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感

00:00
03:5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ANANKE

ANANKE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ANANKE
关注
Protogenoi
1.1万
阿南刻乐队 ANANKE是一支电子/流行音乐风格的独立乐队。由王若卉(主唱/作曲/作词/编曲/键盘)和Eric Lattanzio(制作人/作曲/编曲/贝斯/键盘)共同建立。2015年,在东京御茶水的一间乐器店里买下了一台Fender Rhodes,出于对音色的着迷成立乐队创作音乐的想法逐渐形成。"阿南刻"是古希腊神话中掌握时间和定数的神,是命运、时间和必然性的代表。 我们相信音乐的所有灵感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强迫,也不受限制。 这并不意味着被动地等待,但灵感永远会自然地在正确的(或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是命中注定必会到来的。 Protogenoi是ANANKE阿南刻乐队的首张LP,主要使用模拟合成器及各类电子乐器,形成流行、迷幻电子为主的音乐风格,混合空灵的人声和独特的曲风,令他们的音乐充满感性且深度自我探索的气质,邀请听者加入一场心灵深处的旅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 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Budapest String Quartet)于19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立,原本由匈牙利音乐家组成,但是1930年成员都变成了犹太裔俄国人。1950年代,在首席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Roisman的带领下,乐团达到了巅峰。1938年乐团迁往美国,在1938年至1962年期间,乐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驻地,这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馆内珍藏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无论是平日的演出,还是在录音当中,他们都使用这些名琴进行表演,很多录音在图书馆中进行。乐团于1967年成立50周年之际解散。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23888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斯特恩《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1、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家斯特恩、中提琴家拉雷多、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艾克斯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三部《钢琴四重奏》。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大约作于1854年,是勃拉姆斯发表的第一首室内乐作品。此曲糅合了贝多芬和舒曼的特点,旋律非常朴实优美,三件乐器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C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87,完成于1882年。勃拉姆斯这时年近中年,正处于创作最活跃最激进的时期,经验日臻丰富,已经完成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三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勃拉姆斯是一位个性极强的作曲家,他追崇严谨的古典主义,远离浪漫主义的浮华喧嚣,创作风格与贝多芬、舒曼等前辈一脉相承。此曲格调庄重、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c小调第三钢琴三重奏》作品101,作于1886年,这一年勃拉姆斯五十三岁。步入晚年的勃拉姆斯,逐渐收敛了狂放的戏剧性特质,而转向诗情与灵动,追求情感的厚重与坚韧,糅合豪迈与豁达于洗练的结构中。由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调性是c小调,出于内心的崇拜,勃拉姆斯多部c小调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贝多芬的痕迹。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完成于1861年11月。这是一部带有交响性创作思维的室内乐作品,选材丰富、布局严谨、形式广阔,包含丰富的个人情感。 《A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作品26,此曲与《第一钢琴四重奏》几乎同时创作,同时出版。这部作品与第一号形成对比,音乐中没有过多的悲情色彩,而是充满春意盎然的温暖和亮丽,生机勃勃、激情奔放。结构上采用严格的古典曲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来到维也纳第一年就带来成功声誉的作品之一。 《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60,构思于1854年,1856年完成后试演不成功,此后便陷入到无休止的修改当中,直至20年后的1874年才改定出版。这是勃拉姆斯两首长时间创作的作品之一(另一首是《第一交响曲》,耗时22年),也是投入感情最多、最耗费心血的室内乐作品,其中饱含着他内心蕴藏的对作曲家舒曼的悲剧印象,对克拉拉·舒曼的爱慕情结,以及那种没有结果的爱带来的内心挫折与消沉情绪,因此这部作品有一个“维特四重奏”的称号,对应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
672724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这套专辑收录了传奇钢琴家布鲁斯·亨格福德的代表性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的“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等8部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奏鸣曲和幻想曲以及勃拉姆斯、肖邦的几首作品。 早逝的澳大利亚钢琴家Bruce Hungerford演奏的8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我原本是提不起兴趣的,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他,而且我也不相信澳大利亚能出什么大师,因为那里实在缺乏深厚的土壤。然而哥们提醒我说,他是Ignaz Friedman的弟子,这让我一震,因为我是知道大神弗里德曼确实很早就移居澳洲了,记得我当时点开这套录音,《悲怆》与《月光》实在是被演奏太多的曲目,我感觉Bruce Hungerford的演奏非常的快速而且精确,是德奥风格的演出,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情,过于冷峻了。 然而这一印象在《暴风雨》中完全打破了,他的音色开始变暖,开始充满感情。《华尔斯坦》里,他的开头依然弹的飞快而且结构清晰,与古尔达的风格完全一致,从第二乐章开始,音色又再次转暖,充满感情。我逐渐明白,他是一位技巧无懈可击,强调对比,而且非常注重乐曲架构的钢琴家。于是我开始听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我知道这是真正的试金石。 当时听罢,我已知道,这是可以与鲁道夫塞尔金,威廉肯普夫,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一个级别的贝多芬演奏大师,而且他的情感不是耽溺出来的,而是倾泻出来的,用一种完美的技巧来表达的。在贝多芬晚期最完美的几个慢板里,他缓缓弹出了深沉的意味,这是总结性的演出,这是晚期贝多芬想说的话,他竟都懂了。
1.2万40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这张专辑收录了毛里奇奥·波利尼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李斯特、肖邦、舒伯特、韦伯恩、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独奏作品。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1942年1月5日-)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 波利尼1942年出生于米兰,早期在卡罗·隆那提门下习琴,在九岁就举行独奏会。后来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向卡罗.维杜索学习,在1959年即在赛雷诺获得艾托瑞.波卓里钢琴大赛的首奖,次年在华沙的肖邦大赛里也是第一名,得到当时评审阿图.鲁宾斯坦的青睐,但后来他并没立刻发展出事业之高峰,他一度中断似锦的职业演奏生涯,追随阿图罗·班乃迪提·米凯兰杰利,以使自己的演奏完美无暇,自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一些音乐大城举行独奏会,与最顶尖的指挥与乐团合作,一直受到听众和评论家狂热地肯定,而且录制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唱片。 波利尼被视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钢琴家,往现代乐派的曲目(例如布列兹、史托克豪森、贝里诺)所做的努力与从事社会政治运动一样多。作为一位钢琴家,在他的钢琴生涯里曾做出几次大胆的改变,在录音室里有着技巧完美至上的录音,现场演出则弥漫着音乐的冲劲,和高风险性的表演。他的演奏曲目,从葛苏阿到诺诺,都是无可取代的,如百科全书般的广度所向匹靡。
12324
(第72期) 钢琴协奏曲《我的祖国》
(第72期) 钢琴协奏曲《我的祖国》
这张唱片,是钢琴家孙颖迪,与张艺指挥的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奏钢琴协奏曲《我的祖国》,也是这部作品的首演现场录音。小喵祝朋友们国庆节快乐!也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抒情、激情豪迈,无论何时唱起,总能唤起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如今,这部作品由作曲家储望华,改编成钢琴协奏曲。要将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改编成一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并不容易。 储望华对《我的祖国》的改编有着独到见解。这部向祖国献礼的作品,延续了他的“储式”风格,以钢琴独奏和乐队协奏的形式,通过钢琴各个音区的不同音色,将曲中饱含的情感交融交织,深情地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华夏人文情怀的讴歌。 这部协奏曲基本保持着原来歌曲的旋律和基本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中国特色。原歌曲的主题在新作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有所不同,有速度舒缓、抒情的,也有慷慨激昂、奔放豪迈的,力求多侧面、全方位地去表现宏伟的主题。 相较于郭兰英演唱的版本,储望华按照原作曲家刘炽的意愿,将歌唱家加入的一些装饰音去除,并在乐曲中加入符合时代的音乐元素。除了钢琴和乐队的对话,还有钢琴与其他乐器,如大提琴的对话。作曲家谭盾感慨说,这真是储望华老师呕心沥血之作。
11391
美岛莉、今井信子《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美岛莉、今井信子《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莫扎特的作品:1、由小提琴家美岛莉、中提琴家今井信子与艾森巴赫指挥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交响协奏曲》;2、由小提琴家美岛莉、钢琴家艾森巴赫与其指挥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钢琴、小提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大约在1779年秋天完成于萨尔茨堡。这部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他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风格特点。天才的莫扎特大大地扩充了独奏乐器与乐队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交响乐中似乎高耸于乐队其他乐器之上,然而它们与整个乐队却是血肉相连。乐队和独奏乐器彼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伙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第一呈示部的结尾,其中独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极为自然而和谐地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或者不如说,独奏正是从众多乐器中“诞生”出来。就乐队本身而言,全奏插部乃是交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独奏演奏经过句时,全乐队的进入在这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首交响协奏曲中,中提琴作为独奏声部的应用,在那个时代的音乐会中,是非同寻常和令人惊叹的。在18世纪,中提琴还不是广泛应用的独奏乐器。莫扎特打破了传统,跳出了世俗对待中提琴的偏见,以当时独一无二的高水平作曲手法和对乐器本质的了解,绝妙地发挥了中提琴的表现性能。中提琴的独奏声部流畅自如,可以说极为精美。从运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手法这一点来看,在这首乐曲中,中提琴与小提琴声部达到了完全平衡。想必作曲家已预先构想中提琴独奏声部由他本人亲自演奏了。
695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