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最近节目(10)
作品列表(200)
库普曼《巴赫·第1-4号管弦乐组曲》
这张专辑是古乐指挥大师汤·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第1-4管弦乐组曲》。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 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李赫特《1993年传奇音乐会》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在1993年5月30日德国史瓦辛格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由艾森巴赫指挥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协奏。令乐迷们感到无比惊喜的是大师所挑选的演奏曲目: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和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而这场重要的实况演出,难得的被官方以高水平、高品质的规格留下录音。 这场传奇演出曾经由日本唱片公司于1997年发行,但据说因版权争议,出版品很快就被回收并停止发行。一直到2010年,这场珍贵的演出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3年的这场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是李赫特本曲目第二个录音。翻开大师的纪录,除了1952年与康德拉辛在莫斯科的合作外,一直到40年后,李赫特才又留下了这首抒情唯美的钢琴名曲录音。 另一首作品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则是大师生平所留下唯一的录音。这部格什温在1925年所写下的作品,曲中充满了美国当代的华丽风采,美国味十足。尤其是这部作品甚至从未被20世纪的大师们如霍洛维兹、阿劳、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吉利尔斯录制发行过。可谓空前绝后,钢琴家李赫特这场1993年的实况录音不仅是经典,而是传奇。 圣-桑《F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103,作于1896年。这是圣-桑给为了庆祝他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生涯50周年纪念音乐会而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此曲有《埃及》的标题。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5年。此曲被公认为是格什温最优秀的一部作品。音乐学家甚至将它列入历史5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中,理由是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
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利·巴拉基列夫的两部《交响曲》、《交响诗》及《序曲》。 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鲍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即“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强力集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 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约翰·奥格东《格里格、舒曼·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英国钢琴家约翰·奥格东演奏的三部作品:1、与伯格伦德指挥的新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1971年录制;2、与巴比罗利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朗克《交响变奏曲》,1962年录制。奥格东要言不繁的歌唱,既无矫饰又不拘泥于规范,收放自如的乐句以及甜美的琴音,可用“余韵绕梁”加以形容。专辑的录音柔顺自然、演录俱佳,喜欢钢琴协奏曲的乐迷,错过必将终生遗憾。
维吉尔·福克斯《安可曲集》
这张专辑是美国著名管风琴大师维吉尔·福克斯使用纽约河滨教堂中的巨大管风琴录制的。他将“乐器之王”的优势与演奏家无可比拟的技能结合在一起,使每一场演出和录音都让人难以忘怀。仔细听,可以听出每一支管子的精确定位和深度,令人不得不佩服约翰·克劳夫的录音技术。 福克斯对他演奏的每一段音乐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会让人觉得无聊。不论何时,他总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音乐,现场的听众也都会抱以最高涨的热烈回应与赞美。新增的安可曲目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录音,埃尔加的《隆重仪式进行曲》,让这首美妙的曲子有了一段全新的华丽结尾。
李赫特《李斯特钢琴作品演奏会(第二辑)》
这两张专辑是前苏联钢琴大师李赫特演奏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录音,包括《b小调奏鸣曲》、《超技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梅菲斯托舞曲》、《诗与宗教的和谐》等高难度独奏曲目。李赫特独特的力度与情感的浪漫方式,非常适合演奏李斯特的乐曲。1954年到“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奏李斯特作品,被评为“现代李斯特”。 《b小调奏鸣曲》录音中,李赫特以石破天惊般的演奏驾驭着全曲,半个小时的演奏时长仿佛上演了一场音响史诗,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你一听便知。
勒纳·莱博维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1961年在英国伦敦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作于1819-1824年间。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最为著名的主题。此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此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如今《d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李赫特《李斯特钢琴作品演奏会(第一辑)》
这两张专辑是前苏联钢琴大师李赫特演奏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录音,包括《b小调奏鸣曲》、《超技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梅菲斯托舞曲》、《诗与宗教的和谐》等高难度独奏曲目。李赫特独特的力度与情感的浪漫方式,非常适合演奏李斯特的乐曲。1954年到“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奏李斯特作品,被评为“现代李斯特”。 《b小调奏鸣曲》录音中,李赫特以石破天惊般的演奏驾驭着全曲,半个小时的演奏时长仿佛上演了一场音响史诗,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你一听便知。
勒纳·莱博维茨《贝多芬·第六、八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六、八交响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1961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大约完成于1808年,又名“田园”交响曲。此曲是贝多芬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完成于1812年10月。此曲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有时受到忽视。但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七交响曲“强得多”。虽然写作时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木管乐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勒纳·莱博维茨《贝多芬·第四、七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四、七交响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1961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此曲以其优雅、活泼、轻松的气质引人注目,其中充满了微妙的力量平衡。“犹如希腊风格般纤细、精巧的作品。”(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以其优雅、活泼、轻松的气质引人注目,其中充满了犹如神助的、微妙的力量平衡。这种气质在后世舒曼的器乐风格中变得司空见惯。(美国当代音乐学家列维斯·洛克伍德评)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作于1811-1812年。此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勒纳·莱博维茨《贝多芬·第二、五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二、五交响曲》、《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虽然不算是最顶尖的贝多芬交响乐版本,但绝对是录音最发烧的版本。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作于1802年。当时贝多芬的生活非常痛苦,恼人的耳疾威胁着他的前途,爱情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使他陷入绝望。可是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倒下去,他的意志终于战胜了疾病和痛苦。这部交响曲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充满了新的活力以及新的交响曲风格。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又名“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建立起丰功伟绩,这就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意蕴。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体现了贝多芬歌剧中的英雄性主题思想,具有明晰的标题性和鲜明的戏剧形象。整部序曲由奏鸣曲式写成。
勒纳·莱博维茨《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1961年在英国伦敦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作于1794-1796年。此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这是一首年轻人对自己的梦境微笑的诗篇。它是欢快的、懒散的;人们能从中体会到对快乐的希冀和渴望。(但在引子中的某些段落中,在快板的阴郁低沉的乐声中,在荒诞的喈瞎曲里,人们激动地感受到这位年轻作曲家身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人想起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那双婴孩的眼睛中已可窥到未来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作于1804年,又名“英雄”交响曲。此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伟壮阔。《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交响曲史上的里程碑。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突破了其创作第一、二交响曲时延用的维也纳交响曲创作模式。在体裁上革故鼎新,大幅度地消减以前交响曲中常见的嬉戏性、娱乐性,并以探讨人生哲理、描摹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征而代之,个性更为鲜明。而与以往的创作显著区别的是音乐形象所独具的史诗般英雄性格。从此以后,跟其他音乐体裁相比,不论是规模还是内容,交响曲都成为最适合表现重大题材和富有哲理性内容的器乐门类。
俄罗斯历史录音档案·吉列尔斯演奏贝多芬
这套专辑是钢琴大师吉列尔斯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包括独奏的10部奏鸣曲、与马舒尔指挥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的5部协奏曲,全部是在俄罗斯的现场录音。 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前苏联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俄罗斯钢琴乐派的卓越代表,其演奏雄劲有力,被称为“钢铁般的触键”。这是充分把握贝多芬精神,高技巧发挥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奏。 这套专辑前三张CD收录的是1976年和马舒尔合作的录音。《第一协奏曲》里的对比,《第二协奏曲》的灵巧,《第三协奏曲》的深刻,《第四协奏曲》的飘逸,《第五协奏曲》的磅礴,吉列尔斯几乎做到了尽善尽美,让人吃惊,而且还是现场录音,除了有极个别错音外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唯一可惜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管乐有点跟不上,录音棚也许好点,音乐会就不能样样精了,这些问题在李赫特的早期协奏曲录音里也能听到。 尽管乐团稍有瑕疵,但吉列尔斯的独奏实在太棒了,尤其是《第一协奏曲》,完全可以和李赫特媲美,虽然二者都十分大气,音乐对比性很高,但吉列尔斯的音质具有他自己特殊的烙印,听起来非常过瘾,光彩的很。至于几首贝多芬的奏鸣曲,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这里的现场录音充满了DG公司录音室录音里没有的大气,吉列尔斯在音乐会上更加放的开,《悲怆》、《月光》里的强音简直要穿透喇叭,而《热情》和《锤子键琴》就更是举世无匹的录音,唯独可惜在《锤子键琴》中错音过于明显一些。那种仿佛要把琴键弹穿的感觉独此一家,没有第二个钢琴家能做到,响而不砸、爆而不裂、回味无穷。
波利尼《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之一。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Klavier示范碟
这张专辑是美国发烧独立名厂Klavier Records(发烧友通称老K、大K)的录音精选辑,由世界首席录音大师Bruce Leek制作,它的音乐及音色被音响界评为极品之作。专辑收录了肖邦、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马斯奈、比才等多首经典名曲。 Klavier Records当年凭借着《马斯奈:领袖》(KCD 11007)、《圣桑:动物狂欢节》(KCD 11011)、《圣桑:管风琴交响曲》(KCD 11010)、《比才:C大调交响曲》(KCD11012)这四张专辑,横扫发烧音响唱片市场,也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除获得TAS发烧榜单上的肯定外,只要是Louis Fremaux指挥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肯定是发烧的保证,另外大家都知道Keith.O.Johnson,他为美国Reference Recordings唱片公司录下三十几张发烧片,也替美国Hi-End音响Spectral设计数字线路,后来也转至Klavier公司,录下许多顶级珍贵的录音,况且Klavier公司还有当家录音工程师Bruce Leek(老K的老板,帮Wilson Audio录制Center Stage 舞台正中的那一位),Bruce Leek向来对于录音总是抱持着一个坚持,也就是只使用两支高感度麦克风来收录所要的声音,然后以直刻方式灌录CD。因为 Bruce Leek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真实的还原声音真正的面貌,也才可以十足的彰显出音乐家的个人风格。
塞尔金《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与施耐德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六首德国舞曲》等。 《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