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67

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利·巴拉基列夫的两部《交响曲》、《交响诗》及《序曲》。 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鲍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即“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强力集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 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库普曼《巴赫·第1-4号管弦乐组曲》
50
这张专辑是古乐指挥大师汤·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第1-4管弦乐组曲》。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 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李赫特《1993年传奇音乐会》
80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在1993年5月30日德国史瓦辛格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由艾森巴赫指挥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协奏。令乐迷们感到无比惊喜的是大师所挑选的演奏曲目: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和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而这场重要的实况演出,难得的被官方以高水平、高品质的规格留下录音。 这场传奇演出曾经由日本唱片公司于1997年发行,但据说因版权争议,出版品很快就被回收并停止发行。一直到2010年,这场珍贵的演出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3年的这场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是李赫特本曲目第二个录音。翻开大师的纪录,除了1952年与康德拉辛在莫斯科的合作外,一直到40年后,李赫特才又留下了这首抒情唯美的钢琴名曲录音。 另一首作品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则是大师生平所留下唯一的录音。这部格什温在1925年所写下的作品,曲中充满了美国当代的华丽风采,美国味十足。尤其是这部作品甚至从未被20世纪的大师们如霍洛维兹、阿劳、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吉利尔斯录制发行过。可谓空前绝后,钢琴家李赫特这场1993年的实况录音不仅是经典,而是传奇。 圣-桑《F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103,作于1896年。这是圣-桑给为了庆祝他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生涯50周年纪念音乐会而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此曲有《埃及》的标题。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5年。此曲被公认为是格什温最优秀的一部作品。音乐学家甚至将它列入历史5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中,理由是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
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67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利·巴拉基列夫的两部《交响曲》、《交响诗》及《序曲》。 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鲍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即“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强力集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 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斯威特兰诺夫《卡林尼科夫·管弦乐作品》
斯威特兰诺夫《卡林尼科夫·管弦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瓦西里·卡林尼科夫的管弦乐作品。俄罗斯作曲家瓦西里·卡林尼科夫(Vasily Kalinnikov,1866年6月13日-1901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尔洛夫省姆岑斯克县沃因镇一个小官员家庭里。1892年,卡林尼科夫毕业于音乐爱好者协会的一所音乐学校,不久后同柴科夫斯基的一次会见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柴科夫斯基赞许他的一首管弦乐组曲,对此他在事隔多年之后还满怀感激之情写道:“我至死不会忘记这个时刻,因为它给我无穷的力量。” 在卡林尼科夫为数不多的创作遗产中,交响音乐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交响音乐的风格,是在创造性地吸收和消化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民族交响乐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可以看到直接继续柴科夫斯基、鲍罗丁的交响乐创作的某些方面的传统。他的交响音乐,无论是主题素材的特点或者是音乐发展的原则,都以抒情的歌曲性为基础,他的交响曲的音乐主题,旋律美丽、气息宽广、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1928—2002),前苏联著名指挥大师,一位始终坚持在前苏联从事指挥事业的著名音乐家,因此实际上他是最能代表前苏联指挥艺术水平和特色的指挥家,而且在以上所提到的新一代指挥家中,他又可以说是民族性最强的一位。曾任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现为俄联邦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一职长达35年之久。 斯威特兰诺夫在众多前苏联指挥家中,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指挥家,这种风格在他所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品中有着极其突出的体现。一般来说,每个指挥家都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作品的风格掌握得娴熟和巧妙,这一点在逻辑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斯威特兰诺夫却是这类指挥家中更为突出的人物,他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全都充满着来自民族血液中的韵味和特点,多年来,他指挥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过无数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而他本人则早已被人们看作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音乐指挥权威了。
--
14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这张双CD专辑是苏联著名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Nikolai Golovanov,1891-1953)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格洛凡诺夫除了是著名的指挥家之外,也是著名钢琴家、教师和非常多产的作曲家。比起其它的指挥家,格洛凡诺夫的录音作品相当广,因而有“录音先锋”的封号,日本的季刊《Classic Press》以“俄罗斯怪物指挥者”来称呼他。 格洛凡诺夫在指挥的系谱学里,比较偏荷兰指挥家孟格堡的风格,其音乐是极致的浪漫,不负“怪物”之名。最后对这位非凡的指挥家下了这样的批注:“在格洛凡诺夫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 第一张CD里头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诺夫的《第六交响曲》。整部曲子的强度呈渐弱的走势,琴弦拨动时闪耀的微微光芒,就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诺夫在此又运用了他惯常的悬念表现手法和堪称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兴奋的诠释方式,听觉上给人带来的那种震撼力就好比燃烧的油井。第二乐章是主旋律和变奏曲,尽管曲子的强度还是有所减弱,但依旧能感觉得到严格的控制。格洛凡诺夫极为自信,把主旋律与每一个变奏曲之间都划分得很清楚(共有7个变奏曲)。它们并不是单个地被联系在一起。第三首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欢快的谐谑曲,全曲精确无误与他指挥演奏的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别无二致。充溢着渴望的小间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乐(只有3分44秒)。历时9分37秒的终曲的开头有点像鲍罗丁《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之后便发展进入到一种深沉、华丽、兴高采烈的氛围之中,使我想起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的终曲。就像李斯特的交响诗一样,格洛凡诺夫使它听起来比实际上的更加动听。
--
12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这张专辑是卡尔·戴维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德利布的音乐作品。包括《希尔薇娅》芭蕾组曲、歌剧《拉克美》选段、歌剧《国王寻乐》、《葛蓓莉娅》选段。 德利布(Delibes,1836-1891年)法国作曲家。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剧有关,他先后共完成了超过20出的歌剧和轻歌剧和三出芭蕾舞剧,他也有创作艺术歌曲等作品,但室乐、管弦乐作品则近乎欠奉。当中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希尔薇娅》、歌剧《拉克美》为他的代表作。 1870年德利布最著名的舞剧《葛蓓莉亚》首次演出。该剧结构完整,世态风俗的描绘色彩丰富、抒情喜剧形象突出,充分表现了德利布优美典雅的风格。1876年他的第二部舞剧《希尔薇亚》首次演出,这是一部神话题材的作品。音乐主题贯穿发展,舞蹈造型鲜明。德利布一共创作了20余部歌剧,其中以《拉克美》与《国王如是说》最为著名。1883年他的歌剧《拉克美》首次上演,这部东方色彩浓郁、心理刻画细腻、充满戏剧性的歌剧至今仍在欧美歌剧院经常演出。 德利布的作品与法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流畅优美、管弦乐配器清澈秀丽,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在各国颇为著名。他的舞剧音乐对欧洲芭蕾舞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柴科夫斯基等的舞剧音乐都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写有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 德利布于1881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884年被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德利布的创作以戏剧音乐为主,而其中又以芭蕾音乐成就最高。他大胆创新,丰富了人民风俗描绘的色彩,扩充了心理刻画的传统手法,并发展了戏剧性的因素,使芭蕾音乐进一步交响化,被称为“芭蕾音乐之父”。
--
15
佛瑞西亚、肯佩《雷斯庇基·罗马三部曲》
佛瑞西亚、肯佩《雷斯庇基·罗马三部曲》
这张专辑是佛瑞西亚指挥新爱乐乐团,演奏雷斯庇基《罗马节日》、《罗马之泉》;肯佩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罗马之松》。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分别在1968、1964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1879年7月9日-1936年4月18日),意大利作曲家。1879年7月9日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936年4月18日卒于罗马。代表作有交响诗:《罗马节日》、《罗马之泉》、《罗马之松》。 交响诗《罗马节日》是罗马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于1928年,描述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印象。 交响诗《罗马之泉》创作于1914年-1916年间,是作曲家描绘罗马景色的三首著名交响诗之一。这些交响诗不像一般的交响诗那样采用单乐章形式,而是分为四个“乐章”,但又连在一起演奏。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雷斯庇基的声誉。在这首交响诗的总谱上有一段描写性文字“黎明时分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早晨的特里顿喷泉;中午的特莱维喷泉;黄昏时的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就是雷斯庇基在不同的时间,以四个不同的喷泉及其周围的景色为对象所描绘的四幅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大自然画面。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在不同时辰的不同光线下描绘出的一个个干草垛。 交响诗《罗马之松》作于1923年-1924年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亲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时,曾在节目单上写道:“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作曲家曾说过,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罗马喷泉”是寻求用乐音来表现大自然的印象,那么在“罗马松树”中,他则以大自然为出发点,那些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已成为罗马生活中重大的见证者,希望可以借此唤起人们的回忆和幻觉。
--
3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
16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这张专辑是捷克著名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的录音精选辑。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1908年4月11日-1973年7月3日)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安切尔以他对音乐的理解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并将这些效果应用到他所指挥的交响乐团中;他特别擅长利用戏剧的情节插入来增强大型作品的韵律,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永无止境的魅力。 专辑中的雅纳切克《塔拉斯·布鲁巴》,几乎没有任何杂音。从各种独奏乐器柔和甜美的音色中可得知这是一套杰出的立体声录音。听《奥斯塔普之死》(第7首)小提琴冰清玉洁的天音和竖琴不断重复的伴奏。 安切尔还录制了诺伐克的《斯拉夫舞曲》,制片人斯蒂芬·赖特和约翰·帕特里克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在塔特拉山》。安切尔在选曲上大胆创新。诺伐克通常被视为是塔里赫的领地。尽管安切尔曾师从塔里赫,就象汉德雷向博尔特学习一样,但这仍然是勇敢的一步。 克雷吉的《小夜曲》是为乐队创作的。这部写于1950年的三乐章作品充满了细腻的独奏和外乐章嘲讽的动机,这使它成了米约(《房顶上的公牛》),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哈恰图良(《假面舞会》),改良后的罗西尼甚至伯恩斯坦的捷克同类。中乐章的行板是段宁静动人的间奏。安切尔还录制过克雷吉的《第二交响曲》。 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交响曲》是在1968年他迁往多伦多之后的两年录制的。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杜布切克改革试验的结束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安切尔的前任是小泽征尔,继任是安德鲁·戴维斯。他于当年1月与多伦多交响乐团签约。他原打算在多伦多和布拉格同时任职,但前苏联8月份的入侵使他的计划泡汤了。能拥有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立体声录音是件幸运的事,它具有其所有的优点——欢快热忱,节奏分秒不差。 《伏尔塔瓦河》的录音每一分钟都得到了优雅的润色或加强。安切尔的演奏速度不快,但充满耐心和诗情画意。在“乡村婚礼”的插曲中,你可以从维也纳乐队的演奏中听到斯特劳斯般的泛音。 安切尔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欢快活泼,象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一样充满秋天的气息。优美的快板中温暖的微笑与歌唱烘托出一种类似于斯拉夫舞曲的情调。
--
18
穆特、普列文《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穆特、普列文《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暨安妮-索菲·穆特首次公演30周年推出的“永恒的莫扎特”录音系列。国际乐坛的首席女小提琴家穆特与丈夫普列文(Andre Previn,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和大提琴家Danil Muller-Schott合作,演奏莫扎特《钢琴三重奏》,第四至第六首(K.502/542/548)。 这夫妇档组合很有吸引力,普列文除了在指挥上早巳晋身为大师级外,他同时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并以演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驰名,他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自弹自指演出,极获好评。由这对浪漫夫妇为主的组合来演绎莫扎特三首最完美的钢琴三重奏,听来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两人对莫扎特的音乐都有深入的研究,穆特在童年时代以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成名,且在卡拉扬指导下灌录的第一款唱片亦是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加以普列文又是弹奏莫扎特的高手,两人的合作产生“莫扎特效应”是很自然的现象。正如“永恒的莫扎特系列”引述穆特的话:“莫扎特的音乐是你灵魂的X-光,照亮你的心灵。” 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 《第五钢琴三重奏》,C大调,K548,作于1788年7月14日。 《第四钢琴三重奏》,E大调,K542,作于1788年6月22日。 《第三钢琴三重奏》,降B大调,K502,作于1786年11月18日。
--
9
马尔科·伯尼《莫扎特·交响曲、小夜曲》
马尔科·伯尼《莫扎特·交响曲、小夜曲》
这张专辑是莫扎特《第5、29交响曲》、两部《小夜曲》。不但展现了音乐的甜美与柔和,同时更加生动、轻快,充满智慧。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K201,完成于1774年4月6日,之后的十四年,莫扎特持续创作交响曲,他的题材变得更强而有力、处理方式更有自信、结构上拼凑的痕迹也全然消失;然而他再也不曾重现此曲的高贵华丽。此曲的特色在于它结合了优雅、亲密、强烈的表达方式,以及卓越的作曲技巧。此曲乐风较其他萨尔茨堡交响曲更具装饰性,但意味深长的是,它也更具实质内涵。它的情感内涵并不容易确定,是此曲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莫扎特突破了传统惯例的限制,将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D大调小夜曲》K239,作于1776年1月。此曲有一个“Serenata Nocturen”的别称,直译为“夜曲风格的小夜曲”,而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月下小夜曲”。其实这个名称是由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在誊写乐谱时加上的。作曲家创作时,除了弦乐器之外,特意在配器中加入了定音鼓,从而让整首作品听起来饱满而多彩,由此也可以断定这部作品是当年莫扎特为室内演奏特别写下的,并且成为户外小夜曲室内乐化的先声和代表。此曲有着较为强烈的复古色彩,作曲家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结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全新的拓展。 《G大调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首,也是莫扎特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好似一部小型交响曲。
--
14
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罗密欧与朱丽叶》
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张专辑是前苏联著名指挥大师斯威特兰诺夫率领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著名管弦乐作品。 斯威特兰诺夫是前苏联在国际上最知名的指挥大师之一,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感染力的指挥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的指挥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动力感,而且具有着丰富的色彩性和引人注目的鲜明活力。前苏联著名的指挥大师康德拉辛便针对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说到:“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有着非常饱满的音响,这种音响是以威力和鲜明打动人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斯威特兰诺夫所特有的热情”。康德拉辛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作为一个俄罗斯指挥学派的杰出后继者,斯威特兰诺夫所继承和表现的是该学派的热烈和激情的风格以及丰厚和宏伟的特点。 斯威特兰诺夫在众多前苏联指挥家中,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指挥家,这种风格在他所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品中有着极其突出的体现。一般来说,每个指挥家都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作品的风格掌握得娴熟和巧妙,这一点在逻辑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斯威特兰诺夫却是这类指挥家中更为突出的人物,他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全都充满着来自民族血液中的韵味和特点,多年来,他指挥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过无数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而他本人则早已被人们看作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音乐指挥权威了。 《曼弗雷德交响曲》作品58是柴科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此曲是根据拜伦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维洛那城两大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结下世代宿仇。然而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冲破一切封建阻力,在神父劳仑斯的帮助并主持下秘密成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的桎梏,男女主人公最终放弃了生命,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两大家族的言归于好。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