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百年-群星闪耀时:2025国际量子年
34

量子百年-群星闪耀时:2025国际量子年

主播:Bartel
量子不只是“高冷理论”——它藏在你的手机芯片、电脑、医院激光仪器里!2025联合国“国际量子年”特别企划,把百年量子史诗讲成你愿追更的“科学故事汇”:每集仅10分钟,通勤、午休就能听完;约40集共400分钟,完整吃透量子百年脉络。 这里没有枯燥公式,只有“反套路”科学群星:被劝“别学理论物理”的普朗克,1900年失眠夜算出“量子常数”掀翻经典物理;爱因斯坦提“光量子”时,连普朗克都直呼“太颠覆”;玻尔、海森堡在争论中搭起量子框架,把“能量是颗粒”的想法,变成今天量子计算机的基石。每10分钟都有“科研名场面”,也藏“生活关联”——你的手机摄像头,都能在量子史里找源头。 带你读故事的是清华物理系博士栾春阳:深耕离子阱量子硬件,在《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等平台发表几十篇量子科普文章,最会把复杂理论拆成“大白话”。 从1900年“量子第一缕光”到2025年“千比特量子突破”,我们拆核心答案:经典物理“两朵乌云”咋引发革命?今天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咋从当年“数学技巧”长成大树? 2025年,关注节目!10分钟一集无压力,400分钟读懂量子百年,评论区分享你的“量子发现”,说不定下期提你!
节目(2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Bartel

Bartel

清华物理系博士栾春阳:在《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等平台发表几十篇量子科普文章,最会把复杂理论拆成“大白话”
关注
量子百年-群星闪耀时:2025国际量子年
34
量子不只是“高冷理论”——它藏在你的手机芯片、电脑、医院激光仪器里!2025联合国“国际量子年”特别企划,把百年量子史诗讲成你愿追更的“科学故事汇”:每集仅10分钟,通勤、午休就能听完;约40集共400分钟,完整吃透量子百年脉络。 这里没有枯燥公式,只有“反套路”科学群星:被劝“别学理论物理”的普朗克,1900年失眠夜算出“量子常数”掀翻经典物理;爱因斯坦提“光量子”时,连普朗克都直呼“太颠覆”;玻尔、海森堡在争论中搭起量子框架,把“能量是颗粒”的想法,变成今天量子计算机的基石。每10分钟都有“科研名场面”,也藏“生活关联”——你的手机摄像头,都能在量子史里找源头。 带你读故事的是清华物理系博士栾春阳:深耕离子阱量子硬件,在《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等平台发表几十篇量子科普文章,最会把复杂理论拆成“大白话”。 从1900年“量子第一缕光”到2025年“千比特量子突破”,我们拆核心答案:经典物理“两朵乌云”咋引发革命?今天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咋从当年“数学技巧”长成大树? 2025年,关注节目!10分钟一集无压力,400分钟读懂量子百年,评论区分享你的“量子发现”,说不定下期提你!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极简科学史 | 苏珊·鲍尔
极简科学史 | 苏珊·鲍尔
《 极简科学史》是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2500 年历程的全新概览。我们从何而来?世界由什么构成?地球之外还有什么?我们仰望星空,不懈地探索、发现、质疑,解开自然界和我们自身的一系列谜团。我们源于自然,却超越自然。在这个危险的星球上,相对于其他物种,人类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力量。但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必须理解它的过去。 《极简科学史》也是一部“与传统大不一样的科学史”。从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索到20 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从古希腊时代的科学起源到16、17 世纪现代科学的诞生,从地球科学的崛起、生命科学的兴盛到对宇宙太空的探索……这本书返回那些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宇宙和自我方式的科学经典,引人入胜地讲述了科学观念变革和思想发展的伟大历程。 从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和道金斯,这些拓展人类知识边疆的伟大心灵,不仅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也促成了人类视野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次革命。这本书提醒我们,科学不是通往真理绝对可靠的指引,而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纯粹的人类追求。 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对未知世界永不止息的探索。科学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每个曾经对世界怀抱好奇的心灵,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了解这段非凡的历史。
41
48
科学星球
科学星球
一看见星空,我就开始做梦。 ——文森特·凡·高(1888年)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我们能存在于这个宇宙中,并且思考有关宇宙的奥秘,这实际上是一种应该珍视的幸运。 人类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卓越的天文学之旅。一开始,我们以为自己就是万物的中心,太阳和恒星都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后来,我们用逻辑和推理认识到了真实的情境:我们的地球,只是在巨大宇宙中的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个小小的星系中,围绕着一颗小小的恒星运转的小小的行星。这个宇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我们想象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可能在宇宙中的某个角落真实地存在着。 这样的发现绝对值得褒奖,但是总有一些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探索太空呢?我想说,因为探索未知这一行为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人类的好奇心把我们带出了非洲,走向了全世界。我们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山巅之上,也曾前往马里亚纳海沟一探究竟;我们目睹了月球上的“地出”和火星上的日落,还观察了可观测宇宙的边界。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要探明所有的未知,要不断地探索知识的边界。 未来,我们将很有可能见证人类第一次前往火星,这将是我们第一次踏上另一颗行星。今天的小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火星的居民,为人类探索太阳系开辟出新的道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的望远镜也很有可能会发现宇宙中其他文明的踪迹。 对于那些认为单凭好奇心不足以让我们如此卖力地探索宇宙的人而言,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就在他们面前。当我们只能生活在地球这一个行星上的时候,相当于我们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人类在未来可能会遭遇小行星的撞击、大规模的瘟疫,甚至核战争,面对种种类似威胁,冒着艰险向太空进发才是我们幸存的最好机会。 别忘了,我们本就是星星的孩子,我们来自太空。我们骨骼中的钙元素和血液中的铁元素是在濒临死亡的恒星核心处产生,并且通过超新星爆发散播到宇宙中的各个地方的。向太空进发其实只是一趟回家的旅途。而我们在天文学和太空探索中付出的努力,正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在太空中永久生存下去的梦想。 因此,在宇宙大撕裂发生之前,在宇宙这个舞台落下帷幕之前,我们都会一直怀着敬畏和好奇仰望星空,探索星空。
40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