》呢? 文学即人学,大凡成功的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金庸先生说过,小说重在写人,这部小说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书中所叙的人物都是常人,有喜、怒、哀、乐、爱、恶之情。金庸先生在创作时,不自觉地把人生中的感悟和经历加入到人物塑造中,每个人物都真实饱满,所以这部书以一个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去看,主要人物没有大的硬伤。
13
2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