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最近节目(10)
作品列表(200)
阿格丽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鲁宾斯坦《莫斯科钢琴独奏会》
1964年10月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奏大厅座无虚席。音乐会曲目大多数选取的是鲁宾斯坦擅长的肖邦作品,有波兰舞曲、降G大调即兴曲、降D大调夜曲、第二钢琴奏鸣曲、船歌、练习曲、圆舞曲等,已是耄耋之年的大师丝毫没有显现出老态,仿佛钢琴就是他的第二生命。技术虽说不能与自身巅峰时相比,但音色还是那么迷人,诠释还是那么煽情。 当然年纪不饶人,鲁宾斯坦在弹奏《奏鸣曲》的谐谑曲部分是有些失误的,但久经沙场的他竟然在此处作了自由发挥,很好地掩饰了瞬间的尴尬,这就是现场录音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假如是在录音室,这段失误很可能被抹去重录,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体验到鲁宾斯坦的应变功力了。肖邦的《船歌》对感情的表达是很细腻的,鲁宾斯坦通过细微的触键变化让人感受颇深。 这个莫斯科独奏会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鲁宾斯坦的演奏可以用“疯狂”形容,是他最有个性的录音,基本上无视钢琴技巧,比起录音室的演绎大相径庭。录音也不错,生动活泼,钢琴音色的微妙变化都很好地记录下来。
霍洛维兹《莫扎特·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朱利尼率领的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还有霍洛维兹演奏莫扎特《第13钢琴奏鸣曲》。 这个霍洛维兹晚年的协奏曲录音充满了慈祥的爱意和灵性,是霍洛维兹爱好者必须的收藏品。而另外一首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是一首比较庞大的作品。霍洛维兹的演奏速度不快,但绝对另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一个乐章,是聪颖而活泼的表现,全然不像一位80岁的老人的演奏,充满了朝气和童心。
平诺克《巴赫·四部协奏曲作品》
这张专辑是平诺克指挥英国协奏团,与几位古乐器独奏家合作,演奏巴赫的四部协奏曲。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英国指挥家、羽管键琴演奏家、管风琴演奏家和钢琴演奏家。1970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洛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协奏团在巴洛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
奥曼迪《多彩的费城之声2》
著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所营造的“费城之声”有一种明亮、清澈的光影变化,细腻的颗粒和广阔的力度堪称在当今世界一流乐团中绝无仅有。奥曼迪使发轫于斯托科夫斯基的“费城之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费城-奥曼迪之声”。尽管奥曼迪曾经声称这种声音属于他自己,而不是乐团,但公平地讲,在奥曼迪指挥其他乐团时,他几乎无法再现这种音响,而当“费城”与其他指挥合作时,这种音响也变得不那么鲜明,所以,无论是“费城之声”也好,“奥曼迪之声”也好,它显然是指挥家与乐团在艺术上长年磨合、水乳交融的产物,缺了谁都不可能造就出这种奇迹般的华丽音响。 费城管弦乐团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交响乐团之一,一直以瑰丽多彩的音色闻名于世。费城管弦乐团最具盛名的就是所有费城人引以为豪的“费城之声”。“费城之声”得名于费城管弦乐团与音乐总监之间保持长久而密切的互动,从而形成风格化的演奏艺术。“费城之声”音色甘甜无比、华丽丰富、音响宏大,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费城之声”赢得了众多国际著名媒体报评的盛誉。 费城管弦乐团拥有所有正确的元素:有传统实力的高亮度的弦乐;越来越有教养的强劲而辉煌的铜管;极具抒情效果的出色的木管;不畏以最高速度演奏的打击乐。奢华瑰丽的弦乐、暗暗闪光的铜管、优雅融合的木管,费城管弦乐团举世闻名的演奏充斥了整张专辑,强劲有力,凝聚着如同火山爆发般的戏剧性。
奥曼迪《费城之音精彩小品》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10位作曲家的11首管弦乐小品。这是纯粹的音效魔法,这些通俗管弦乐小品的原始录音是四个声道的,经过杜比环绕系统重新混音后,产生出惊人的听觉体验。费城管弦乐团的演奏也是前所未有的精彩。
斯尼特科《塔涅耶夫、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尼特科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学术交响乐团演奏的两部作品:1、塔涅耶夫《c小调交响曲》;2、与钢琴家科罗贝尼科夫合作的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这版录音更为成熟内敛,速度略微放缓,声部层次更为丰富,对细节的处理更为细腻,展现出科罗贝尼科夫对作品理解的深化。 塔涅耶夫《c小调交响曲》作品12,作于1865-1874年间,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柴科夫斯基期间的毕业创作探索,也是19世纪末俄罗斯交响乐从“民族抒情传统”向“复调史诗风格”转型的关键见证。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20,作于1896年。此曲既保留着作曲家早期对肖邦式浪漫主义的致敬,又暗藏着日后神秘主义音乐语言的萌芽,其“传统形式与革新精神的平衡”特质,使其成为考验钢琴家诠释能力的重要文献。科罗贝尼科夫的诠释既扎根于俄罗斯音乐传统的深厚土壤,又通过其法律专业背景赋予的理性思维,精准捕捉到这部作品中“浪漫抒情与结构严谨”的双重性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曼德林四重奏《舒伯特·弦乐四重奏(3)》
这张专辑是德国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演奏舒伯特两部《弦乐四重奏》的录音。 《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D173,作于1815年春。舒伯特仅用了八天时间完成,整部作品的基调是抒情风格加上哀怨气氛,体现了舒伯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同时又充满着振奋不屈的精神。其“含着泪水微笑”的意境闪现出前辈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型作品的影子。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完成于1826年,是舒伯特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一改舒伯特惯常的忧郁抒怀的情调,风格雄伟浩荡、气宇轩昂,运用古典主义美学表达出了高昂的浪漫主义激情、热情的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呈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品除了成熟的创作思想外,创作技法也可谓炉火纯青、光彩夺目,完美地继承了贝多芬的精神,达到了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最高峰。
曼德林四重奏《舒伯特·弦乐四重奏(2)》
这张专辑是德国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演奏舒伯特两部《弦乐四重奏》的录音。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罗莎蒙德”》D804,作于1824年。此曲属于舒伯特的晚期四重奏,当时他的四重奏作品在维也纳出版后卖得并不好,几部晚期四重奏甚至当时没有出版,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这部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E大调第十一弦乐四重奏》D353,作于1816年。此曲是舒伯特中期四重奏的杰出代表。作品遵循古典传统,旋律优美、情绪饱满热情,听来令人爽心悦目。
曼德林四重奏《舒伯特·弦乐四重奏(1)》
这张专辑是德国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演奏舒伯特两部《弦乐四重奏》的录音。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自从成立之后,先后在多个国际室内乐赛事上获得肯定,比如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乐团的四位成员平时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独奏家生活,是对室内乐怀有的热情和梦想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这让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成为欧洲室内乐组合里非常高调的一支。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作于1824年。当时舒伯特病得很重,他认为那个与音符灵魂同化的少女就是他自己。此曲是他所有14部弦乐四重奏中最完美、最感动人的一首。乐曲中充满了黑暗压抑和悲伤痛苦,使人感到无法承受与摆脱。死是这首乐曲的主题,然而,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轮回再生的起点,就像希腊神话,万物枯死,年复一年却又生机勃勃。舒伯特说:听这部四重奏的最佳时间是冬季,听这首歌曲最好在鲜花盛开的春天。 《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D87,作于1813年。此曲属于舒伯特早期四重奏作品,因编纂时年代确认失误而排列靠后。这部作品记录了十六岁少年舒伯特青春中短暂的美丽,光鲜纯朴、满怀梦想,洋溢着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音乐铺陈精细雅致,旋律和谐美妙,娴熟的创作技巧得益于当时经常举办的家庭演奏会。
阿卡多《莫扎特·两部弦乐五重奏》
这张专辑是阿卡多与四位弦乐演奏家巴特杰、霍夫曼、佩普斯、费利皮尼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两部《弦乐五重奏》。 《C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K515,作于1787年4月19日,此曲是莫扎特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作于1791年4月12日。
博尔特《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博尔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限的魅力。《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全曲共6首,每首的乐器组合各不相同。从这组乐曲中我们能体会到巴赫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杰出的作曲技能。这组乐曲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这六首大协奏曲是巴赫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杰作,也是他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低音大提琴家史特埃雪《安可曲集》
这张专辑是低音提琴演奏大师史特埃雪的安可曲集。 史特埃雪(Ludwig Streicher)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最优秀的演奏家之一,他具有强烈的个人演出风格,琴弦间的手指技巧十分的灵活,琴弓下的乐音更是富含着浓郁的情感。专辑收录的十一首小曲均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古典乐曲,其中大多为改编曲,并以法国及西班牙的作曲家为主,如葛拉纳多斯及德布西等人的作品,由史特埃雪的低音提琴演奏,更有另一番不同的音乐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最后一首,为史特埃雪自己的创作,可以在这首作品里听到许多的著名乐曲连续的以片断出现,十分的有趣!
罗斯特洛波维奇《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的两部作品:1、与中提琴家科赫、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1975年的录音;2、与萨金特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米亚斯科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1956年的单声道录音。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1975年1月3-8日在柏林爱乐大厅完成,这是20世纪古典音乐史上的一次传奇合作。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演奏气势恢宏又带着诗意,他凭借高超的技艺,生动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角色,将其内心的幻想、执着与无奈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卡拉扬则把乐团的声音雕琢得似艺术品,弦乐悠长,铜管明亮,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奏出了史诗般的悲剧氛围,与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大提琴独奏相得益彰。 这个录音是卡拉扬对《堂吉诃德》诠释的最佳版本之一。录音非常出色,虽然低音部分稍显突出,但整体上柏林爱乐乐团在卡拉扬的指挥下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演奏充满了激情与细腻的情感,既有宏大的音响效果,又不乏精致的细节处理。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完成于1897年12月29日,全称为《堂吉诃德——骑士性格主题幻想变奏曲》,作品编号为 35 号。这部作品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为蓝本,以大提琴来表现堂吉诃德的性格,中提琴象征其忠仆桑丘·潘沙,通过十个变奏以及一个终曲,展现了堂吉诃德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冒险经历。 米亚斯科夫斯基《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66,作于1944年,并于1945年在莫斯科首演。1956年,罗斯特洛波维奇与萨金特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录音。这个录音,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最好的演绎之一,其演奏生动流畅,控制有度,能够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该录音为单声道录音,从音质上来说,可能不如现代的立体声录音那么丰富和立体。录音中有点轻微底噪,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听感。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莱纳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法雅的作品。 如果说欧洲各国光彩夺目的西班牙作品让人感到炫目着迷,那么很多西班牙本国的音乐家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二十世纪之初的西班牙是一个多么落魄的国家:曾经称霸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海军舰队居然被年轻的美国在两天之内粉碎性摧毁;动荡的政局和贫穷落后的乡间,导致很多希望出人头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法雅在成名之前不得不靠创作Zarzuela轻歌剧维持生计,其作品首演的时候管弦乐团居然只有一把小提琴,连单簧管都找不到,低音大提琴还是从隔壁酒馆里借回来的。要不是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彪西的话,他“永远都会湮灭在马德里酒吧里平庸的轻歌剧和钢琴私人家教课里,写出来的一堆Zarzuela轻歌剧只能塞在尘封的抽屉里”。不过,这位早年潦倒的作曲家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远高于那些贩卖西班牙特色的音乐家。跟同时代的毕加索一样,法雅的艺术体现了当时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强烈矛盾:既处于欧洲最西端,却继承了厚重的东方文化;既是曾经最强盛发达的帝国,却沦为封闭荒蛮的偏远角落;既有虔诚内向的灵魂,内心深处却充满野性的澎湃。法雅文静内敛,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内心总要表达一种像斗牛士般野性的呐喊。 无论是《三角帽》还是《爱情魔发师》,法雅都避免过分滥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德彪西管弦乐素描的“轻描淡写”。他跟毕加索一起把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推入欧洲现代主义的洪流,他的作品没有对过去的怀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在,用最原始粗狂的元素传达自己的声音。 莱纳的《西班牙》专辑是从西班牙本国作曲家的视觉审视西班牙自身。莱纳棒下的法雅作品黑沉、神秘、诡异,充满原始荒诞的色彩;担纲独唱的黑人女高音普莱斯不再是拥有金钻般声线的崇高戏剧女高音,而是略带嘶哑的神秘女人。此作品本来由钢琴独奏演绎,难度很大,但管弦乐版本比较难得稀有。如果说阿根塔的《西班牙》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那么莱纳的《西班牙》则是一幅具有张力的写实素描。
索科洛夫《肖邦·练习曲、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演奏肖邦《练习曲》作品25、《第二钢琴奏鸣曲》。索科洛夫不仅是一位拥有前所未有的钢琴技巧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个具有近乎神秘的、敏感性的人。在肖邦的作品中,他发现音乐的意义,在艺术形式,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演奏。在他神奇的手指下,音乐仿如水与火、冷与热、微妙与力量、戏剧与抒情,在歌唱的浪涛中爆发。聆听索科洛夫演奏《练习曲》作品25,可见他的技术功底之深。《冬风》和《海洋》的演绎简直风卷残云、惊涛骇浪。 《练习曲》作品25,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1836—1837年间。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乔治·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也是肖邦较为大型的创作里最为强而有力的一部作品。
穆拉文斯基《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是20世纪古典音乐诠释史上的标杆级版本——它既未陷入过度煽情的浪漫化解读,也未沦为机械精准的结构主义演绎,而是以理性框架下的情感深度为核心,将这部作品中“命运与抗争”的主题、俄罗斯民族的抒情特质与交响乐的结构性力量完美融合,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穆氏风格”特色。 穆拉文斯基指挥版本的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平衡,他以对乐谱的绝对忠诚为基础,拒绝主观臆断的个人发挥,却通过对动机、声部、节奏的细腻处理,挖掘出柴科夫斯基“命运与抗争”主题下的深层情感;这种不炫技、不滥情的诠释,让这部作品既保持了交响乐的结构性力量,又充满了俄罗斯民族的抒情温度,成为后世指挥家演绎《第五交响曲》时无法绕过的参照。正如古典音乐评论家所言:“许多版本能让你感受到柴科夫斯基的悲伤,而穆拉文斯基的版本能让你理解这种悲伤。它不是个人的情绪宣泄,而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既敬畏又不甘的、完整的精神历程。” 穆拉文斯基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将作品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各个乐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让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的整体架构和发展脉络。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音色纯净、清澈,音响效果极佳。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时,乐团的音色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弦乐部分的音色柔美而富有光泽,木管乐器的音色明亮而通透,铜管乐器的音色则雄浑而有力,各乐器组之间的配合默契,能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使音乐充满了感染力。 穆拉文斯基能够让乐团在演奏中展现出强大的情感张力,从最柔美的弱音到最富有力量的强音,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在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中,他通过对动态的精准把控,使音乐在强弱变化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无论是宁静舒缓的段落,还是激昂澎湃的部分,都能让听众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尽管穆拉文斯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德奥大师,但他对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诠释具有严谨、威严的德奥风格特点。他指挥下的乐队发出巨大而清透的声响,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力贯穿其中,在沉缓的段落中也能显示出严肃的思考,使作品既保留了德奥音乐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他个人独特的诠释风格。
莱纳《马勒·第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四交响曲》。1958年12月由天碟录音师Lewis Layton在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厅录制,演奏、音效都极为出色。 《G大调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0年。著名的马勒学者埃根·加登堡将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这三首交响曲称为“魔角三部曲”,主要是因为这三首交响曲的歌词和主题旋律,部分是取材自“少年的魔角”民歌集。马勒自己对这首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3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惊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而这首交响曲最后乐章的歌曲《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天堂装满小提琴》一曲而谱曲。 马勒学者保罗·贝克认为,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是在描述“超升至极乐净土的旅途”,在这首乐曲之中,死亡则是以友善的面貌引领人们走入他的音乐天国。
科瓦切维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小品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史蒂芬·科瓦切维奇1991-2003年录制的,被公认为是迄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具权威的演绎版本之一。一位评论家在评论他所演奏的《锤子键》时指出:“史蒂芬·科瓦切维奇用一种不屈不挠、有时甚至是好斗的精神来诠释这一巨作,他的演奏甚至可与布伦德尔、吉列尔斯和波利尼相提并论……他在按下琴键的那一刻,便宣告了音乐的超凡力量。” 史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圣培卓市,是阿格丽奇的第三任丈夫。史蒂芬·科瓦切维奇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钢琴演奏者。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对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的演绎令人大为折服。史蒂芬·科瓦切维奇不但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钢琴演奏家,他还曾多年担任指挥,与世界各地的管弦乐队共同演奏了众多18世纪至19世纪的作品,备受称赞。 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同时,这些作品的曲体结构也是最精致和最优雅的。后辈从贝多芬的作品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那刚劲的气质、理性的深思和质朴的精神。贝多芬就像一位哲人,为世人献上了一曲又一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完成的。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13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罹患耳疾时痛苦的内心独白。第二个时期是1801—1814年,这一时期他又创作了14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入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贝多芬用平凡的素材和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第三个时期是1816—1822年,在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这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这些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不再象中早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斗志昂扬,相反变得沉静、柔缓了。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伯特、舒曼、德彪西》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布里顿合作,演奏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舒曼《五首民谣》、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这是最具经典色彩、最超值的唱片之一。专辑中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被誉为此曲的最佳版本。舒伯特这首独特作品原是为六根弦的阿佩乔尼琴所作,罗斯特洛波维奇改以四根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却丝毫不见滞涩,功力深厚。布里顿虽以作曲家名世,但其钢琴演奏同样出色,体现了互为衬托的效果。此外,这张唱片还收录了舒曼《五首民谣》Op.102、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两位大师的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