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岛莉、今井信子《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美岛莉、今井信子《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莫扎特的作品:1、由小提琴家美岛莉、中提琴家今井信子与艾森巴赫指挥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交响协奏曲》;2、由小提琴家美岛莉、钢琴家艾森巴赫与其指挥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钢琴、小提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大约在1779年秋天完成于萨尔茨堡。这部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他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风格特点。天才的莫扎特大大地扩充了独奏乐器与乐队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交响乐中似乎高耸于乐队其他乐器之上,然而它们与整个乐队却是血肉相连。乐队和独奏乐器彼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伙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第一呈示部的结尾,其中独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极为自然而和谐地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或者不如说,独奏正是从众多乐器中“诞生”出来。就乐队本身而言,全奏插部乃是交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独奏演奏经过句时,全乐队的进入在这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首交响协奏曲中,中提琴作为独奏声部的应用,在那个时代的音乐会中,是非同寻常和令人惊叹的。在18世纪,中提琴还不是广泛应用的独奏乐器。莫扎特打破了传统,跳出了世俗对待中提琴的偏见,以当时独一无二的高水平作曲手法和对乐器本质的了解,绝妙地发挥了中提琴的表现性能。中提琴的独奏声部流畅自如,可以说极为精美。从运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手法这一点来看,在这首乐曲中,中提琴与小提琴声部达到了完全平衡。想必作曲家已预先构想中提琴独奏声部由他本人亲自演奏了。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0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
16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晚期四首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得溃不成军。《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特别指出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慢板简直太棒了。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D703,作于1820年,其实仅一个乐章,所以称作《四重奏片断》。这一个乐章为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决定全曲性格震音的第一主题导入开始,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下移大三度,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移到降D大调,经高八度等反复4次,形成长大的发展性小结尾。发展部以降A大调开始,发展方法承续了呈示部小结尾的形态。再现部以复归于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始,再一次强调呈示部小结尾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形成尾声。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D804,标志着舒伯特进入了晚期四重奏创作阶段。这首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D810,创作于1824年,是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的杰作。由于其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创作于1817年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故这首四重奏也称为《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在内容上虽然与同名歌曲无对应联系,但其描绘的痛苦、恐惧、激情和抗争等音乐形象多少也反映了标题所表明的含义。作品以戏剧化的旋律和完美的创作技巧成为弦乐四重奏体裁中的名篇,并多次被电影和电视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引用。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作于1826年。
20
13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1965-1972年间的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法朗克、埃尔加、柏辽兹、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梅西安的作品,其中有一张CD全部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有特色的改编曲集。 斯托科夫斯基的确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指挥家之一,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对于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的推广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美国首演马勒的“千人”使斯托科夫斯基第一次为世界瞩目,而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所合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世界首演更是将斯托科夫斯基及他所打磨的费城交响乐团推向了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行列。厚重低沉、极富质感的弦乐声色,正是斯托科夫斯基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所缔造的“费城之声”。 在演出生涯的早期,斯托科夫斯基便极其注重声响的效果。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斯托科夫斯基选择了把小提琴手排列在舞台的右边,这种方式至今仍被许多交响乐团所采用。不同于早期的众多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钻研,改造录音技术,也算技术狂人一枚了。 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演出极具魅力,事实上,说他是指挥家中的第一位大众明星也不过分。在费城交响乐团期间,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宣传单上甚至不用写演出曲目,只要写上”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晚年,录音技术终于让他梦寐成真。而在欧洲期间的演出,斯托科夫斯基沿用了当年打磨费城交响乐团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乐团,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之手,总能呈现出他所一贯追求的富丽堂皇的辽阔声响,难怪有人说,斯托科夫斯基是有魔力的。
--
61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
这张专辑是捷克著名指挥家卡雷尔·安切尔的录音精选辑。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1908年4月11日-1973年7月3日)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安切尔以他对音乐的理解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并将这些效果应用到他所指挥的交响乐团中;他特别擅长利用戏剧的情节插入来增强大型作品的韵律,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永无止境的魅力。 专辑中的雅纳切克《塔拉斯·布鲁巴》,几乎没有任何杂音。从各种独奏乐器柔和甜美的音色中可得知这是一套杰出的立体声录音。听《奥斯塔普之死》(第7首)小提琴冰清玉洁的天音和竖琴不断重复的伴奏。 安切尔还录制了诺伐克的《斯拉夫舞曲》,制片人斯蒂芬·赖特和约翰·帕特里克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在塔特拉山》。安切尔在选曲上大胆创新。诺伐克通常被视为是塔里赫的领地。尽管安切尔曾师从塔里赫,就象汉德雷向博尔特学习一样,但这仍然是勇敢的一步。 克雷吉的《小夜曲》是为乐队创作的。这部写于1950年的三乐章作品充满了细腻的独奏和外乐章嘲讽的动机,这使它成了米约(《房顶上的公牛》),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哈恰图良(《假面舞会》),改良后的罗西尼甚至伯恩斯坦的捷克同类。中乐章的行板是段宁静动人的间奏。安切尔还录制过克雷吉的《第二交响曲》。 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交响曲》是在1968年他迁往多伦多之后的两年录制的。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杜布切克改革试验的结束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安切尔的前任是小泽征尔,继任是安德鲁·戴维斯。他于当年1月与多伦多交响乐团签约。他原打算在多伦多和布拉格同时任职,但前苏联8月份的入侵使他的计划泡汤了。能拥有安切尔的马替努第五立体声录音是件幸运的事,它具有其所有的优点——欢快热忱,节奏分秒不差。 《伏尔塔瓦河》的录音每一分钟都得到了优雅的润色或加强。安切尔的演奏速度不快,但充满耐心和诗情画意。在“乡村婚礼”的插曲中,你可以从维也纳乐队的演奏中听到斯特劳斯般的泛音。 安切尔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实况演出录音。欢快活泼,象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一样充满秋天的气息。优美的快板中温暖的微笑与歌唱烘托出一种类似于斯拉夫舞曲的情调。
--
18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这套4CD合辑收录了美艺钢琴三重奏1967-1974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艾夫斯、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三重奏。 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堪称世界三重奏黄金组合、古典音乐三重奏的王者,在钢琴界的三重奏团中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艺三重奏始终保持着自1955年创团以来的优秀传统,是大家公认的最杰出的三重奏团。美艺钢琴三重奏成立当年在汤格伍德的伯克郡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次公演,当年的创始团员是钢琴家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大提琴家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以及小提琴家吉列特(Daniel Guilet)。吉列特于1968年退休,由小提琴家柯恩(Isidore Cohen)接替。 究竟是什么使得美艺三重奏脱颖而出,超凡脱俗?“蒙特利尔之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的奥秘在于他们精湛的技巧、天衣无缝的合作、默契的交流以及对音乐本身的领悟。三位音乐家具有独立的个性,但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配合他人以使他们之间艺术上的合作达到一个统一的风格。”一些评论家声称“美艺三重奏是天才的组合”,并且认为:“美艺三重奏拥有一切——高水平的独奏技巧、三人之间的和谐一致、热忱、活力与自信。”在具体演奏风格上,《纽约邮报》认为:“音色是使美艺三重奏出类拔翠的特点之一。”在唱片界美艺三重奏团也是业绩不凡,有口皆碑。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