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车载生活 2015-05-05 15:00:00

00:00
01:00:07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1.2万16
音乐科技
音乐科技
3D声音图书 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乐与科技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或许你有没有好奇过数字与音乐的联系?或许你有没有想过音乐与数学、物理之间,有没有联系呢?那么你有没有兴趣随身携带一栋3D声音图书馆,听听从古至今数字与音乐一起经历的那些事儿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3D声音图书馆将带你认识音乐的内在美、体会科技与音乐的相互交融,让你能够在复杂多样的世界中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又能深入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耳机里的音乐厅 “音乐之父”巴赫带你走进德国古典音乐世界;“进口小哥哥”迪玛希弹起他心爱的冬不拉;“高音王子”维塔斯为你一展歌喉。我们在巴厘岛的阳光沙滩敲击甘美兰;在神秘的沙漠讲《一千零一夜》;在土耳其聆听军队进行曲;在古老天竺感受印度佛国妙音。没听够?太传统?那我们去爱琴海岸,音乐家雅尼带你感受充满“中国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去宝莱坞听电影主题曲。最后在夜晚的葡萄牙,喝杯红酒,耳边伴着蓝调音乐法朵,感受葡萄牙浪漫。这一切的一切,只需你带上耳机,就可以沉浸于音乐之中,随心享受“耳机里的音乐厅”。 声音穿梭机 请各位乘客携带好行李,准备登机,我们的奇幻旅程即将开始。首先我来介绍下旅程的大致安排。 第一站我们会带你穿梭到 “声”时空,在那里,我们将以远古时期为起点,一同探索来自远古的声音,寻找声音的起源,去聆听每个声音的律动。第二站我们穿梭到“音”时空,从战国时期至今,为大家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第三站我们来到 “乐”时空。在这里我们一同参观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琴的发展,倾听各式各样乐器带来动听的乐音。相信你们已经非常好奇了,那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时光隧道,回首过往,再看今朝! 音乐实验室 你想了解数字音乐是如何制作的吗?想学习创作的方法吗?音乐实验室将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数字音乐,是通过数字方式进行生产、存储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传播、消费的非物质形态的音乐产品。如今,数字音乐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你想了解数字音乐背后的故事吗?想知晓数字音乐是怎样创编的吗?在这里,我们将打破传统音乐形式,带你探索各种节奏型,感受自由切分的律动。在这里,我们将带你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旋律。在这里,我们将带你体验不同的音色,各类的音效,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我们的音乐。在这里,我们将带你感受数字音乐的神奇,探索更多的奥秘。 声音加工厂 首先给大家听一段音乐。大家对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啊。这就是通过“声音加工厂”加工出来的音乐,即用数字音频工作站对声音信号进行编辑处理后,所呈现的效果。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是以计算机硬盘为主要载体的数字音频系统。他是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两者结合的新型设备。而常见的一个数字音频工作站由其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常常包含话筒、音频接口、调音台、计算机以及音箱。而其软件程序则有许多,例如在PC电脑上常用的cubase软件,以及在MAC电脑上常用的Protools软件等。在这里我将以cubase为例给大家进行介绍。在制作这段音乐时,我们首先用Cubase采集了一段铁匠工人铸铁时锤炼钢铁的声音,作为音频切片,导入数字音频工作站进行编辑,通过音频的后期处理从而制作出这段音乐。 计算机数字音频工作站,不仅可以用于对声音信号的录音、剪辑、处理和缩混,而且还能够进行与数字视频、MIDI制作有关的一些工作。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声音加工厂”,感受数字音频的魅力。
8.5万35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舒曼认为此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b小调快板》作品8,作于1831年。1831-1832年的整个冬天舒曼都在专心致志于《快板》的创作,起初是作为一首b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希望能将全曲献给莫舍勒斯,结果1833年时他只出版了这一个乐章,题献给埃内斯汀·封·弗立肯,是舒曼当时爱上的一位年轻女性,舒曼曾说:“埃内斯汀简直是我童年梦想的化身!”从初稿上可看出《b小调快板》给他带来很大麻烦:他自己后来也说它“除了有好的意图外别无其他可说”。试图将如此狂热的素材组织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结构内,舒曼事实上是在试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想找出完整的东西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在这个离题情节中究竟有多少可追溯到引子,去发现这个情况是很有趣的。在结束时将其激动的b小调起始曲转入宜人的炽热的B大调是非常美的。主题材料被即兴想像的长河带着走而并未真正展开,然而,舒曼在中间部分不定的等音转调肯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彩缤纷的颜色。 《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第二首,作于1839年。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此曲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4275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