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我们(影视原声带)

毕业的我们(影视原声带)

电影《毕业的我们》同名音乐专辑

《毕业的我们》中影片分为两个重要阶段:2006年高考结束后的夏天和十二年后2018年的初秋。

冷一诺的葬礼让十二年没有重聚的五个人以不同身份再次相聚。高中时代亲密无间的五个人从相互依靠到即将分离,在短暂又美好的暑假里充满了欢笑和对未知的期待,没有伤痛、没有对生活的失望。而十二年后,每个人物的命运均和自己当初设定的梦想相距甚远。

歌曲也同步的表达了这种无奈。“夜里放声大哭,清晨红唇上路”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感性的把我们带回青春,又带入现实,一改以往对青春片的定义。


日子本该是如梦如幻的,怎过的凄凄惨惨?


时间点散落在记忆里,就如同我们讲述过去时难免变得毫无章法和逻辑。

不必每段关系和解,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节目(1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磐时唱片

磐时唱片

磐时唱片官方账号丨Punch Records, We Only Make Hits!
关注
华住少年
--
《华住少年》为华住15周年「少年华住 勇攀高峰」主题曲
磐时唱片 - 流行精选
12
磐时唱片丨流行精选 Punch Records, We Only Make Hits!
璀璨星航
--
烟火许愿池 | 李汶翰2020生日应援曲 伴你走过四季起落 窥见浩瀚星辰 朝暮之间,光怪陆离 总有人为你而来 不问来时路,不寻光阴长 在音乐中兑换人生 陪你开启璀璨星航 生日之际,李汶翰后援会为李汶翰制作了原创应援曲《璀璨星航》作为特别礼物送给李汶翰和全体礼物盒,用歌声表达心意。此歌曲由上海清晨录音棚录制,磐时唱片2020/07/22 19:22 多个平台全球正式发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格丽奇《施坦威传奇》
阿格丽奇《施坦威传奇》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的作品,包括:巴赫《托卡塔》、舒曼、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狂想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肖邦《华丽的大波兰舞曲》、《前奏曲》、《船歌》、《谐谑曲》;拉威尔《水之嬉戏》、《夜之幽灵》;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第一乐章。 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36
31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这套专辑是朱利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作于1855年-1876年。此曲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此曲和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此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此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
16
18