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鲜
117.6万

音乐生鲜

主播:711ca386
新鲜的、有生命的音乐,绝好品位,清晨和夜晚,都可以来一发。微信公众号:711大嘴巴
节目(46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711ca386

711ca386

声音能量、耳洞大开!711大电台,耳朵痒随时来。关注微信公众号“711大嘴巴”,不好听你告诉我。
关注
音乐生鲜
117.6万
新鲜的、有生命的音乐,绝好品位,清晨和夜晚,都可以来一发。微信公众号:711大嘴巴
乐事fun团
103.1万
你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还有新鲜事吗,来点乐事,加点Fun。微信公众号:711大嘴巴
趣走走
224.6万
旅行,总让人充满期待,趣走走,声音纪录片,把远方带给你听。微信公众号:711大嘴巴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987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拜伦·坚尼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1928-)美国钢琴家。坚尼斯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坚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李斯特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还是对肖邦有着特殊的偏爱。除音乐本身外,坚尼斯本身的气质恐怕比音乐本身更能表达“肖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勋伯格所描述:“在舞台上,坚尼斯瘦长、几乎弱不禁风的样子,几乎马上唤起台下女性观众的母性怜爱本能,就像肖邦本人再现一样。等到他弹完一首《夜曲》 ,半数观众都猜想会有位乔治·桑从后台走出来,搀扶着他前往地中海静养。” 坚尼斯形容他和肖邦的关系为“灵魂交感”。坚尼斯阐述道:“肖邦对他的弟子说过许多次‘用你的灵魂去弹奏。’如果你想创造真正伟大的音乐,就必需得这么做。如同现实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馈也愈多。有人害怕无保留的付出,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唤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神秘。让灵魂充分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经验。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象力结合,然后呢,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可以称它为交感、出神入化、浑然物外……随便你。反正它就是‘音乐’,不再是钢琴、也不再是音乐家:此时音乐的境界早已超越这一切。” 坚尼斯相信他“确实和肖邦有些奇妙的因缘,最早是1955年在诺昂特巧遇阿萝蕾·桑(Aurore Lauth Sand) ,也就是乔治·桑的孙女。接着是他发现了四份肖邦从未发表过的手稿,然后又在法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演出肖邦这个角色。”如同霍洛维兹一样,坚尼斯的特点在于优美的歌唱性。如同坚尼斯告诉学生:“你不是钢琴家,而是位歌唱家。当然你学的是这种乐器,但你其实是同时扮演歌唱家和伴奏两个角色。有很多年轻学生觉得怯于去‘唱 ’ 。以前肖邦就建议他的学生,常去听伟大声乐家演唱,你就知道怎么弹钢琴。”
242230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1.6万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齐夫拉》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齐夫拉》
这张专辑收录了乔治·齐夫拉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乔治·齐夫拉(Gyorgy Cziffra,1921-1994)法籍匈牙利钢琴家。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齐夫拉无比富创意的《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幻想曲》、《死之舞》及李斯特钢琴协奏曲,把他的才华逐音、逐小节地展现出来。对他来说,录音室不过是个空间,让他用来捕捉艺术灵感。他可以透过冒险、试验、练习,来达到彻底的说服力。他在录音室内燃亮作曲家所托付的音乐概念,再发挥所有的技巧魔力,让作品闪耀生辉。在他那疾风扫落叶般却又精准控制的演奏中,《塔兰泰拉》及《B.A.C.H.幻想曲与赋格》中的宏伟敲击和弦经过句,都表现得神乎其技而耀眼非凡。每个细节听来都是清新而富创意,使听众觉得似乎聆听一部从末听过的新曲子。齐夫拉演奏的肖邦的练习曲,如同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一般,难道是想把他们也塑造出李斯特魔鬼戏剧性般的意义?究竟是出乎自负、对艺术的冲动,抑或全然的实验精神,让齐夫拉如此演奏肖邦的练习曲呢?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诠释可议而且卖弄技巧,甚至仅为填充录音曲目。但从另外一个较开放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可以解释成:齐夫拉对这部作品的激情、不敏锐深入的诠释,也是对音乐的一种探索,他想追求任何可能的作品燃烧的方式。齐夫拉演奏的《英雄》波兰舞曲说明他在练习曲中表现的狂野只是一次特别。事实上,他对波兰舞曲的诠释让人联想《波兰幻想曲》作品61,因为齐夫拉把其中散漫、克制节奏的的风格被引用在《英雄》波兰舞曲这部和弦、节奏实则比较重的作品里。
79936
保罗·施瓦茨《咏叹调·精选辑》
保罗·施瓦茨《咏叹调·精选辑》
这张专辑是Cafe del Mar旗下以歌剧与电子乐融合为主题的Aria系列精选辑,由Paul Schwartz与Mario Grigorov两位音乐人主导制作,是Cafe del Mar品牌拓展音乐多元性的重要尝试。这张专辑不仅是电子乐与古典歌剧融合的先锋之作,更代表着Cafe del Mar品牌从场景音乐向概念化艺术表达的转型,其独特的“电子巴洛克”风格至今仍被视作Chill-Out音乐中的另类经典。 Aria系列诞生于1999年,正值Cafe del Mar成立唱片公司之际。Paul Schwartz本身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造诣,他与Mario Grigorov将歌剧咏叹调、古典旋律与现代电子乐结合,创造出一种"神秘且富丽堂皇"的意境,突破了Cafe del Mar以往以海岛落日氛围为主的Chill-Out风格。这种跨界尝试获得了乐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系列中艺术性突出的分支。 专辑以歌剧电子化为核心,重新演绎了普契尼《蝴蝶夫人》中的《Farewell》、亨德尔歌剧《塞尔斯》的咏叹调《Ombra Mai Fu》等经典段落,通过电子合成器、氛围音效与古典声乐的交织,营造出史诗般的空间感。相较于Cafe del Mar主系列的放松沙滩场景,Aria系列更强调戏剧张力与情感深度。 《Aria》是由Paul Schwartz构思、创作和表演的,是由歌剧中的经典片段变形而创作的充满现代气息的氛围舞曲。但是和其他氛围舞曲专辑不同的是《Aria》并不是仅依靠键盘和采样来完成的。专辑的音乐的出发点在于尽可能让人感觉到真实而生动,试图在听众的脑海中树立与一支大型管弦乐队共处伦敦最棒的录音棚——阿比大街——的现场一样。 专辑中的人声并非采样,而基本由百老汇如日中天的女高音Rebecca Luker录制。这些所有的真实人声使得整张专辑表现出了在该类音乐中前所未有的鲜活感和现场感。这些鲜活逼真的元素和强劲流畅的音乐结合创造出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灵魂和心脏的双重体验。
55141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这张专辑收录了爱丽希亚·德·拉罗查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这一套回顾拉罗查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罗查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罗查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回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顿的行板与变奏中,拉罗查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罗查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罗查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472242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与帕帕诺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茨冈》。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这部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此曲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部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是题献给萨拉沙萨蒂的。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他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 拉威尔《茨冈》,作于1924年。拉威尔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此曲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给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及快板的富力斯卡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2.7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