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R.Strauss Don Quixote Op.35 - Variation IV

00:00
01:5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阿格丽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鲁宾斯坦《莫斯科钢琴独奏会》
10
1964年10月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奏大厅座无虚席。音乐会曲目大多数选取的是鲁宾斯坦擅长的肖邦作品,有波兰舞曲、降G大调即兴曲、降D大调夜曲、第二钢琴奏鸣曲、船歌、练习曲、圆舞曲等,已是耄耋之年的大师丝毫没有显现出老态,仿佛钢琴就是他的第二生命。技术虽说不能与自身巅峰时相比,但音色还是那么迷人,诠释还是那么煽情。 当然年纪不饶人,鲁宾斯坦在弹奏《奏鸣曲》的谐谑曲部分是有些失误的,但久经沙场的他竟然在此处作了自由发挥,很好地掩饰了瞬间的尴尬,这就是现场录音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假如是在录音室,这段失误很可能被抹去重录,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体验到鲁宾斯坦的应变功力了。肖邦的《船歌》对感情的表达是很细腻的,鲁宾斯坦通过细微的触键变化让人感受颇深。 这个莫斯科独奏会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鲁宾斯坦的演奏可以用“疯狂”形容,是他最有个性的录音,基本上无视钢琴技巧,比起录音室的演绎大相径庭。录音也不错,生动活泼,钢琴音色的微妙变化都很好地记录下来。
霍洛维兹《莫扎特·两部钢琴协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朱利尼率领的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还有霍洛维兹演奏莫扎特《第13钢琴奏鸣曲》。 这个霍洛维兹晚年的协奏曲录音充满了慈祥的爱意和灵性,是霍洛维兹爱好者必须的收藏品。而另外一首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是一首比较庞大的作品。霍洛维兹的演奏速度不快,但绝对另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一个乐章,是聪颖而活泼的表现,全然不像一位80岁的老人的演奏,充满了朝气和童心。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这张专辑收录了安德烈·普列文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其中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本套专辑收录的另一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这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33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部协奏曲的终乐章里,小号与钢琴几乎扮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肖斯塔科维奇向俄罗斯传统协奏曲创作模式的挑战。在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普列文把这部协奏曲弹得极其光彩耀眼。另外两部协奏曲分别是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以及《蓝色狂想曲》,由普列文独奏并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F大调协奏曲》是在《蓝色狂想曲》大获成功后,由指挥家达姆罗希指挥首演。多年来,以演奏传统严肃乐曲为主的钢琴家虽然个个技巧高超,但是都无法掌握到这两部协奏曲的精髓,因为他们不了解爵士乐。这对普列文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能够完全的掌握《F大调协奏曲》与《蓝色狂想曲》里的爵士成分。 普列文也经常演奏普朗克的作品。普朗克和格什温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普朗克不只写作器乐曲,他也创作管弦乐曲。虽然钢琴老师维纳一直鼓励他朝作曲发展,普朗克的作曲技巧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田园曲》、《触技曲》与《赞美诗》这三首小品看来简单,事实上却非常不容易演奏。其中如烈火般《触技曲》是最常演出的一首。即使音符如同地震般的涌出,音乐中仍不乏诗意的《急板》是霍洛维兹最喜欢的安可曲,也是普朗克在1934年题献给霍洛维兹的作品。
64332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这张专辑是捷克著名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的录音精选辑。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1908年4月11日-1973年7月3日)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安切尔以他对音乐的理解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并将这些效果应用到他所指挥的交响乐团中;他特别擅长利用戏剧的情节插入来增强大型作品的韵律,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永无止境的魅力。 专辑中的雅纳切克《塔拉斯·布鲁巴》,几乎没有任何杂音。从各种独奏乐器柔和甜美的音色中可得知这是一套杰出的立体声录音。听《奥斯塔普之死》(第7首)小提琴冰清玉洁的天音和竖琴不断重复的伴奏。 安切尔还录制了诺伐克的《斯拉夫舞曲》,制片人斯蒂芬·赖特和约翰·帕特里克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在塔特拉山》。安切尔在选曲上大胆创新。诺伐克通常被视为是塔里赫的领地。尽管安切尔曾师从塔里赫,就象汉德雷向博尔特学习一样,但这仍然是勇敢的一步。 克雷吉的《小夜曲》是为乐队创作的。这部写于1950年的三乐章作品充满了细腻的独奏和外乐章嘲讽的动机,这使它成了米约(《房顶上的公牛》),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哈恰图良(《假面舞会》),改良后的罗西尼甚至伯恩斯坦的捷克同类。中乐章的行板是段宁静动人的间奏。安切尔还录制过克雷吉的《第二交响曲》。 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交响曲》是在1968年他迁往多伦多之后的两年录制的。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杜布切克改革试验的结束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安切尔的前任是小泽征尔,继任是安德鲁·戴维斯。他于当年1月与多伦多交响乐团签约。他原打算在多伦多和布拉格同时任职,但前苏联8月份的入侵使他的计划泡汤了。能拥有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立体声录音是件幸运的事,它具有其所有的优点——欢快热忱,节奏分秒不差。 《伏尔塔瓦河》的录音每一分钟都得到了优雅的润色或加强。安切尔的演奏速度不快,但充满耐心和诗情画意。在“乡村婚礼”的插曲中,你可以从维也纳乐队的演奏中听到斯特劳斯般的泛音。 安切尔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欢快活泼,象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一样充满秋天的气息。优美的快板中温暖的微笑与歌唱烘托出一种类似于斯拉夫舞曲的情调。
4115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巴赫、韦伯、德彪西、拉威尔等的钢琴作品。 这一套选辑是吉列尔斯兼具力度与内涵诠释方法的最佳见证。由布索尼改编的巴赫《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吉列尔斯在1960年代晚期独奏会中经常选用的开场曲,本辑是1968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的音乐会实况录音。从这儿可以听到吉列尔斯非常强调音色与力度,而乐曲一开始的八度音,几乎可说是再也听不到比它更宏伟、更具气魄的演奏了。不过,吉列尔斯在诠释韦伯《大奏鸣曲》(同一场独奏会的曲目)的方法就和前一首不同。他在这首乐曲展现的是细腻与内省,以浪漫的最弱音展开整首乐曲。顺带一提,从这套录音也可以听到吉列尔斯如何掌握复杂的乐曲结构,以及如何清楚的表达乐曲每一个细节与内涵。 吉列尔斯(特别是晚年)的音乐包容性很高,《法兰克福公共报》在1985年10月的讣告就以“强且雅致”的标题来形容吉列尔斯。吉列尔斯惊人的技巧就像一头弹奏钢琴的猛狮,例如:1979年在纽约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实况录音、1980年在柏林录下的贝多芬《英雄》主题变奏,或者是1984年在日本灌录的舒曼《交响练习曲》。不过,吉列尔斯晚年愈来愈少以这种方法来诠释作品,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1968年与塞尔、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例子;1970年代录制的格里格《抒情小品》、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是这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录音。 吉列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本套专辑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首协奏曲。吉列尔斯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而在1969与1979年,吉列尔斯分别以两个晚上弹奏这五首协奏曲,指挥都是沙瓦利许。尽管如此,吉利尔斯在当时流行录制“全集”的风气下却表示不同的意见,“品质”他说:“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吉列尔斯1970年代才录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而他并没有录完奏鸣曲全集。
24317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都灵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意大利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朱里尼的指挥风格优美而华贵,注重细部的体现,又不失完整性。强劲处有如排山倒海,细婉时又好似潺溪回环,幽韵谐婉,让人感到情真意蕴,贴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杰出指挥家”的美誉——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唱片中最早的录音是1956年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比才的作品。爱乐乐团的情绪显得非常高昂,节奏富于变化,音色温暖而充满活力。两首曲子都是在金斯威音乐厅里录制的。另一首由爱乐乐团录制的曲目是马勒改编的舒曼《第3交响曲》,录音时间是1958年。同样,那种清澈、温暖的音色,也正是那时乐团录音的典型音色。在Abbey路录音室的那些录音,还要优于在金斯威音乐厅的录音。 《坦克雷迪序曲》录制于1964年。这些录音在很长时间都是作为EMI录音室里罗西尼序曲集的一部分。如果你聆听了这个录音,你就会感觉这就是所需要的那种诠释,并且富于朱里尼歌剧风格的特质。从过去从未发行过的录音角度来看,这是这个系列录音中最优秀的之一。因此,我们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指挥家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重复听一些过去已经发行的录音。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7交响曲》是典型的大西洋彼岸的风格:宏大有力的铜管加上朱里尼在慢板乐章中一些自然活泼的诠释,但确实把舞曲中的精髓带给了听众。
3.1万28
乔治·普莱特《交响作品录音》
乔治·普莱特《交响作品录音》
这套17CD合辑收录了乔治·普莱特指挥的交响作品录音,包括格什温、圣-桑、柴科夫斯基、鲍罗丁、肖斯塔科维奇、德沃夏克、柏辽兹、拉威尔等著名作曲家的交响作品。 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1924年8月14日-2017年1月4日)法国指挥家。1924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座小镇,在巴黎音乐学院完成了音乐训练,在杜埃和巴黎接受音乐教育,起初主学小号,后转向指挥,拜克路易坦为师,先在马赛与里昂等地任助理指挥,在马赛歌剧院首次登台。1946年在巴黎喜歌剧院正式登台。29岁时他便来到金色大厅毛遂自荐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联票音乐会。巧的是,当时的大指挥汉斯·克纳佩茨布什身体抱恙无法演出,于是送上门来的普莱特尔临危救场,一天内在维也纳完成了两场精彩绝伦的首演。多亏了他热烈的性格,交响乐听众享受了一场暴烈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歌剧爱好者则享受了一场激情洋溢的《浮士德》。 普莱特于1959年指挥普朗克的歌剧《人类之声》后成为闻名的现代音乐作品指挥家,担任过许多现代作品的首演,对歌剧也深有研究,成为法国代表性歌剧指挥。这位60年代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曾经是全球最知名的指挥家之一,他最富盛名的阶段是与玛利亚·卡拉斯的长期合作,这使得他们两人的名字在唱片和海报上成了经典组合。 1966年他成为巴黎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89年在巴士底指挥了巴士底歌剧院的开幕演出。他频频现身于世界歌剧院的旗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斯卡拉剧院。除了指挥歌剧,他还是法国作品专家,特别擅长普朗克作品。他定期指挥欧美的一流乐队,带领他们在世界各地巡演。近年来他担任过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客座指挥,并同法国和意大利的多支室内乐队合作。
6669166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阿班·盖哈特与汉努·林图指挥的东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罗伯特·福尔克曼、阿尔伯特·迪特里希、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罗伯特·舒曼等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 阿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于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诠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叹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以大提琴演奏做为终生职业。 罗伯特·福尔克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53-1855年间,是他唯一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并不像其他一些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曲在结构上与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协奏曲有所不同,体现了当时德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阿尔伯特·迪特里希《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2,作于1874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提琴协奏曲,展现了迪特里希对大提琴音色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也在情感上富有深度,是大提琴文献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78,作于1907年。此曲是格恩希姆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大提琴音乐领域的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这部协奏曲在演奏中需要大提琴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和乐团的默契配合,以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此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展现了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对大提琴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舒曼对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喜爱,以及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追求。舒曼曾表示,这部协奏曲是他对早期钢琴独奏作品的一种回忆,尤其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1.2万10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这张专辑收录了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作品。 巴伦博伊姆的曲目一点儿也不意外的广泛,他演奏不少现代与当代作品,但是以钢琴家的身分来说,他的重心还放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还有浪漫派的舒曼、肖邦、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面对这么庞大的曲目,选择变得相当棘手而且涉及个人的喜好。很明显,莫扎特、贝多芬与勃拉姆斯是不可缺少的。更明白说,谁能忽略巴伦博伊姆与克伦佩勒的的传奇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以及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确,乐评人面对巴伦博伊姆亲切而又优雅的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 (通常被称为是莫扎特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时都默不作声。无论是他自己恰到好处的雄伟装饰奏或者是以温和代替急促的稍快板终乐章,巴伦博伊姆让人陶醉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性让我们就像身处在极乐世界一样。勃拉姆斯也是,你听不到凶猛的活力,但是宽广的幅度以及令人着迷的心灵沟通正是真正的巴伦博伊姆。钢琴一加入乐曲的时候,托韦爵士(Sir Donald Tovey)立刻想起了《马太受难曲》,少有钢琴家能弹出勃拉姆斯中段悲伤的情感(这首曲子写后勃拉姆斯听闻舒曼企图自杀的时候)。最后装饰奏开始时有些幻想曲风,钢琴毫无反顾的弹出史诗般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终曲欢乐的气氛。 巴伦博伊姆早年的风格异常的严谨,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威严华丽之余还有克伦佩勒强势领导的痕迹,因此原来“活泼有力地”被修改为更平和的行板。这里的装饰奏仍然是采用巴伦博伊姆的版本,不少人会很喜爱音乐中高贵庄严的感觉。李斯特是巴伦博伊姆最偏爱的作曲家之一,探索三首佩脱拉克十四行诗的内在魅力后是李斯特改编自瓦格纳歌剧的《伊索尔德的爱之死》。听者或许能感受到音乐所根据的话(特别是第四十七号)中描写的痛苦以及初恋的愉悦,或是感觉到钢琴家同时掌握到热情与庄重、含蓄与大声嘶吼的感觉。在《伊索尔德的爱之死》中(相当于巴伦博伊姆同对瓦格纳与李斯特表示敬意),巴伦博伊姆在炽热且独特的音响效果之外,仍然让音乐表现出狂烈的幸福感。
1161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英格丽·海布勒》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英格丽·海布勒》
这张专辑收录了英格丽·海布勒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钢琴作品。 海布勒从来没有束缚自己去选择曲目,但是她会很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与值得去弹的作品。在这个范围里,巴赫父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与肖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虽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乐厅与录音室里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勤勉与热诚。过去四十年来,海布勒在飞利浦目录留下莫扎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包括四首所谓的“混合”、两首协奏回旋曲)与变奏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回旋曲等)录音;还有与谢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与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双钢琴或四手联弹录音。而在室内乐的领域里,海布勒还留有莫扎特钢琴与木管五重奏K.452及两首钢琴四重奏唱片。海布勒对舒伯特的特殊偏爱可从她录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乐团之时、即兴曲(附带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与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兴曲与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录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录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乐选曲、《鳟鱼》钢琴五重奏与小提琴及钢琴二重奏D.574(还是与谢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顿曲目极广,她的海顿系列奏鸣曲录音已经成为以古钢琴演奏的典范。本套专辑收录的是两首乐曲是以三角钢琴演奏的“现代”版本,包括《f小调行板与变奏》与《D大调钢琴协奏曲》。无论是音质或音调,以古钢琴演奏同时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现代钢琴来得可靠,而海布勒在这方面也展现出她对古典钢琴的喜好。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与奏鸣曲中,海布勒全部采用古钢琴录音,曲目多半以轻快的作品为主,海布勒的诠释则兼具严谨慎重与轻松。在我认为,这些录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在于海布勒演奏早期音乐时没有在曲中添入学院气息。本套专辑收录的巴赫《第六号法国组曲》是以现代钢琴录音。
967744
20世纪伟大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20世纪伟大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NBC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彼得·威尔霍斯基合唱团。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年3月25日-1957年1月16日)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本世纪最有才华和要求最严格的音乐指挥之一,他永远是完全凭记忆来指挥。虽然这位本世纪最受称赞的指挥身材瘦小,被称为暴君,他在台上总是不苟言笑,严肃专注。这对于他指挥棒下的乐员来说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高不可攀的要求。但他的坚强不屈的高尚纯洁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 托斯卡尼尼的指挥风格主要是严谨、精湛、精确、质朴和热情。他的指挥技巧并不十分高超,但他却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手势引导着乐队,这些手势既简洁又洗练,非常富有表现力。在音乐内容需要时,它既能表达变化细微的表情,又能体现出激烈热情的戏剧性效果。由于他对作曲家的作品有着精确的理解,因此他的演释就总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这也正像朱塞佩·塔罗齐在托斯卡尼尼的传记中所说得那样“托斯卡尼尼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极其忠实地把原作的意境传达给听众,既不添枝加叶,也不偷工减料”。 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本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是从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过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原则,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
24214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尼古拉耶娃《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尼古拉耶娃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6年11月10日在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 塔蒂亚娜·尼古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1924-1993)俄罗斯女钢琴家,生于1924年,幼时跟随母亲习琴,在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后跟随名师高登威瑟(Goldenweiser)学习。尼古拉耶娃最擅长于对位线条式的乐曲演奏,她对于巴赫的乐曲与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和赋格》的演奏诠释,有着相当独特且充满魅力的风格。虽然曾在1950年德国莱比锡的《巴赫逝世两百周年纪念国际钢琴大赛》获得首奖的殊荣,但由于当时前苏联正走向政治上最封闭的时刻,以致在60年代除了如李赫特、吉列尔斯这些声势如日中天的音乐家,其琴音能越过深锁的铁幕,然而尼古拉耶娃虽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器重,可惜她的录音未能发行到西方世界,以致于迟到1977年她前往日本演出,并于JVC公司录下《巴赫创意曲》,尼古拉耶娃才以其精湛的琴艺惊艳全世界。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54863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