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Prelude No.2 in a minor- Allegro

00:00
00:5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11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马泽尔《西贝柳斯·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
13
这张专辑是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早熟的、大胆的马泽尔把西贝柳斯的个性彻底的、而且是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出西贝柳斯《第一交响乐》天才的创造性。 这个录音由传奇制作人John Culshaw和录音师Gordon Parry在维也纳Sofiensaal录音厅录制,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的音色,既真实又极具美感,音乐自由而顺滑的,无论是光辉的声部还是阴郁的乐章“进入”与“切换”都显得非常地流畅,就像太阳穿过云彩和时间一般的毫无阻滞。整个乐团仿佛在你面前,可以轻松领略整个乐团所呈现的宽广音域,一个声场浩荡的如在眼前的有肌理效果的乐团,独奏乐器呈现出室内光的色泽。钟声与皮锤所带来的斑斓的音效在后方有效的烘托出整个乐队,他们的金属色调非常丰富但又没有尖锐的刺激感,他们舒适悦耳的上升着。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进入弹性演奏,每个拨弦都能获得有“深度”的共振感以及与腔体最贴切的木质色调。不可思议的是长号、大号,铜管的表现,充满活力的金黄的“铜”色调,明亮灿烂而不刺激。这些听感都显示出这版录音的优异和完美音质。 《e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39,作于1899年。此曲是西贝柳斯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既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等大师浪漫曲风的影响,又洋溢着深刻的芬兰民族精神,具有史诗般的气氛;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弥漫着青春的活力。 《卡雷利亚组曲》作品11,是西贝柳斯应卡雷利亚中心都市威波利学生协会的委托,为纪念卡雷利亚从13至19世纪的辉煌历史所作的爱国舞台剧配乐。该配乐由序曲与八首乐曲组成,后西贝柳斯又从这八首乐曲中,选出了自己最中意的三首组成现在这套组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69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三部贝多芬作品:1、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8月28-29日在瑞士卢塞恩的昆斯大厅的演奏录音;2、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两首《浪漫曲》,1953年4月9日在伦敦金士威厅的演奏录音。 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录音。这一个录音不太多见,但还可以买到。梅纽因的演奏气势宽广、进展自如(特别是在Larghetto)。其中也有激情,但显得十分端庄,有深刻表现力。专辑末尾附带的两首《浪漫曲》,梅纽因和富特文格勒两人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富特文格勒发行记录中唯一的录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古尔德遇见梅纽因
古尔德遇见梅纽因
这张专辑收录了正值盛年的古尔德和梅纽因合作的小提琴与钢琴的作品,包括巴赫《第四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及勋伯格的一首《幻想曲》。企鹅评价三星,评语称:“不管你是不是古尔德的崇拜者,万勿错过它的独辟蹊径但尘封已久的唱片录音。他的处理方法虽然怪,却另有一种阳刚之气,令人心驰神往。” 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是为小提琴与harpsichord(大键琴)创作的,但录制的时候,古尔德破天荒的没用大键琴来还原那种清脆的效果,而使用斯坦威大三角琴与梅纽因的小提琴合作。古尔德钢琴演奏的部分,仍然采用“非连音”的演奏法,声部很简约,但能听出来他对左手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右手要高的多。除去他特殊的音色偏好,他的大脑想象力确实无法临摹。 巴赫《c小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BMV1017。1.西西里慢板,西西里舞曲感伤而如泣如诉的风格。二段体,各段分别反复。第一段旋律即巴赫《马太受难曲》中女低音咏叹调《神啊,请怜悯我们》。2.快板,雄壮而有力,三段体。3.慢板,如夏夜般温暧、宁静和柔美,主旋律充满强弱变比,给人以应答的感觉。4.快板,富有生气,二段体,各段都有反复。 贝多芬《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作品96,作于1811—1812年。此曲洋溢着丰盈的幻想与晚年的达观心境,充满了自由浪漫气息。 勋伯格《小提琴与钢琴幻想曲》作品47,作于1949年3月。是他最后完成的乐器作品,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极高。此曲中某些相似于慢速华尔兹、谐谑曲、艺术歌曲也被12音体系奇怪地变形了。勋伯格不知怎的,用完全不合理的方法综合了完全合理的技术要求。
74
10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莱纳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法雅的作品。 如果说欧洲各国光彩夺目的西班牙作品让人感到炫目着迷,那么很多西班牙本国的音乐家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二十世纪之初的西班牙是一个多么落魄的国家:曾经称霸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海军舰队居然被年轻的美国在两天之内粉碎性摧毁;动荡的政局和贫穷落后的乡间,导致很多希望出人头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法雅在成名之前不得不靠创作Zarzuela轻歌剧维持生计,其作品首演的时候管弦乐团居然只有一把小提琴,连单簧管都找不到,低音大提琴还是从隔壁酒馆里借回来的。要不是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彪西的话,他“永远都会湮灭在马德里酒吧里平庸的轻歌剧和钢琴私人家教课里,写出来的一堆Zarzuela轻歌剧只能塞在尘封的抽屉里”。不过,这位早年潦倒的作曲家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远高于那些贩卖西班牙特色的音乐家。跟同时代的毕加索一样,法雅的艺术体现了当时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强烈矛盾:既处于欧洲最西端,却继承了厚重的东方文化;既是曾经最强盛发达的帝国,却沦为封闭荒蛮的偏远角落;既有虔诚内向的灵魂,内心深处却充满野性的澎湃。法雅文静内敛,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内心总要表达一种像斗牛士般野性的呐喊。 无论是《三角帽》还是《爱情魔发师》,法雅都避免过分滥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德彪西管弦乐素描的“轻描淡写”。他跟毕加索一起把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推入欧洲现代主义的洪流,他的作品没有对过去的怀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在,用最原始粗狂的元素传达自己的声音。 莱纳的《西班牙》专辑是从西班牙本国作曲家的视觉审视西班牙自身。莱纳棒下的法雅作品黑沉、神秘、诡异,充满原始荒诞的色彩;担纲独唱的黑人女高音普莱斯不再是拥有金钻般声线的崇高戏剧女高音,而是略带嘶哑的神秘女人。此作品本来由钢琴独奏演绎,难度很大,但管弦乐版本比较难得稀有。如果说阿根塔的《西班牙》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那么莱纳的《西班牙》则是一幅具有张力的写实素描。
63
2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斯克里亚宾的钢琴独奏作品。 索弗罗尼茨基的风格非常适合演奏肖邦,圆润的音色、自由无束的节奏感与弹性分句让他的诠释更具说服力。他处理肖邦的音乐相当自由,音乐中兼含有阳刚的气魄及诗情,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录音正是最好的例证。肖邦三首圆舞曲也可以证明索弗罗尼茨基音乐中的内省要素,而马祖卡舞曲录音或可称为索弗罗尼茨基演奏肖邦音乐的最高成就:节奏灵活而富有马祖卡舞曲所该有的弹性。肖邦的音乐语言对他来说几乎像是浑然天成般的自然。总而言之,索弗罗尼茨基弹奏的肖邦带有个人特色,旋律如同在说话一般。 索弗罗尼茨基是诠释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最杰出的钢琴家,他能够完全掌握住斯克里亚宾音乐里的独特性。有些爱乐者则承认自己对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毫无感觉,直到听过索弗罗尼茨基的诠释后才豁然开朗。虽然过去有人形容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完全出自自发的即兴,但是他的音乐概念仍然十分清晰而且有逻辑性,索弗罗尼茨基相当注意乐曲细节,因此音乐听来格外引人注意。在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录音里,只需要聆听慢板乐章就能明白以上的描述:自由的节奏、美丽的音色、优美的旋律线条与内在声部,造就出一个催眠般的情感意境。在第二乐章的中间乐段,索弗罗尼茨基弹出他人难以仿效的宏亮声响,三拍子在双手间不规则地柔和律动着。形容索弗罗尼茨基如何演奏斯克里亚宾实在有太多形容词了:“自由”、“即兴”、“梦一般的朦胧”、“幻想”都是一般最常见的形容词,而这些语句非常适于形容他所弹奏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这套专辑收录的录音里,《第二钢琴奏鸣曲》有最即兴的演出,无论是在逻辑或预期效果上,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都与乐曲的标题“奏鸣曲-幻想曲”十分贴切。
75
3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
这张专辑收录了罗莎琳·杜蕾克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键盘独奏作品。可以为如何欣赏杜蕾克的音乐,以及她的天赋、思考音乐的方式提供最好、最详尽的解答。在杜蕾克有力而且可以完全分离独立的十指带领下,音乐就像在她所创造的环境下十分自然的深呼吸。在错综复杂的旋律线中,你会对她奇妙触键下所流泄的清澈琴音感到讶异,这种声音有如天鹅绒般的轻巧舒适。对乐曲结构的敏锐感受再加上清晰的音色、独一无二的转换乐句以及表达概念的方法,这就是杜蕾克的音乐。本世纪有三位音乐家让我们更明了巴赫键盘音乐的艺术以及各种不同诠释方法的可能性,那就是兰德芙丝卡、杜蕾克与古尔德。这三位音乐家的音乐风格都很鲜明,他们的巴赫都具有迷人的吸引力与个性,但是诠释方法却全然不一样:兰德芙丝卡极度浪漫,古尔德的音乐线条古典且简洁,杜蕾克则特别注意乐曲的结构。她用音符与乐句来“构筑”音乐,因此我们彷佛可以从她的音乐里“看”到乐曲的形貌样式,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细胞成长并结合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再加上杜蕾克的十指触键能够完全独立不受影响,因此她能任意把单纯的乐句弹得丰富多彩,这里所选录的六首组曲最能呈现杜蕾克的乐思与音乐概念。灿烂的乐音伴随着无穷的节奏,音乐如同在她的指尖下跳跃。不过在第二号组曲一开始,音乐又洋溢着高贵典雅与庄重的风味。在一成不变的乐谱束缚下,杜蕾克能够跟随音乐的脚步,她知道音乐的魅力在于强烈的对比与情感。这是杜蕾克的使命,也是让她得到肯定最主要的原因。
67
4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